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眾多珍藏中,一幅縱15.8厘米、橫129.7厘米的紙本小楷長卷,靜靜訴說著明代書法大家文徵明晚年的藝術(shù)高度。這幅《小楷盤谷敘》,以“時年八十有四”的款署,成為窺探其晚期小楷風(fēng)格的絕佳范本,更是書法史上“人書俱老”的生動注腳。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提及《盤谷敘》,其文本本身便自帶文化重量。這是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為友人李愿所作的名篇,文中借對盤谷山“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的描繪,抒發(fā)對隱士生活的向往與對世俗官場的批判。文徵明在八四高齡選擇書寫此文,或許正是其晚年心境的映射——歷經(jīng)世事滄桑后,對平淡超然生活的追求,與韓愈筆下的盤谷意境不謀而合。當(dāng)筆墨與文思相遇,這幅作品便有了超越書法技法的精神內(nèi)核。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從藝術(shù)風(fēng)格來看,此卷最令人稱道的,便是“工整中見灑脫,秀媚中透老辣”的獨特氣質(zhì)。文徵明一生鉆研小楷,早年取法歐陽詢的嚴謹、趙孟頫的秀潤,中年融入王羲之《黃庭經(jīng)》《樂毅論》的魏晉風(fēng)骨,到了晚年,早已將各家所長熔于一爐,形成獨樹一幟的風(fēng)貌。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細觀其用筆,清勁中帶著蒼潤的質(zhì)感。橫畫起筆露鋒而不尖刻,收筆頓挫含蓄,如老樹枯藤般遒勁;豎畫挺拔如松,卻非一味僵直,而是在細微處藏有彈性,盡顯“力能扛鼎”的功底;撇捺舒展如羽翼,既保持了小楷的精致,又不失行書的靈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文徵明雖年事已高,卻無絲毫滯澀之感,每一筆都交代得清晰利落,可見其日常臨池不輟的深厚積累。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在結(jié)字與布局上,《小楷盤谷敘》更是將“疏朗開闊,骨肉停勻”發(fā)揮到了極致。單個字體大小勻稱,結(jié)構(gòu)嚴謹卻不呆板,如“谷”“泉”“草”等字,筆畫繁簡處理恰到好處,既符合楷書的法度,又暗含變化之趣。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留白得當(dāng),行距略寬于字距,使得整幅長卷在視覺上疏密有致,宛如山間溪流般從容流淌,毫無擁擠局促之感。即便通卷書寫,也始終保持著一致的節(jié)奏,足見其掌控全局的能力。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更難得的是,這幅作品還藏著“老辣”與“秀媚”的巧妙平衡。文徵明的小楷素來以秀雅著稱,但在《小楷盤谷敘》中,我們能看到他晚年對筆力的突破——某些筆畫的轉(zhuǎn)折處略帶方折,撇畫末端偶見飛白,這些“老辣”的細節(jié),打破了秀媚可能帶來的柔媚之態(tài),賦予作品蒼勁的骨力。就像一位老者,雖面容溫和,卻在眼神中藏著歷經(jīng)歲月沉淀的堅毅,這種反差感,正是“人書俱老”的精髓所在。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卷前清人張若靄所繪的配圖,更為這幅書法作品增添了幾分雅致。張若靄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盤谷山的清幽景致,山水與書法相互映襯,讓觀者在品味筆墨之美的同時,更能身臨其境般感受到《盤谷敘》的文本意境,形成“詩、書、畫”三位一體的審美體驗。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對于當(dāng)代書法愛好者而言,《小楷盤谷敘》的價值不僅在于欣賞,更在于借鑒。它告訴我們,小楷并非一味追求工整精致,更要在法度之內(nèi)尋求靈動,在熟練之外沉淀心境。文徵明以八四高齡仍能寫出如此精妙的作品,這份對書法的執(zhí)著與敬畏,更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品格。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如今,當(dāng)我們隔著時空欣賞這幅長卷,仿佛能看到白發(fā)蒼蒼的文徵明,正端坐案前,一筆一畫地書寫著對藝術(shù)的堅守?!缎】P谷敘》早已超越了一件書法作品的范疇,它是文徵明晚年生命狀態(tài)的寫照,更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中,技法與心境、傳統(tǒng)與個性完美融合的典范。這樣的作品,值得每一位書法愛好者細細品味,慢慢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