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經(jīng)》詩解胎息經(jīng)箋疏6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 題文詩: 胎從伏氣,中結(jié)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為之生焉,神去離形,為之死也.夫知神氣, 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yǎng)神氣,神行氣行,神住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 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真息,真息道息,至道至情, 至情真情,情生萬物,萬物有情,真情童真,天性童真,童真天心,赤子童真,童真情真, 真情自神,神清氣正,真情永恒,至道不滅,真情所致,非來非去,能來能去,非出非入, 能出能入,修真煉性,修身養(yǎng)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至道簡樸,恬淡虛無,為學(xué)日增,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治,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公而忘私,公者千古. 私者一時,至道精誠,精誠所至,非死非生,能死能生,向死而生,出生入死,生生不息. 【原文】 (原文)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 此言神之與氣,是一非二,無氣則神無依,無神則氣無主,神既為主,故神動既有氣功,神不動,則氣亦不動,如影之隨形,古仙云,息從心生心靜息調(diào),是此義也。 尚由此節(jié)勘之,經(jīng)雖神氣并舉,陰陽平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陰陽合一,而固守虛無,即是致虛極,守靜篤,又為合一之手段也。 孟子曰:夫志,氣之帥也。 抱樸子曰:練氣之法,當(dāng)于午前服之,可以移山岳,決河海,制虎豹,縛盜賊。攝生三要曰:人之氣,吹之則涼,呵之則溫,溫涼變于吹呵之間,是故夏可使冷也。冬可使熱也。行氣者,可以入瘟疫,可以禁蛇虎,可以居水中,可以行水上,可以噓水使之逆流千里,氣之變化無窮,總由養(yǎng)之得其道耳。 叔苴子曰:心之所觀而氣助之,則可以招風(fēng)雨,排山岳,心之所止而氣守之,則可以歷久暫冥今古,故佛能坐五千劫于彈指之中,而道家能靈造化于股掌之上。 閔真人曰:自性本靜,靜久自動,動而專一,是大把柄,一歸其根,仍復(fù)于靜,靜曰復(fù)命,即是密諦。又曰:專一是敬以直內(nèi),動不專一,是散亂矣,散亂復(fù)靜,是昏憒矣,所以動心必要專一,是擇善而固執(zhí)之道理,動時專一,動畢還靜,心神安醒,方是清明在躬。 又曰:天地混辟,不過動靜,人身死生,不過動靜,譬如出陣,戰(zhàn)罷自靜,譬如戲場,做罷即靜,--可知動處皆情,靜即自性。 上按:閔真為北派嫡傳法嗣,故于說靜功處,分外親切。 (原文) 若欲長生,神氣相注。 神氣合一而定,即是此節(jié)之旨。蓋神行氣行,氣行精敗,形因之衰矣,惟神凝氣定,形隨以泰,自然長生。此節(jié)尤覺吃緊。 文逸真人云:混合為一,復(fù)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又云:元和內(nèi)運即成真,呼吸外求終來了。三豐道言淺近說曰: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轉(zhuǎn)悠揚,聚而不散,則內(nèi)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結(jié)于丹田,日充月盛,達(dá)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guān)而上游于泥丸,旋復(fù)降下絳宮而下丹田,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 仙傳玄機(jī)口訣曰:修仙之法,在乎凝神入氣穴。氣穴,即玄關(guān)一竅。此竅在心之下,腎之上,正中虛空之處,前對臍輪后對腎,乃生身立命之根蒂。先天一氣,凝而為性,后天一氣,結(jié)而為命,性命之源,生死之蒂,人這壽夭,皆稟于斯,仙圣之種,亦含于斯,知此竅而攝心調(diào)養(yǎng),則命在我,昧此竅而任心所為,則命由于天。如下手之時,以心注定玄關(guān)一竅,即以心息相依之法,吸氣入之,進(jìn)則綿綿,出則微微,出息未已,即以入息繼之,若心不守竅,則息雖入而神不注,則其關(guān)不開,必念念不離而后可。若息不入竅,則心雖守而氣不貫,其關(guān)亦不開,必息息歸根而后可。縱心息俱到而任其出入則氣不聚,而其關(guān)亦不開,必若鐘離所謂多入少出而后可。兼此三者,勿助勿忘,緩急中度,勿忘即用功不輟,勿助即不須提運助長,以神定氣盈,充滿丹田,而竅必開,精必至也。譬如密室之中,香煙一縷,始甚微耳,若火不絕,其煙漸漸籠滿室中,而空竅所通,無非透射之處。人身真炁,始而腹中,漸而開竅,漸而四肢百骸,亦復(fù)如是,能積氣,便能生精,不越片時,而真氣周流,真精自生,所謂九還成大藥,片晌顯神功也。此竅一開,百竅俱開,有病,即于病后微帶熱痛,或三四日,或七八日,其痛即止,病亦隨去。無病即補(bǔ)助,以至交媾還丹,得胎脫胎,超脫神化,皆時候至而妙竅開,不假人力造作而成者。真精生時,只要氣足神充,不終日而即達(dá)四肢百骸,皮膚狀如蟲行。如是緊緊用功,頃刻不放,任督二脈,交于唇間,坎離乾坤,小周大周,三車三田,頭面涌泉,無處不到。如是刻刻不放,功效無窮,各各不同,結(jié)胎脫胎,日合月合,出神入化。盡從此口訣始終妙悟,皆自然而然,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