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境、情境、理境 ——文章的意境與三層之美 文 | 梁衡 之前幾篇講過文章怎樣為思想而寫,怎樣表現它的主題。這一篇講文章怎樣為美而寫,就是追求美感,創造美感,讓讀者感到愉悅。 什么是文章的美呢?就是讀后留下的意境。意境比較抽象,通俗地說就是感覺,就是那個動作已經過去(比如讀、看、聽、吃、游、玩等等),感覺卻還存在,并且遲遲不去。 其實我們生活中經常在享受美的意境。比如聽了一首好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吃了一頓美餐,舌尖留香久久回味;看過一個好電影,一閉上眼睛,鏡頭還眼前浮動,等等。 如果是文章呢?讀后讓你掩卷閉目,心里不能平靜,或者是文章中的景,或者是情和理,讓你興奮,讓你悲傷,讓你留戀。這就是意境。 因為意境是虛的東西,與實在的物有距離,距離就產生美感;虛的東西總是朦朧的,朦朧也產生美感。 所以文章的美感就是你通過描述實在的東西而去產生一種虛的意境,各種各樣的意境,讓人在精神上去感覺、體味、享受。流連忘返,一讀再讀。 ![]() 文章的美體現在哪里呢,或者說怎樣制造這種意境? 第一是真實,不能騙人,忠切地告訴讀者一個東西、一樣事物。 第二,要有浪漫的發揮,留給人想象的空間,有舒展情緒的余地。 第三,更深一步的要求,要能講出美的道理。 相應于這三個要求,美有三個敵人,第一是模模糊糊,說得不清楚;第二是太死板,說得不生動;第三是毫無條理,講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這樣,我們發現文章的美原來體現在三個層次上:形境、情境和理境。 形境,就是描寫敘述的美,把形象寫出來,要求是干凈利落,如在眼前。常用于文學作品中的記人、記事、寫景、游記,還有新聞作品中的消息、通訊。 情境,就是情感的美,是抒情的、浪漫的,讓讀者心緒不寧,起伏難平。常用于各種抒情的文章,比如親情、愛情、自然之情、政治之情、河山之情等等。 理境,就是講道理,一種哲理的美,要能寫出客觀真理的美,動若觀火,大徹大悟。常用于文學和新聞作品中的說理,報上的政論、評論、雜文等等。 接下來我們,講一講如何在文章中寫出這三層美。 ![]() 第一個層次形境,是描寫的美。作者能將要說的事物客觀地、清楚地寫出來擺在讀者面前。要求如實,不走樣,能顯示事物本來的美。類似美術作品中的素描。 第二個層次情境,是意境的美。作者在對某事物的描寫,或某種思想的表達中能產生一種美的氛圍、意境,將讀者引到一個美的精神境界。這個境界是作者的主觀境界,是別人無法替代創造的。類似美術作品中的寫意。 如果是素描作品,不同的畫家畫同一物互相可以很像。而寫意畫卻不同,畫家雖面對同一對象,畫出的卻大相徑庭。可以看出畫家在作品中加入了自己個人的思想、氣質。這種美是以現實物為核心衍射出的一種光環,又好像一塊糖剛開始溶化,糖連同靠近它周圍的水滴一起構成一種甜。如果說第一個層次是客觀的美,第二個層次就是主觀的心靈美。 第三個層次理境,是哲理的美。作者在對客觀事物做了描述,也抒發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讀者后,又進一步升華到一種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種新理念,創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將其“定格”下來。 ![]() 第二個層次的藝術力量主要是在人們的胸懷中鼓蕩,以情動人,使讀者或悲或喜激動不已。第三個層次的藝術魅力是一種冷靜的思索,使讀者在經過一番景的陶醉、情的激動之后,靜思其中之理,并悟出宏觀之道。而這種道理又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經你道破后人人承認。所以這一層次的美又返歸到客觀的美,不過更高一層。與美術作品比,它是抽象的、象征的畫。還以那塊糖比,這時糖已全部化完,我們找不見它的原形,但甜味是客觀地存在著的。 第一個層次借助客觀形象,其藝術力是暫時的,過目即忘;第二個層次袒露作者主觀的心象,有個性,藝術力持久;第三個層次又返歸到客觀真理,點破天機,使人們永久地折服。列簡表如下: 第一層次描寫美 客觀形象 直覺暫時 第二層次意境美 主觀形象 情感持久 第三層次哲理美 客觀抽象 思想永久 正因為這篇文章在這三個層次上都有完美的體現,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傳誦不衰。 (本文節選自梁衡:《我的讀書與寫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