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9年,百濟在日本的支持下進攻新羅。新羅幾乎被滅。新羅求援于唐。唐高宗決定抗日援朝,“唇亡齒寒”是他最早說出的。他派大將蘇定文率軍十三萬東征百濟。新羅派五萬精兵接應。唐、濟聯(lián)軍迅速進擊,百濟大敗,百濟王義慈和王室成為俘虜。其子逃脫后,召集殘軍,向日乞援。日本得到這個與大唐較量的機會,上下興奮無比,當時在位的齊明女皇赴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大唐的戰(zhàn)爭。只是在途中病故而亡,不得一展女性綿密的戰(zhàn)略心思,出征未捷身先死,日軍遂也止步不前。 又過了幾年,看著百濟好端端一個國,就這樣給中國人滅了,遺民屢屢哭訴哀告,日本惻隱大動,勇武道義被激發(fā),決定支援百濟復國。這個物產(chǎn)當時并不豐饒的倭夷之國,拿出了“矢十萬,絲五百斤,綿一千斤,布一千端,葦一千張,稻種三千斛”支援百濟遺民復國,隨后又派軍隊渡海馳援。日本海軍抵達朝鮮南端的白江口,正好碰上剛剛趕來的大唐和新羅的水軍。兩軍在白江口對峙。當時日軍有戰(zhàn)船四百余艘,新羅和唐只有一百七十余艘,兵力上也是日軍人眾,于是氣焰干云,頗輕看大唐水軍。日本統(tǒng)帥放言:“此一役或可讓中國軍知天朝神威”。 第一日的水戰(zhàn),兩軍戰(zhàn)船相撞,日本的竹木船多不敵唐軍的松木巨船,隔船相戰(zhàn),日本的倭刀雖鋒利,也難敵唐軍的長矛勾槍,結果日海軍人船多有損傷。一晚無話,大概大唐海軍中有高人挑燈夜讀,想起三國時吳蜀聯(lián)軍火燒赤壁的戰(zhàn)法,第二日,唐朝和新羅的艦船陣中,突發(fā)火箭(燃火的矢箭),日本海軍促不及防,四百多艘戰(zhàn)船皆被焚毀。兵卒在船上奔突嚎叫,跌撞踐踏,大多士兵跳入滾滾江水中溺水而亡。未死的日本殘軍皆跪在岸邊向唐軍投降。到底是天國盛唐時,唐軍以少勝多,兵民士氣如虹,相比之下,日人那視人視己的生命都如草芥的、令人膽寒的武士道還沒誕生,剖腹亦不盛行——可惜這種日本軍人爭相乞命的景象在后世再也看不到了。 百濟國也隨著日本海軍的覆滅而徹底滅亡。 高句麗讓唐帝國給滅了,百濟讓唐帝國給滅了,日本讓唐帝國攆走,剩下以中國后裔為主的新羅統(tǒng)一了整個朝鮮半島。唐帝國還把自己的疆界一直擴到朝鮮北部,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唐太宗臨終前欣慰:隋朝三次征高麗大敗而歸,而我完成了東擴大業(yè)。 《日本通史》寫道:日本“白江口海戰(zhàn)的慘敗,大出天智天皇為首的貴族集團的意料之外。精神上由信心百倍與唐抗衡的亢奮狀態(tài),一下子墮入了一籌莫展的境地。”唐朝的一舉一動,都會使日本舉國感到驚恐。生怕大軍壓境.就是在這種惶恐的局勢下,天智天皇積憂成慮而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