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兩條規則,從秦到清,一直籠罩著東方兩千多年。兩個人是商鞅和韓非,兩條規則是“商鞅之道”和“韓非之術”。 “商鞅之道”鑄就的是朝廷機器,“韓非之術”雕琢的是帝王權柄。他們思想的核心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千萬不能讓百姓有錢;二是千萬不能讓百姓開竅。 他們都喜歡六種人:一是毫無主見之人,二是毫無原則之人,三是只知苦干之人,四是逆來順受之人,五是一切唯上之人,六是甘當奴才之人。 他們認為,這六種人是秦國強的根本,因為這六種人像奶牛一樣,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卻是奶、力氣和牛肉。 他們也都討厭六種人,一是愛惜生命之人,二是追求學問之人,三是喜歡賺錢之人,四是家族龐大之人,五是口齒伶俐之人,六是敢于抗命之人。 他們認為,這六種人非常難以管理,因為知識越多,越不會偏信朝廷法令;財富越多,越不會替君王拼命;家族越大,越敢對抗朝廷。只有人窮志短、膽小怕事、各自為陣的民眾,才方便朝廷管理。 為了讓民眾都變成他們喜歡的人,商鞅和韓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于是就有了商鞅之道和韓非之術。 ![]() 何謂商鞅之道? 商鞅之道不是小修小補,而是一場徹底重塑朝廷根基的革命,它的核心在于,將朝廷的意志凌駕于一切之上。正如《商君書》所載: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商鞅的終極理想是打造一群只會種田、只會打仗的工具人,“農戰”是他們的唯一使命。商鞅以嚴苛的律法為犁鏵,耕出了一片整齊劃一,便于朝廷汲取和動員的沃土。 商鞅的措施,簡而言之就是胡蘿芭加大棒。胡蘿卜就是軍功授爵,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爵位只能通過軍功獲得,當然,官位不受限制。而大棒的措施就非常齊備,一是重刑少賞、什伍連坐,通過嚴刑峻法激發力量;二是利出一孔、鹽鐵專營,控制民間財富積累的所有通道;三是禁絕詩書、以吏為師,斬斷民間思想的翅膀。總而言之,在商鞅之道下,朝廷如虎添翼,個人渺小如塵埃。 ![]() 那么,何謂韓非之術? 韓非是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深刻解剖了權力運行的幽暗面,為帝王提供了駕馭官僚、統御萬民的操作手冊。 韓非強調帝王必須壟斷最高權力,反對臣子分權和結黨。同時,帝王要保持神秘感和不可預測性,帝王的意志要成為絕對真理,而權術則是維系這種絕對性的無形之手。 對待臣子,韓非提出了一套統御之術,也就是法術勢三位一體。所謂勢,就是君主掌握最高權力;所謂法,就是由君主制定游戲規則;所謂術,就是善于利用權謀手段。韓非指出,君臣之間無非是赤裸裸的利害計算,統御之術的核心就是:讓臣子永遠處于君心難測的恐懼之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對待百姓,韓非子也提供了一套統御之術,也就是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不許游學、不許經商、不許講學、不許著書、不許行俠仗義、不許豢養門客。朝廷要一手控制資訊,一手灌輸錯誤邏輯,兩者結合就可以做到無往而不利。 歷史上,秦朝第一次將商鞅之道和韓非之術推向實踐。漢代雖標榜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實則行的是“外儒內法”之道。漢宣帝就曾直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千年的制度,流水的朝廷。從此之后,商鞅之道和韓非之術便成了維系兩千年帝制王朝的核心密碼。它們相互配合、合二為一,就像DNA的雙螺旋一樣,構建了一個以皇權為終極目的、以嚴法為筋骨、以權術為血脈、以壓制個體為手段的超穩定結構。 明末啟蒙思想家王夫之,在評價這個超穩定結構時說:以法束之,以術馭之,民乃益困,國乃速亡。一語道破了這個結構的殘酷性與不可持續性。 那么,他們的幽魂是否已經散去?回望歷史深處那兩雙冷峻的眼睛,答案仍在風中飄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