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確定最有問題的地方就是,當一些條件變化時,這一確定就需要產生動搖.”
確定既然有條件,還是確定??
“但是否說不確定是好的呢!從功利主義的眼光來說,不確定可能導致人類這個物種的毀滅.因為他摧毀經驗積累的有效性.”
有效是說在某個時段空間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來描述事件,理論描述與事件觀察到的現象可以暫時符合,并不包含在未來也會如此恒定的意思。有效,失效?
摧毀的含義是說不相容,一種在對抗中一方壓倒另一方的關系,此關系得出的原因應該進一步明確。
“如果我們兩個實驗組在野外生活,產生的結果可能是,持有確定的小組最后會活下來,而使用不確定的小組可能會毀滅.原因在于不確定可能導致對于經驗的忽視. 例如看見一顆植物,確定組的人有一個吃了后,不久就中毒死翹了,這個組今后看見這種植物就確定不再吃了;而不確定組的人可能會繼續有人去吃,而導致更嚴重的被殺傷. 在另一個情況下,確定組在圍捕獵物時,當多次采取的方式有效時,就可能采取類似經驗來確定自己圍捕行為的模式,這樣他們可以穩定的獲得獵物,而不確定組卻沒有這樣的能力. ”
野外生活不同于日常社會生活,能不能改變原先習慣的生存方式非常重要。經驗是事件的發生,經驗不是被處理物。如何從經驗中得出東西也是一種事件發生,換個詞說可能好理解一些,叫經歷。
在力所不能及的地方,開始采用,開始選擇。吃什么是對已掌握經驗知識的運用。
“當這里有一個知識遷移的情況,就是當新經驗有力,而在作為信息加工進入傳統經驗的心理框架時,無法找到其位置,但其需要進入的緊迫性的焦慮產生巨大壓力,這時候個體就開始動搖其舊經驗的大框架,而產生新舊結合的經驗. ”
人是需要學習的?;A性的東西,改變之后意味著影響比較廣,范圍比較大,牽扯到的觀點依據比較多。
“當有些個體無法承載這一改變所帶來的心理結構的動搖時,他就會固守自我,而絕對不去產生改變,即使有可能被消滅仍固守其結構。因為動搖其心理結構使他感受到自我的崩潰死亡。”
動搖是情緒化的,用理性來思考識別自身的狀況是出路。改變結構中固有的絕對,是改變這種狀況的一個方法。所以弗洛伊德才會提出“死”趨向的本能反應。
“它的假設是存在于,沒有必要推翻過去所有的經驗,而可以保存過去有效的同時至今有用的經驗,在這一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去接受對于通常經驗有用的新經驗,并隨時將此調整到傳統經驗的知識結構中.”
把這里的經驗換成知識沒有什么區別。假設的依據是實用性的,意味著將來會變的,只是暫時用著而已。
應對策略的問題,很好。學習中……
想到一句話: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以及用智慧來區分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