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會上,如來佛祖啟動西游取經,同一天,天庭和道教又在做啥封神大戰五百年后,如來佛祖在佛門一次特殊的法會上,突然諸佛菩薩發出了一個提議:讓東土大唐的人,來西天取經。 盡管是如來佛祖的臨時提議,但因其佛祖的尊貴特殊身份,自然是沒人會提出質疑和否定意見。 “我有三藏真經,一藏《法》,談天;一藏《論》,說地;一藏《經》,度鬼。三藏共計35部同,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卷,乃修真之經,正善之門。” 聽到如來佛祖關于三藏真經的闡述,諸佛菩薩皆心領神會。觀音菩薩及時站了出來,從佛祖手中,接過了前往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的重任,同時擔任了三界西游取經工程的總執行人。 ![]() 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如來佛祖開啟取經工程的時間,是孟秋時分望日的盂蘭盆法會。 古人將秋季分為“孟秋”、“仲秋”和“季秋”。“孟秋”指的是立秋后的第一個月,也就是農歷7月份;“望日”則指的是該月的滿月之日。 由此可見,西游取經工程的時間正是農歷的7月15日。 要知,盂蘭盆法會,與清明節(上巳節)、重陽節(寒衣節),是民間所稱的三大鬼節。 盂蘭盆法會的起源和來歷,與目健蓮尊者有關。 佛經經典《佛說盂蘭盆經》和《大藏經》中說,如來佛祖的弟子目健連,以神通第一著稱。目犍連尊者以天眼通,望見了他的母親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后墮落地獄餓鬼道受苦,吃不飽穿不暖。 ![]() 目健連尊者應運神力化成食物,想送給他的母親, 每次食物快到她的口中時,食物立即化成了火炭,無法下咽。 目健連尊者身為人子,雖有神通,卻無法施救母親。痛苦之際,他便向如來佛祖求助,佛祖便傳授了他救濟母親之法,讓他在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為七世父母及現生父母集百味飯食于盂蘭盆中,通過盆蘭百味,供養十方大德。以眾僧大德的功德力量,使母親得以脫離餓鬼之苦,轉生人世或天界,享受福樂。 遵照如來佛祖的旨意,目健連尊者終于在農歷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滿珍果素齋,讓母親獲得了食物。 目健連尊者籍資超度受苦的亡母后,“盂蘭盆法會”,這個節日便成為了佛教每年一次的盛大法會。 ![]() 那么,七月十五是佛門的一次盛會,如來佛祖開啟了西游取經工程;天庭和佛門又在做什么呢? 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的讀者朋友知道,農歷的七月十五,處于每年農歷的處暑節氣,故又稱為“七月節”,或“中元節”。 “中元”一詞,最早起源于北魏時期。關于中元節的說法較多,《道藏》等道教經典中記載說:中元之日,地官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育是經,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 這里的“地官”指的便是三官大帝中的“中元七炁赦罪地官”。地官大帝曾分靈化為舜帝,故對盡孝道,特別尊重。 ![]() 地官大帝具有“赫罪”之權,以普度地上、地下人鬼為懷,因此民間又稱其為“中度公”。 “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民間傳說,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一,是閻王爺打開鬼門關之日,會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來到陽間,享受人們的供祭,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溫暖。直到七月的最后一天,這批孤魂野鬼再重返陰間,鬼門關重新關閉。 鑒于中元節被人們賦予了祭祀懷念先祖的孝道,以及推己及人、樂善好施、普度眾生的內涵,無論是在佛教、還是道教,都特別重視這個節日。 中元節便成為了以慈悲、仁愛、孝道、向上、向善的節日,更是緬懷先祖和親人朋友等祈求福安,寄予美好希望的“博愛”的節日。 ![]() 中元節,佛教除了目蓮救母的感天動地的孝道之舉;更有地藏王菩薩立下震憾三界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大愿。 天庭和道教也沒有閑著,在中元節這一天,安排了拔幽救苦,慈愛赦罪的地官大帝來懲惡揚善,普度眾生。 民間將上古時期的先賢,有著孝道感天,象代耕田、鳥助鋤草神跡的舜帝,尊奉為“地官大帝”,與同樣有著天心慈愛的地藏王菩薩,實為一體,功德無量。 所以,佛教的“盂蘭盆法會”與道教的中元普度節,是相同的一天,正源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