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界萬物都是心的延續
語言是心靈的聲音,行為是思想的反映。一切語言表達的是一種思想,一切思想都來自于內心的想法;一切的行為都要通過一種心靈的聲音和思想表現出來。
心有時很小,小得有時連自己都看不見,甚至容不下任何不喜歡的人和事;心有時又很大,大得海闊天空,包容天下,一望無際,不著邊崖;大的有時目空一切,心比天高,瞧不起任何的人和事。世界很小,小得一顆心可以裝下;世界又很大,大得就象人心一樣復雜。
紅塵滾滾,激蕩心潮澎湃;世事滄桑,煉就甘苦人生。
社會動蕩還是和諧,取決于人心;自然惡劣還是美好,也取決于人心。為人處事需恪守禮儀,方能隨方就圓;萬事萬物需精心謀劃,才能美滿周全。世事萬物,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唯心使然,都是心的延伸,一切結果的好壞都與心息息相關。“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具有很多美好的品德,總是為他人作想而委屈自己,寧可多走彎路,也不愿直來直去,但水也有性情暴躁的時候,成為“洪水猛獸”,可以摧毀一切;如受到環境破壞,水也可能變成“污水橫流”或成為“一潭死水”而讓水的功能減弱,甚至失去了水的價值,其實,這些都是人心和人類行為的結果。你對水好,水就為人們謀福利;你對水不好,水就會報復人類。
江本勝先生撰寫的《水知道答案》一書中談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結果:水受外界因素影響,其結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你對一杯水說的全是贊美的話,全是愛的語言,水結晶的形狀是非常美麗的;而你對這杯水不停的抱怨詛咒,它的結晶也是十分丑陋的。也就是說,“水心”隨著“人心”的變化而變化,世上萬物無不如此,所以,心態好,萬物大美;心態不好,萬事不妙。
人們常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雖然說的是一種偶然的現象,但也隱藏了一種自然的規律和必然的結果。再說,“無心”本也是“有心”,只是“心”不要用出頭了,太出頭反而適得其反,事與愿違;“心”要遵從大道,順其自然,恪守“中庸”,把握好“度”,不要不顧后果刻意而為、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甚至胡作非為。
四、讓心充滿生機,讓心充滿活力
放松身心,勿讓心累,更不得讓心死。“哀莫大于心死”,心在希望就在,心死則無限悲哀。
幻想太多,煩惱就易滋生;希望太大,失望就會如影隨形。身體勞累了,休息一下,即可緩解;心累受傷了,需要調整療傷,才能恢復健康。不怕身累,只怕心累。
心累是因為心中有了過重的負擔,心煩是因為心中有了過多的雜念,心痛是因為心中有了過多的傷害,心苦是因為心中有了過多的悔恨;心強是因為心中有了過多的欲望,心酸是因為心中有了過多的失望,“心無”是因為心已“大徹大悟”,“心空”是因為心已了然一切,“心自在”是因為懂得了“放下”,心快樂是因為心簡單、無憂愁。
心累時,需要清心,不愿想就不要強迫去想;心煩時,需要靜心,不該想,暫時就不必去想;心累了,讓心好好去放松;心痛了,讓心好好去療傷;心酸了,讓心好好去調整;心憂了,讓心好好去釋放;心喜了,讓心好好去旅行;心煩了,讓心好好去靜養。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言:“生命沉苦時要加一點清涼的菊花,激越時要加一點內蘊的普洱;在苦中猶有向上飛揚的心,在樂里不失去敏銳深刻的態度,這樣生命的茶,才能越陳越醇,越泡越香。”
人不能太忙,太“忙”則“心亡”。世界上最深的痛莫過于心痛;世上最殘忍的死莫過于心死。所以,要善待自己,不必勉強,固守身心,活在當下,借一片光陰養心,讓心沐浴陽光,充滿活力,充滿希望。 (待續)
(2014.4.23—2014.6.15) 首發書館,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特 別 推 薦 閱 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