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28條云:“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此條論述頗顯仲景辨證之精微,示人當透過表象洞察病機本質。今析此方證,以明津傷停飲之復雜病機及仲景治飲大法。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癥候辨析:表似未解,實屬津傷停飲 患者頭項強痛、翕翕發熱,頗似桂枝湯證;然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則非單純表證。此乃: · 津傷為本:過服桂枝湯發汗或誤下,損傷津液,無以作汗,故見無汗; · 停飲為標:津液代謝失常,水飲內停,阻滯氣機,故心下滿微痛; · 氣化不利:水飲內停,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 頭項強痛、發熱非表邪未盡,乃水飲內停、陽氣郁遏所致。誠如清代名家徐靈胎所言:“此乃津液虧而水飲停,陽郁不伸之候。” 二、治法解析:利小便以和營衛 仲景立“和營利水”之法: · 去桂枝之妙:無汗本應發汗,然津液已傷,不可更發其汗,故去桂枝; · 重苓術之用:茯苓、白術健脾利水,通陽化氣,使水飲從小便而去; · 保姜芍之功:生姜辛散水氣,芍藥斂陰和營,兼緩心下急痛; · 草棗助中州:甘草、大棗益氣和中,助脾運化水濕。 全方不治表而表證自解,不利水而水飲自消,正合《金匱要略》“當利其小便”之旨。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三、經旨印證:仲景治飲思想一以貫之 1. 病機相通: 《傷寒論》第71條云:“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二者皆屬水飲內停、氣化不利之證,然此證津傷更甚,故不用桂枝之辛散,而重在芍藥之斂陰。 2. 治法相承: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此方雖去桂枝,仍以生姜、白術溫運中陽,茯苓淡滲利水,正合“溫藥和之”之法。 四、古今鑒照:利水通陽法之臨床妙用 1. 歷史發展: 清代醫家吳謙《醫宗金鑒》釋此方證:“此方專于利小便,使水去則經氣通,而頭痛發熱等證自解。”明確指出利水可通陽,陽通則表自和。 2. 現代應用: 此方常用于治療水腫、眩暈、心悸等屬脾虛水停、津傷不運者。臨床但見“小便不利、心下滿痛、無汗”之主癥,不論有無表證,皆可應用。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示人:臨證不可見頭痛發熱便謂表證,當詳察小便之利與不利;亦不可因無汗便強發其汗,當審度津液之盈虛。仲景“利小便以和營衛”之法,實開“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先河。后世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論,正源于此。 頭項強痛似表證,無汗溲短病機藏。 去桂苓術利水飲,津復陽通自安康。 |
|
來自: tnj660630 > 《*****重要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