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隸書是一種雄渾、大氣、蒼茫的風格,它的每個點畫,都是以粗壯為特點的,但是,也有的隸書風格并非完全是這樣,如它們有時候很飄逸,有時候在線條的促使下,又顯得很靈動,因此,這類作品也往往會打破人們常規(guī)認識上的那種雄渾蒼茫之所,又顯得更加有飄逸之氣。 上面這幅隸書楹聯(lián)作品,就是打破了隸書規(guī)范上的那種雄渾之氣,而以細線和斜線來表現(xiàn)書法中的靈動與飄逸之氣,這類作品如果在展廳效果下,則顯得更加耐人尋味,正是因為它的這些做法,而在某屆書法展上受到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從而是入選全國書法展。那么,這幅作品是如何去創(chuàng)作的?下面我們對此進行一些分析。 先是作者在取法上是如何去做的。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隸書不同風格上進行一些分析:隸書大致的分類主要包括:雄渾與蒼茫類、飄逸與靈動類,當然還有質(zhì)樸與古雅類等等。如果單純地查看這幅入展作品的話,它則屬于飄逸與靈動類,而歷史上飄逸與靈動類的經(jīng)典作品主要包括:《石門頌》、《大開通》、《楊淮表記》等,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的線條寫得很細,是靈動的一個主要特征。 從取法上看,這幅隸書入展作品則是取法于上述碑帖,尤其是在線質(zhì)上有很好地表現(xiàn)。作者在這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點畫上的每個線條,都是有動態(tài)之感,例如作者在行筆時,并不要求每個點畫要寫得很平直,而是在行進中用一提一按的筆法,完成了這個點畫的每個書寫動作,這就為筆畫的靈動打下了好的基礎。 再是突出矛盾性關系。書法中的矛盾關系是實現(xiàn)其藝術性要求的基礎和根本。有的書法愛好者覺得,現(xiàn)在丑書橫行,就是因為作者為了表現(xiàn)矛盾性而產(chǎn)生的,不應該在書法中表現(xiàn)矛盾關系。殊不知,矛盾關系其實就是中國哲學,它并不是當代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古人在這方面早就有了具體做法。例如,書法中字開的大小、用筆的方圓、點畫上的粗細、空間上的疏密等,這些都是矛盾關系。 如果從矛盾關系上來看,這幅入展的隸書楹聯(lián)作品,就會成了我們學習和表現(xiàn)書法矛盾關系的一個教科書。作者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用筆上、點畫上甚至是用墨上,都為我們學習矛盾關系做出了很好地示范作用。例如作品中上下聯(lián)對應的字,不是有大小對比,就是有字勢上的對比,也有粗、細線的對比,這些一個個對比著的矛盾關系,讓書法既有諸多變化,也有藝術性的表現(xiàn)。 最后就是書法的靈動與飄逸感是如何產(chǎn)生的?書法中的飄逸與靈動感的實現(xiàn),一方面是要靠取法上來實現(xiàn),要選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經(jīng)典名碑去學習和臨摹,另一方面,還要在線性上的進行完成。什么是線性?就是指線條的“性格特點”,比如粗線能制造出雄渾與厚重的風格,而細線則可以實現(xiàn)飄逸靈動風格,因此,創(chuàng)作這類風格的作品時,就要以細線為主要手段,粗細線相結合,書法就會產(chǎn)生出飄逸之氣。 對于上面的這幅隸書作品,大家還有哪些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中留下你的觀點,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