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中醫典籍中常以“眩暈”、“頭痛”、“中風”等病論述,其中以“眩暈” 論述最多。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素問·五臟生成篇》:“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上氣不足”則發眩暈。 《靈樞·海論》篇有“髓海不足”之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 等,認為是因虛致病。 ![]() 漢代張仲景在對眩暈病因病理的認識及辨證施治上,在《內徑》基礎上進行了發揮,他認為痰飲是眩暈發病的原因之一。所載方劑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苓桂術甘湯、真武湯等為臨床治療高血壓病痰濁中阻證、脾虛濕阻證、脾腎陽虛證所常用。為后世“無痰不作眩”的論述提供了理論依據,開了“因痰致眩”及其治療的先河。 元代朱丹溪主要倡導痰火致眩學說。《丹溪心法·頭眩》有“無痰不作眩”的提法。曰:“頭眩,痰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濕痰者,多宜二陳湯。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動火,隨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運也。”除了痰火以外,丹溪亦闡述了淫欲過度,吐衄崩漏等因虛致眩的機理。
高血壓病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病理生理過程,不是單一因素,而是由素體、精神、飲食、七情、勞欲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所致。體質的陰陽偏盛或偏衰,稟賦不足,臟腑虧損等為發病的內因,高度精神緊張、勞倦過度或強烈精神刺激等是發病的常見因素。恣食肥甘或煙酒過量或嗜食咸味而聚濕生痰,助陽化火又是不可忽視的促發因素。 高血壓病的基本病因病機為本虛標實。 虛:肝腎陰虛,水不涵木; 心脾兩虛,氣血不充; 腎精不足,髓海失榮。 實:肝陽上亢,陽化風動,氣血上充; 痰濁中阻, 阻塞脈道,上蒙清竅; 瘀血內生,澀滯血脈,遏傷臟腑。 總之,高血壓病病位以肝、腎、心、脾為重點,其中又以肝腎為主。 病變初期,常表現為肝陽上亢,心神不寧 ,以實證為主的癥狀。如:頭暈,頭痛,失眠等,或癥狀缺如,而僅以血壓升高為表現。 病變中期,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常表現為肝腎陰虛或肝陽上亢,或陰虛陽亢、或痰瘀痹阻。以本虛標實為主。癥狀為眩暈、頭痛、心悸、氣短、項強、肢麻等。 病變晚期,常表現錯綜復雜,陰陽氣血俱虛,風火痰瘀作祟,以本虛或本虛標實為主。癥狀為眩暈、頭痛、健忘、癡呆,甚至昏迷,心悸氣短,胸悶胸痛,下肢浮腫,半身不遂等。 一、七情內傷 因肝“在志為怒”,疏泄氣機,主生發條達。怒則氣上,而血隨氣逆,上沖于腦,發為眩暈頭痛。謝觀云:“怒則傷肝,肝氣不順,上沖于腦,令人頭痛。”甚則“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二、飲食不節 人體的精神氣血都有五味所資生,五味與五臟,各有其親和性。若嗜食肥甘厚味,過度飲酒,則易傷脾聚濕,生痰蘊熱,釀成痰熱之患。痰蒙清竅或痰熱生風,發為眩暈或中風。元·朱丹溪指出:“頭風之病,多見于嗜酒之人。” 三、疲勞過度 疲勞過度包括體力過勞和腦力過勞,而后者又是引起高血壓病的主要因素。因心主血藏神,乃君主之官,統領人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若精神緊張,思慮過度,首先會傷耗心之陰血,進一步導致心陰虛心火旺,內擾心神。若房室不節,色欲傷腎,導致腎精損耗太過,精虛則陰虛,陰虛則陽浮,形成本虛標實之候。臨床上高血壓病多發生于四十歲以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此時本已向衰,若不知保養而房室太過,則必加速陰液虧耗。 四、久坐少動 生命在于運動,人體每天需要適當的活動,氣血才能流暢,脾胃得健,耳聰目明,精力充沛,才能延年益壽。若久坐少動,過度安逸,易使人體氣血不暢,脾胃功能減弱,久之則神疲力竭,氣血運行不暢,易罹患疾病。同時久坐少動,又嗜食肥甘,體內多余熱量不能充分利用,則易化痰生濕,壅阻氣機,表現為體質肥胖,動則氣短,頭昏腦脹。《素問·宣明五氣論》指出:“久臥傷氣”。 五、年齡 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有時年齡是一個很重要的不可變因素。年過半百或步入老年時期,“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 ,“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如不注意合理調養,“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極易使肝腎虧虛,精血衰少,陰虛而陽亢,水少而火熾,變生痰、火、瘀、虛的復雜癥候,易患眩暈頭痛、胸痹心痛、中風偏癱等心腦血管疾病。 ![]() 對于高血壓病因痰所致,應注意 ①辨部位:明確痰濁停聚的部位,是阻于中焦,滯于經絡,還是蒙蔽清竅。 ②明虛實:知痰之所發,緣于虛損,失于運化,抑或濕邪直中,停聚成痰。 ③分寒熱:痰之所病,依其素體盛衰,陰陽從化,或濕痰為患,治以溫藥和之,佐以健脾和胃;或痰熱作祟,治以化痰清熱,佐以熄風瀉火。 對于高血壓病因瘀所致,應注意: ①辨瘀滯病位:知其或在頭,或在心,或在經,或在絡,以利審證求因。 ②辨病性寒熱:知其血瘀成因或因寒或因熱,以利辨證施治。 ③辨虛實偏盛:知其或因正虛致瘀,或因邪實阻滯,以利補瀉適中。 通過調暢血行,活血通絡,祛除瘀滯,使血行氣暢,改善重要靶器官血液供應失衡,最終達到血壓下降、提高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在辨證分型上,一般采用八綱辨證分型、臟腑辨證分型以及綜合分型。
在臨床治療時,如果只管降壓不管其他,反而會加劇血壓升高而不降,貴在從病人整體出發,注重臟腑間生克制化規律,通過調整全身的機能活動,促進心、腦、腎等臟器病理改變的恢復,機體氣機升降、陰陽調節趨于平衡,血壓也就自然而然地下降。下面介紹幾種臨床常用的辨證論治。 一、肝陽上亢 癥狀:面部潮紅,烘熱,頭暈,頭痛,項強,心煩易怒,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脈弦。 治法:平肝潛陽。此法能夠平熄肝陽,潛降肝火,緩解高血壓病的交感神經興奮癥候。 方藥:天麻鉤藤飲或龍膽瀉肝湯。常用藥物:天麻,白蒺藜,菊花,鉤藤,石決明,白芍,羚羊角,代赭石。 二、肝腎陰虛 癥狀:頭暈目眩,腰酸耳鳴,遺精,咽干,五心煩熱,面紅目赤,口渴欲飲,失眠多夢,舌紅降,脈弦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六味地黃丸或一貫煎。常用藥物:生地,知母,山萸肉,杜仲,枸杞子,丹皮,北沙參,川楝子。 三、痰濕阻絡 癥狀:胸悶,惡心,肢體沉重,肌膚麻木不仁,頭暈,目眩或頭重如裹,倦怠多夢,納呆,舌淡胖,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 治法:平肝化痰,祛濕通絡。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或茯苓杏仁甘草湯。常用藥物:白蒺藜,天麻,鉤藤,半夏,白術,澤瀉,瓜萎皮,車前子,丹參。煩熱嘔惡,胸悶,苔黃,脈弦滑加天竺黃,黃連;身重麻木加膽南星,僵蠶;納呆加焦三仙或雞內金等。 四、氣虛血瘀 癥狀:頭暈頭痛,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胸悶氣短,面色暗,舌質淡暗或紫暗,邊有齒痕或有瘀斑,苔白,脈弦細。 治法:益氣活血,佐以平肝疏絡。此型病人的治療應在活血化瘀的同時更應注意治氣。因為治瘀之基礎應再調氣,化瘀之根本應在益氣,其氣虛又以心、脾氣虛為主。因此補氣常重用黃芪。 方藥:補陽還五湯或血府逐瘀湯。常用藥物:生黃芪,太子參,黨參,川芎,丹參,益母草,澤蘭,雞血藤。 五、心腎不交 癥狀:眩暈頭痛,心煩不寐,耳鳴健忘,腰酸夢遺,口干,舌紅,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寧心安神。 方藥:黃連阿膠湯或交泰九。常用藥物:北沙參,麥冬,龜板,白芍,山萸肉,白蒺藜,珍珠母,靈磁石,生龍牡,石決明。陰虛明顯加天冬,玉竹,鱉甲等。 六、陰陽兩虛 癥狀:頭暈目眩,心悸少寐,胃寒怕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面浮肢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治法:滋養肝腎,溫補腎陽。 方藥:大補元煎或濟生腎氣丸或金匱腎氣丸。常用藥物:生地,山藥,枸杞子,杜仲,山萸肉,制附片,鹿角膠。 常用降壓中成藥的臨床應用 一、安宮牛黃丸: 組成:牛黃、水牛角、天麻、郁金、冰片等。 功效:清心涼肝,熄風潛陽,平肝降壓,安宮定驚。用于心腦郁熱,頭暈目眩,煩躁易怒,心悸不寧,咽干夜渴,肝陽上亢,頭痛項強,身熱面赤,眩暈欲嘔。主要用于高血壓、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等。 二、復方杜仲片: 組成:杜仲、夏枯草、鉤藤、益母草等。 功效:清肝降壓。主治肝陽上亢見有熱象的高血壓病,頭暈、頭痛、心煩、耳鳴等。 三、復方鉤蜜片(復方鉤蜜降壓片) 組成:鉤藤堿、蜜環菌、夏枯草、菊花、山楂、桑寄生、首烏、女貞子、石決明、向日葵盤、牛膝、黃精、酸棗仁、葛根。 功效:滋補腎陰,平肝潛陽,息風定驚。用于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頭目眩暈等癥。 四、降壓沖劑: 組成:臭梧桐根、羅布麻、鉤藤、野菊花、吳茱萸、槐米。 功效:平肝潛陽,降血壓。 五、降壓袋泡茶: 組成:夏枯草、茺蔚子、決明子、黃芩、鉤藤、茶葉。 功效:清肝涼血,降壓。主治肝熱,肝火上炎所致的高血壓病。 六、局方牛黃清心丸: 組成:當歸、川芎、甘草、山藥、杏仁、大棗、白術、柴胡、阿膠、干姜、白芍、人參、神曲、肉桂、麥冬、蒲黃、黃芩、大豆黃卷、牛黃、麝香、冰片、羚羊角、朱砂、雄黃、桔梗、茯苓、防風等。 功效:清心化痰,鎮驚祛風。用于痰、熱、風所致之高血壓。 七、龍膽瀉肝丸: 組成: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生甘草。 功效:清肝熱,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之高血壓。 八、脈君安: 組成:葛根、鉤藤等。 功效:平肝熄風,解痙止痛,降血壓。用于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之高血壓。 九、腦得生: 組成:三七、川芎、山楂、葛根、紅花。 功效:醒腦開竅,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用于痰瘀互阻之高血壓。 十、腦立清丸: 組成:磁石、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炒)、牛膝、薄荷腦、冰片、豬膽汁(或豬膽膏、豬膽粉)。 功效:平肝潛陽,醒腦安神。用于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口苦,心煩難寐及高血壓見上述證候者。 十一、牛黃降壓丸: 組成:牛黃、羚羊角、珍珠、冰片、郁金、黃芪、白芍、水牛角粉、雄黃、黨參、草決明等。 功效:清心化痰,鎮靜降壓。用于肝火亢盛,頭暈目眩,煩躁不安,痰火壅盛之高血壓。 十二、清腦降壓丸: 組成:夏枯草、黃芩、生地、決明子、磁石、鉤藤、地龍、珍珠母、丹參、槐米、當歸、牛膝、水蛭。 功效:清肝瀉熱,熄風潛陽,化瘀生新。用于肝陰不足,肝陽偏亢,風邪內生,血壓偏高所致的病證。 十三、全天麻膠囊: 組成:天麻。 功效:平肝熄風止痙。用于肝風內動之高血壓。 十四、松齡血脈康膠囊: 組成:葛根、珍珠層粉等。 功效:平肝潛陽,鎮心安神,活血化瘀。用于肝陽上亢或陰虛陽亢,氣滯血瘀等證所致的頭痛、眩暈、心悸失眠、頸項強痛、口苦口干、耳鳴健忘、中風等證。 十五、天麻定眩片: 組成:天麻、野菊花、杜仲、杜仲葉、川芎。 功效:平肝熄風,補腎通絡。 十六、天麻鉤藤沖劑: 組成: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功效: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用于肝陽偏亢,肝風上擾之高血壓。 十七、心可舒片: 組成:山楂、丹參、葛根、三七、木香。 功效:活血散瘀,舒心降壓,擴張血管,降低膽固醇。用于冠脈供血不足,心功能不全引起的高血壓、冠心病。 十八、愈風寧心片: 組成:葛根。 功效:解痙止痛,活血通脈。用于高血壓頭暈、頭痛,頸項疼痛等癥。 本文作者: 劉宗蓮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互聯網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
|
來自: 用戶08204546 > 《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