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地區的飲食,突出一個鮮字。所謂“佳品盡為吳地有,一年四季賣時新。”八月的時新,就是江南“水八仙”之首的雞頭米,北方稱其芡實。 這種夏種秋熟的睡蓮科植物,每至成熟,便在池塘湖沼里鋪開它的圓面綠葉,微風如剪,將這新撕綢緞裁成上好的帕子。站遠了看,天光云影與采摘的農人、掠過的鷺鷥,皆是帕上端精美的蘇繡。 ![]() @蘇州陳杰-POTATO 雞頭米的味道里氤氳著姑蘇的鄉村水塘的夏日清韻。雞頭米,與蓮藕、菱角、芋頭、山芋、茨菰一樣,平平常常,清淡宜人;又與柳樹、小船、麻鴨相襯,彌漫成一派婉約氣息的農村畫面。 時近白露,農家子弟攜帶器具入水,順著新葉的莖稈往下摸索,找到躲在碩大葉片下的雞頭苞后,拉出水面,用竹刀輕輕割開基部,這一步要特別小心,避免誤傷果柄和根系。水靈嬌嫩的雞頭米,需上岸后24小時內一一剝好。 ![]() @喜瑪拉雅北坡的魚 而葑門橫街,就是剝米的舞臺。 從立秋到中秋這段時間,橫街一帶幾乎成了雞頭米一條街。每家每戶的大門口都擺著一個圓匾,用來盛放脫粒的雞頭米。一二十個姑娘媳婦,挑著一擔擔紫紅的荸薺、碧綠的菱角、雪白的蓮枝藕,當然還有新鮮的雞頭米,走成一長串,風擺柳似的嚓嚓地走過。 小時,每至立秋,芡農們或挎竹籃、或擺地攤,在大街小巷叫賣:“阿要買斤雞頭米嘗嘗,新鮮的雞頭米!”家里的女人循聲跑出去,稱上幾斤給全家人嘗嘗鮮。 雞頭苞的內部結構有點像石榴,掰開厚實的外殼,橙黃的籽粒一覽無遺。而請出雞頭米本尊,還需剝去內殼。從前剝米實屬不易,果肉嵌殼,殼硬,力輕則不開,重一分則易將雞頭肉剝碎。徒手剝,指甲疼似戳針,可謂粒粒皆辛苦?,F在需帶上特制的鐵指套,找出殼上的圓心,一掐,一掰,圓潤的雞頭米就脫殼而出。剝米的力道不能太大,如果劃破表面薄膜,破了漿,品相就差了。 新鮮的雞頭米,略帶鵝黃,渾圓飽滿,含有豐富的淀粉。勾芡的芡粉,最初指的就是芡實之粉。 ![]() ![]() @喜瑪拉雅北坡的魚 烹飪如此鮮嫩之物,清炒甚是合適。 雞頭米,青豆,用沸水汆燙一分鐘撈起,搭配手剝的河蝦仁,起油鍋,煸香姜絲,調味只需一小撮鹽,無論色相還是風味,清新至極。裝碗,天青粉嫩鵝黃的佳肴,不時淡淡飄香。風拂拂,霞簇簇,給樹梢畫了紅妝。嚼著留香的雞頭米,家人閑坐,歲月如此靜好。 但是別忘了,同屬水八仙的紅菱和蓮藕也是雞頭米的老相好。其與綿韌的雞頭米同炒,堪稱三鮮,既有雞頭米的酥糯,又兼紅菱的清甜以及蓮藕的爽脆。蘇州人給起了個雅致別名,叫做“荷塘小炒”。 ![]() 不過老蘇州最愛的雞頭米吃法,還屬羹食。 六分清水,四分米,耐心看守,稍有差池,就與最佳口感失之交臂。最后只擱一點桂花釀,些許干桂花,如此已溫軟清香,粒粒彈牙,俗稱桂花雞頭米糖水,是伴隨蘇州人一生的美味。 落市后,比如到了天寒地凍之時,想喝一碗雞頭米,怎么做呢?因為雞頭米可以放在水袋里冷凍。所以呀,只需解凍,中火煮沸,搭配小火焐爛的赤豆沙,再撒上糖漬金桔,冬日里頂好的慰藉就做好了。 ![]() @M遙囡囡 最是江南秋八月,雞頭米賽蚌珠圓。雞頭米就是時令的生物鐘。 中秋賞月,農家小院方桌上供有月餅、菱角、蓮枝藕、芋頭和雞頭米,恣意享受團圓夜的清芬和溫馨,頗有宋人蘇召叟“菱角雞頭薦晚杯,詩成不受片云催”的意境。 在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歌中,“雞頭米”也經常出現,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朝沈朝初寫的《憶江南》,“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疑珠十斛,柔香偏愛乳盈甌,細剝小庭幽?!?/span> 同時代的曹雪芹,幼時曾隨父祖在蘇州有過一段錦屋繡榻、鐘鳴鼎食的日子,他極愛吃雞頭米,還將此物寫入小說《紅樓夢》,有一段賈寶玉讓人給史湘云送吃食,其中一樣時鮮貨便是雞頭米,“襲人聽說,便端過兩個小掐絲盒子來。先揭開一個,里面裝的是紅菱和雞頭兩樣鮮果”。 ![]() 汪曾祺說,雞頭米老了,新核桃下來了,夏天就快過去了。 夏天雖然悄悄過去,但卻留下了雞頭米的清香。貪戀時鮮的美食饕客們,怎能錯過這稍縱即逝的美味? 原創:江月兩相歡 蘇州園林研究所公眾號 25.9.3 |
|
來自: 蘇迷 > 《蘇州水八仙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