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卷九少陽經下篇十六章 ![]() 少陽壞病 少陽在半表半里之間,故宜小柴胡,半表半里治之。而半表之陽盛,則小柴胡之黃芩不足以清表陽,而人參反益半表之熱,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是也。半里之陰盛,則小柴胡之人參不足以溫里陰,而黃芩反益半里之寒,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是也。小柴胡未嘗犯本經之禁,而于陰陽偏盛者,猶有助虐之弊,況乎汗、下、溫針,倒行逆施,陽盛而瀉其陰,陰盛而伐其陽,則入陰入陽,壞病百出矣。 仲景于是有救逆之法,補苴挽回,使之離陽明之腑,而出太陰之臟,所謂明輔造化,幽贊鬼神者也。 1 小柴胡湯,治少陽病,和解于本經,未嘗犯本經之禁。而于陽盛陰盛之偏見,入臟入腑者,再用小柴胡湯,則有助寒熱之弊。經陽熱盛而傳入腑者,則人參反益半表之經熱,此為助熱之弊;里陰虛寒而入臟者,則柴胡與黃芩,反益半里之陰寒,此為助寒之弊。況乎發汗,泄下,溫針,倒行逆施,經陽盛而瀉其陰,陰臟盛而伐其陽,則入陰入陽,壞病百出矣。 (1)苴:jū。釋義1.苴麻,大麻的雌株。開花后結實。 (2)苴:chá。釋義1.浮草,枯草。 提綱一章 太陽表證不解,傳于少陽之經,脅下硬滿,干嘔不食,往來寒熱,譫語,是其腑病而經郁也。若汗、下、溫針,一經逆治,陽盛則入陽明之腑,陰盛則入三陰之臟,少陽之證已罷,他經之證蜂生,病自少陽而壞,是謂少陽之壞病。其逆犯不同,則病壞非一,知其所犯,治之以法,法在則人存,病雖壞而人不壞,是貴乎良工也。 1 太陽表證不解,傳于少陽之經,而經腑俱病者,是大柴胡湯證。若發汗、泄下、溫針,一經誤治,陽盛則入腑,陰盛則入臟,少陽之經證已罷,而他經之證蜂生。病自少陽誤治而壞,是謂少陽之壞病。 少陽二十三: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本太陽表證不解,傳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此皆柴胡本證。少陽之脈,弦細沉緊,若尚未吐下,而脈候沉緊者,又有柴胡本脈,與小柴胡湯,病自解矣。若已經吐、下、發汗、溫針,譫語不明,柴胡證罷,非入陽明之腑,即入三陰之臟,此為少陽壞病。柴胡,少陽之方,不中與也,審犯何逆,以法治之。 1 太陽病,傳入少陽者經者,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脈弦細之義,小柴胡湯主之。若已催吐、泄下、發汗、溫針,譫語不明,柴胡證罷,已成少陽壞病,再與柴胡湯,已不中病。審犯何逆,以法治之。 2 此言脈沉緊者,是少陽脈弦細之義。少陽陽弱,故脈弦細也。 少陽壞病入陽明去路八章 少陽二十四: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少陽為三陽之始,陽氣未盛,故脈弦細。少陽經脈,自頭走足,病則經氣逆升,壅于頭上,故善頭痛。少陽從相火化氣,病則相火郁蒸,故善發熱。相火熏爍,津液既損,故不可發汗。汗之津亡土燥,則作譫語,此屬胃病。蓋君相下根,全由胃土之降,汗亡津液,土燥胃逆,二火飛騰,神明擾亂,故作譫語。胃津續復,行其清降之令,二火漸下,不至為病。若胃燥而不和,二火撥根,則心家煩生,而風木郁沖,必作悸動也。法詳下章。 1 少陽、陽明、太陽,是為三陽。厥陰,陰極之臟,陰極則陽復,陽從少陽復,少陽為三陽之初始,陽少陽弱之經,陽氣未盛,故脈弦細。少陽之經,自頭走足,經氣下行。少陽經病,則經氣上逆,壅于頭上,故善頭痛。此頭痛和太陽經頭痛,病理相同。足少陽膽經,從手少陽三焦相火化氣,病則相火郁蒸表寒,故善發熱。 少陽經病,相火逆升,而刑肺金,故不可發汗。發汗則奪肺胃之津液,汗出則津亡而土燥,則入陽明胃腑,胃熱火升,爍及心液,心宮焚毀,心神煩亂,則作譫語。此屬胃病。 蓋君相之炎,下降歸根,全隨胃土而下降,汗亡津液,胃病上逆,則二火不能下降歸根,而升浮飛騰,神明擾亂,故作譫語。胃津續復,降路開通,行其清降之令,則肺斂而胃降,二火漸下,不至為病。胃燥而不和,二火拔根,則心家煩生,而內木郁沖,必發心悸也。 少陽二十五: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少陽甲木化氣于相火,隨戊土下行而交癸水,與少陰君火并根坎府,是以神宇清寧,不生煩亂。汗泄中脘,津亡土燥,胃逆不能降蟄相火,相火升炎,消爍心液,故生煩擾。膽胃兩經,痞塞心脅,阻礙厥陰升達之路,風木郁沖,振搖不已,是以動悸。風火交侵,傷耗胃脘津液,小建中湯,膠飴、甘、棗,補脾精而生胃液,姜、桂、芍藥,疏甲木而清相火也。 1 本條提綱,沒有吐、汗、下法之誤治,也是少陽壞病。就是誤治壞病之后,審證心中悸而煩者,也是以小建中湯救之。下面注解,就以沒有誤治解之。 2 足少陽甲木,從手少陽三焦,化相火之氣,隨胃土下行,而降于腎水,則下焦腎水溫暖。與少陰君火并根于坎府。少陰之經,是手少陰心君之火,足少陰腎之寒水者,水火相交,水火同宮,坎水與離火互根。少陽相火與心君之火,同歸于腎水。君相同氣,是君火相火,同為一氣,實為一火,而別兩名。君相之火,降于腎水,則神氣清爽安寧,不生煩亂。 3 傷寒三日,少陽經病也。少陽經病,未必發汗,但從太陽傳來,也有自汗。汗出則津液外亡而土燥,則胃逆不能降蟄相火,相火升炎,消爍心液,故生煩擾。膽胃兩經,痞塞心脅,阻礙厥陰乙木升達之路,木氣郁阻,則生郁沖,是以心悸。風火交侵,傷耗胃脘津液。 還有一種注解:傷寒三日,少陽經病,也會自汗。但少陽經病者,則甲木克胃土,則木勝而土敗。少陽從相火化氣,少陽病則相火上逆,火逆刑金,則火勝而金敗。土敗則胃燥,金敗則肺燥,故木火勝而土金敗,傷耗胃脘之津液。本條即是上條胃不和,則悸而煩證。小建中湯,補脾精而生胃液,疏甲木而清相火,是謂建中之治也。胃和則津液復還胃中,則病解矣。 不用誤治,也能傳胃。少陽病,膽經病,轉屬胃者,還是五行之理,木病克土,傳其所勝也。少陽相火,因外感傷寒,而郁其相火獨盛,一氣之偏見,傳于胃也。木病克土,少陽傷中,所以建中。 4 本條有一重點,就是膽胃兩經,痞塞胸脅,阻礙厥陰升達之路。 5 《金匱》卷八:驚悸四,內傷外感驚悸之證,皆少陽之陽虛(土敗胃逆,膽木失根故也),惟少陽傷寒小建中湯、炙甘草湯二證,是少陽之陽旺者。足少陽化氣于相火,以傷寒表邪,郁其相火,是以相火旺也。然火自旺而土自虛,非表里陽盛,小建中湯、炙甘草湯,皆培土而瀉火。除此無陽旺之驚悸。 附:黃師之解,這是泄露天機啊!煩而悸者,建中和胃,小建中之名。結代悸者,培土補中,以炙甘草之名。“皆培土而瀉火”,除此無陽旺之驚悸。 《金匱》虛勞,用小建中,是肝脾郁陷,而導致的膽胃上逆。是肝膽同氣也。傷及中氣,故用建中。 4 上一個“胃不和”,是生姜瀉心湯(胃虛不降)。本條胃不和,小建中湯(胃燥)。還有胃不和,調胃承氣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