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風嘴歪了用三味藥就能治好 黃芪30克,桂枝30克,防風15克,水煎服,每一劑水煎2次,取藥汁混合,在一天之內分3次服用完畢。 這三味藥的組合,對于面癱患者來說是標本兼治的好方法。它針對的患者類型,主要是外受風寒的患者。其主要特點就是發病原因和受涼、受風有關,舌淡、苔薄白、惡寒。如果舌苔黃膩、舌質發紅,則不能用這個方法。因此,我們在應用前,最好請中醫師辯證指導,隨癥加減,以求最佳療效。2、益氣活血清肝湯治乙肝乙肝屬中醫黃疸、脅痛、疫毒、積聚、鼓脹等范疇。病人不發黃,肢倦乏力為無黃疸型肝炎,部分病人臨床無任何不適,僅在體檢時發現感染乙肝病毒。中醫、西醫治療該病目前尚無特效藥,且西藥費用相對較高。筆者從事中醫臨床工作30余年,創益氣活血清肝湯治療乙型肝炎活動期、早期肝硬化病人,效果滿意。藥物組成: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20克,茯苓20克,麥芽30克,靈芝20克,桑寄生20克,淫陽藿20克,赤芍20克,丹參20克,桂枝12克,柴胡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茵陳20克,連翹15克,紅棗15克,甘草10克。主治:乙型肝炎活動期,早期肝硬化。癥見面色鞏膜發黃或不黃,納差,或厭油膩,肢倦乏力,大便溏或結燥,小便色黃。舌紅苔白或黃膩,脈弦或緩。方解:方中淫羊藿、桑寄生、靈芝、黃芪、黨參、白術、茯苓、麥芽、大棗補肝腎,健脾益氣;赤芍、丹參、桂枝活血通陽;茵陳、柴胡、連翹、白花蛇舌草、甘草清肝解毒,利濕退黃。諸藥合用,以求益氣清肝活血之功效。臨床加減:面色鞏膜發黃,膽紅素增高加梔子、川牛膝;肝硬化腹水、球白倒置者加鱉甲珠、三七粉、白術、大腹皮、葶藶子、澤蘭、澤瀉、益母草。2日1劑,水煎服3、三副藥根治支氣管炎組方:當歸、桑皮、杏仁、尖貝、法下、陳皮、五味子各12.5克白茯苓、甘草各17.5克。 煎服方法:用藥三副,服法為第一副當天晚上服,第二副是次日早上服,第三副是次日中午服。每副只煎一次。用藥時藥渣都留著,待三副煎完后,再將三副藥渣放在一起再煎一次。每次藥煎好后用冰糖服下,無論病情輕重,三副根除。注意事項:服藥期間,七日內忌吃辣、蔥、蒜等刺激性食物,勿抽煙飲酒,禁房事4、便血偏方生地、 白芍(炒)、續斷、 地榆、 黃芩 、槐花各10克, 荊芥穗碳8克 、甘草5克 、烏烏梅5個。水煎服。如下焦火盛者,可加炒梔子、黃連、龍膽草。如氣虛者,可加入人參、白術。如氣下陷者,可加升麻、防風。主治:血熱下血。無論脾胃、小腸、大腸、膀胱等癥,皆宜用此處方:葛根20g,桂枝10g,赤芍15g,生姜10g,炙甘草10g,生黃芪40g,黨參20g,白術20g,巴戟天20g,白術20g,雞血藤20g,淫羊藿20g,當歸12g,川芎12g,丹參15克,天麻12克、地龍12克、大棗十個。功效:補氣養血、養肝強腎、活血祛瘀、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主治:氣血虛弱、肝腎虧損、精氣不足、經絡瘀滯、脈絡受風、手腳麻木。川芎,白芷各等份.粉碎為末,混合,按腳后跟大小縫3~5個薄布小袋,每個小布袋裝入中藥粉35克(多點小點都行),縫好后直接墊在腳跟疼處,與皮膚直接接觸,一天換一個藥袋。多縫幾個布袋交替使用。每天晚上用加熱的醋熏洗腳半小時到一小時,用過的醋第二天加熱仍可用,少了加醋.一般7~10天見效。堅持墊藥袋加上醋泡腳,1~2月病除。7、凡頸椎病引起頭暈者的治療秘方,用數千例病人,療效非常好。 石家莊省三院一專家家屬,該院以骨科出名,該專家以頸椎治療出名,然而其母親患頸椎病之頭暈,用盡西藥不好,唯有手術一法。已入院并擇定手術日期,經人介紹,來診。投以上方5劑,不適消失,遂出院。在其家鄉,此方傳為神方,競相傳抄。此方,潛陽安神也,實則疏通血脈之故也。頸椎病頭暈者,可以試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