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首來自蘇軾悼念亡妻的詞句據說在當代年輕人祭祖時默念的比例達32%,似乎沒有更貼切的語言用來描述生死相隔了。又一年中元節(jié)將至,作為“亡靈世界的希望”,中元節(jié)承載著生者對逝者“食人間煙火,度月圓之夜”的獨特慰藉。就像余光中的兩句詩所言:“中秋是人間的希望,寄在碧落。而中元屬于黃泉,另一度空間。” 
一、“三元”與“三官” - 一年有三元節(jié):“上元節(jié)”(農歷正月十五日),“中元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日),“下元節(jié)”(農歷十月十五日)。換句話說:一年中的月圓有三次重要的圓滿,一次是元宵節(jié),人間的燈節(jié);一次是中秋節(jié),人間的團圓;一次是中元節(jié),它屬于另一度空間,是亡靈世界的希望。中元之夜的月亮涼意倍增,盛著生者最深的凝望與溫柔,更道盡人間最深的思念。
- “三元”節(jié)日,產生于“三官”崇拜,即天官、地官、水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他們的職責是“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古人深信,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中元祭奠,不僅是盡人事,知天命,更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在那冥冥之中,我們相信:祖先將庇佑我們世代平安。

二、三大鬼節(jié) - 中元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是三大鬼節(jié)之一,道教稱"中元",佛教稱"盂蘭盆節(jié)",是地官赦罪的日子,道門中會舉行“中元普渡”,以三牲五果,度那人間鬼魂。相傳普渡活動從開鬼門開始舉行,包含唱經、放焰口、豎燈篙、放河燈等系列活動,招孤魂野鬼等進行超度,以積攢公益福德。
- 除此之外,另二大鬼節(jié)是清明節(jié)和寒衣節(jié)。清明節(jié)(農歷三月)是以祭祖掃墓為核心,民間稱為"發(fā)工資的日子",通過燒紙錢為逝者提供陰間生活所需。寒衣節(jié)(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主要為先祖焚燒紙制寒衣,象征為陰間親人準備越冬衣物。

三、中元節(jié)“5做” 1、祭祖 - 清乾隆《普寧縣志》言:“俗謂祖考魂歸,咸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不論貧富貴賤,各家各戶都要準備水果、肉脯、酒、楮錢之物來祭祀祖先。中元節(jié)這一天不光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因為地府放出了全部的鬼魂,所以在我們祭祀自己祖先的時候,也會祭周邊的孤魂野鬼。除此之外,還會供奉“土地神”或“看墳神”,感謝其一年四季守護墳地,保護親人平安。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麻谷巢兒是宋代中元節(jié)祭祀時使用的特殊器物,由麻和谷物編織而成,主要用于向先祖報告秋收情況。)中元節(jié)原是小秋,在祭祀時,人們會用剛收獲的夏糧及新鮮水果作為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2、燒紙 - 古人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通過燒紙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為防無主野鬼搶奪,通常會在十字路口焚燒幾張紙錢進行布施。在民間,人們通過燒紙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與敬意,心誠則靈,希望逝者在另一個世界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是生者對逝者的一種精神寄托,一種情感的心理慰藉。除了燒紙錢外,一些地區(qū)還有燒衣、燒包袱等習俗。
- 在燒紙時一定要注意防火安全,特別是在城市區(qū)域應選擇指定焚燒點或開闊空地,減少焚燒量,必要時準備水桶、滅火器,并確保火堆完全熄滅再離開。

3、點河燈 - 古人認為“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而中元張燈則是在水里。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燈上寫著死難者的名字,中元夜將河燈點上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以表達思念之情,同時意味著將厄運隨水逝之,一去不返。
- 早期先民以河燈祭祀水神,祈求航運平安。福建、廣東沿海的“彩船燈”習俗即源于此,后演變?yōu)橹性?jié)放河燈。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點河燈是為亡者照回家之路。河燈象征引路明燈,為溺水而亡的“水客”或孤魂指引歸途,體現對亡者的哀思與祈福。現在,人們也通過放河燈祈求平安、豐收,燈上常書“風調雨順”等吉祥語,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4、吃鴨 - 中元節(jié)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這是因為“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寓意鎮(zhèn)壓邪祟,防止游魂滯留人間作祟。又因鴨子善水,民間傳說認為其可馱載亡魂渡過冥河。中元節(jié)食用鴨子象征為祖先提供“擺渡工具”,助其順利歸家。還有傳說是因為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回家探親要渡河,河上僅有一座奈何橋,“使者”太多,橋上擁擠,于是活著的人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
- 吃鴨的習俗常見于南方,南方濕熱氣候使鴨肉成為中元節(jié)標配,衍生出啤酒鴨、香煎鴨等多種做法,比如廣東、福建等地常以燒鴨、白斬鴨為主祭菜。此習俗在北方比較少見,北方多選擇面食或其他傳統(tǒng)點心。

5、吃面羊 - 中元節(jié)吃面羊是中國北方部分地區(qū)的重要習俗,"羊"與"祥"諧音,面羊寄托人們對平安吉祥的祈愿,古代因活羊稀缺,以面塑替代表達祝福。面羊即為用白面發(fā)酵后捏制羊形,剪出耳蹄,黑豆點睛,蒸熟后染色即成。
- 河北、山西等地有"送面羊"習俗,長輩贈予外甥面羊,源自"羊羔跪乳"故事,教育后代知恩盡孝。(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下一只小羊羔,羊媽媽日夜守護著孩子:夜晚讓小羊依偎在身側取暖,白天形影不離地帶它吃草,遇到其他動物欺負時,總會用犄角勇敢保護。某日,母雞譏諷道:"你瘦得只剩骨頭,全被小羊吸走了養(yǎng)分!"羊媽媽怒斥:"多管閑事!"小羊目睹母親付出,淚流滿面地跪地發(fā)誓:"我定要報答您的恩情!"羊媽媽欣慰道:"你有這份孝心足矣。"從此,小羊每次哺乳都保持跪姿,以此銘記養(yǎng)育之恩。)

四、中元節(jié)“3不宜” 1、不宜晚上曬衣服 在中元節(jié)當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在傳統(tǒng)習俗中,古人認為中元節(jié)期間陰陽界限模糊,晚上晾曬的衣服(尤其紅色或黑色)可能招致陰氣侵擾,導致運勢受損或身體不適,帶來不吉利或健康問題。同時,從科學角度來講,夜晚露水重、濕度高,衣物難干易滋生細菌,增加皮膚過敏或感染風險,尤其在夏秋之交的中元時節(jié)。因此,建議在日落前收起衣物,或將晾曬控制在室內。 
2、不宜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尤其是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老人們常叮囑年輕人在這晚要下班早回家,避免獨自夜行、靠近河邊或偏僻處,可能會遇到不干凈的東西。從另一角度來說,夏秋之交晝夜溫差大,熬夜容易降低免疫力,也會增加受涼或呼吸道感染風險。 
3、辦喜事、紅色 中元節(jié)被認為是陰氣較重的日子,傳統(tǒng)上不宜舉辦婚禮、開業(yè)等喜事。新婚夫婦若在此日成婚,恐影響雙方的吉利與幸福,尤其是用紅色裝飾,會沖撞人們對中元節(jié)的各種習俗儀式的莊重性。所以,最好避開此日,選擇其他吉日成婚、搬家、喬遷等大事。 
2010年5月,香港特區(qū)申報的“中元節(jié)(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萊蕪中元節(jié)習俗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祖先是我們永恒的根系,中元節(jié)是靈魂的歸鄉(xiāng)。這份敬畏非關恐懼,而是對生命源頭的虔誠俯首;所謂傳承超越儀式,實將先祖智慧淬煉為照耀后世的清輝。當暮色浸染河岸,一盞燈影便托起穿越生死的溫情,昭示著:所有吉日,不過是讓流浪的心找到歸途的坐標。 憶故人、寄相思、展未來,中元節(jié)牽掛不止,想念不停,逝去的親人們會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里,但生活依舊將繼續(xù),一定會有許許多多新的期待。逝者已矣,化作星辰守望;生者如斯,繼續(xù)這人間的晨昏! 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龜編輯原創(chuàng),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喜歡我就~關注!~點贊!~支持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