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作孚與巴蜀文化
張守廣
盧作孚是中國產生于川渝地區的著名愛國實業家。作為巴蜀文化哺育出來的優秀兒女,盧作孚在追求中國近、現代化事業的創業實踐以及留下的大量文字當中又表現出富于熱情、激情和青春朝氣等巴蜀文化的鮮明區域特征。從區域文化的視角探討、認識近代實業家的人生歷程和創業歷史,有助于加深對中國社會經濟近代化進程的各個層面的了解,而探討盧作孚與巴蜀文化的關系,則不僅有助于把盧作孚研究推向深入,而且十分有助于加深對于近代社會急劇轉型過程中巴蜀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一、巴蜀文化對盧作孚社會性格的浸潤
盧作孚出生在四川合川(現屬重慶市),一生事業的根基也在巴蜀大地,他的情感、理想和事業把他與巴蜀故鄉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深深地連結在一起。他傾慕巴蜀先賢名宿的人品風范,贊美巴蜀的豐富物產、山川風光和具有豐厚底蘊的巴蜀歷史文化遺產。巴蜀文化的侵潤,巴蜀地區的自然、歷史和文化是盧作孚奮斗創業和開拓近代化事業的精神源泉之一。
1901年到1907年盧作孚在四川合川縣瑞山書院讀書,接受了一生中短暫的正規學校教育,在這里受到著名史學家張森楷的影響。張森楷也相當器重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盧作孚,在他1918年開始《民國新修合川縣志》的編修工作時,還特意邀請在合川縣立中學擔任數學教師的盧作孚參加。張森楷晚年生活在北平生活并在這里病逝,對此盧作孚一直十分惦念。在1930年東北之行的繁忙旅程中,盧作孚還專門訪問了知情人羅振玉,詢問“當時的情形”。i盧作孚十分推崇的另一位四川近代人物是對四川近代化事業的有重要貢獻的周孝懷,稱贊周孝懷是“在四川建設上唯一有辦法且有成績的人。他辦警察,警察有起色,辦實業,實業有起色。”1930年東北之行中到達大連后,盧作孚立即就去拜會已經移居此地的周孝懷,ii雙方談話極為融洽,后來盧作孚還特意聘請周孝懷負責民生公司上海分公司事務。周孝懷也早就注意到了盧作孚,并對盧作孚的人品大加贊賞。iii盧作孚與四川近代其它精英人物也多有交往,如1921年4月14日應聘擔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的吳虞在赴北京途中經過瀘州,就入城拜訪擔任瀘永道尹公署教育科長的盧作孚,中午兩人一道用餐,傍晚盧作孚又送吳虞上船,并贈送吳虞數件禮物。iv盧作孚與李劼人、王光祁也有密切的交往,并加入了少年中國學會四川分會,成為當時四川社會的精英分子之一,并得到四川實力派人物楊森、劉湘等人的重視。上述事實說明,盧作孚已經融進了彌漫著巴蜀文化氛圍的近代四川人際關系的網絡之中,正是在巴蜀特有的社會文化氛圍下,盧作孚的人生和事業才如魚得水。
盧作孚對于四川的自然風光、四川的富藏、具有豐厚底蘊的四川歷史文化遺產有著發自內心的自豪與自得。1927年在一篇文告中他極力贊頌嘉陵江的優美風景。v1934年盧作孚在文章中又寫到:“四川真的是好地方”,不僅風景方面有夔巫三峽、峨嵋、青城,物產方面有燃料、鐵、銅、生絲、桐油、牛羊皮、豬羊毛、藥材、鹽、糖,而且四川還有眾多的人力。他甚至對四川的凸凹不平的丘陵也大加稱頌:“同是一平方里的地面,與中原比,它的面積卻要大些,因為它的表面是凸凹不平的,不是平的”。vi他十分希望當時對四川心存偏見的外省各方面人士多到四川來看一看,并十分樂意陪同外省人和本省籍的朋友游覽四川的山水名勝。1936年年初,黃炎培到四川考察,盧作孚不僅親自到上海迎接黃炎培登上民生公司的輪船,而且還陪同黃炎培參觀了四川的峨嵋山、青城山、都江堰、嘉陵江小三峽的縉云山和溫泉等地,并在成都陪同黃炎培觀看了富有區域文化特色的川劇。vii
盧作孚對于巴蜀地區的政治混亂、社會進步遲緩、交通閉塞很不滿意,有諸如“論吾川,惟兵、匪,政治糾紛”的議論,viii還說過四川“地方倒很好,只是我們太對不住它了”的話,ix甚至有時候也不免發出一些抱怨。如他說在北碚開始進行鄉村建設的時候,“我們要改良巴縣北碚市場的街道,許多老百姓便大罵特罵起來。”又舉例說:“我們不要一個錢幫助各鄉場的小孩子點種牛痘,許多人都勸別的人不要抱小孩子來點種,他說:那(哪)有這樣做好事的?他今天不要你錢,等害得你的小孩子要死了,他才問你要!”。x但是當1930年帶著考察團走出夔門到華東的江浙、華北的山東、平津以及東三省考察的過程中,他很快就感到外省也不怎么樣,倒是發現“這幾年來,四川比較少戰爭了,少土匪了,軍隊逐漸講究訓練了,財政逐漸講究整理了,地方經營逐漸成為風氣了,尤其是修馬路,辦市政,全川都在進行,一個地方別離兩三年,再去便會認識不得了。”xi 1945年盧作孚到美國出席國際工商會議并在美國進行考察,其間寫成了充滿激情的《中國中心的偉大基地——四川》一文并在美國發表。文章中寫道:四川地區最驚人的是它的水力、“四川有豐富的煤藏量”和豐富的鐵礦,“四川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灌溉系統之一”,“這個地區的自然景色將吸引世界各地的學生和旅游者”,“四川人民一定能為他們的國家的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xii江浙也好,華北也好,東北也好,美國也好,最好的還是四川,這就是盧作孚的巴蜀情結,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巴蜀文化對盧作孚的巨大磁力作用。
盧作孚接受、認同、欣賞巴蜀文化,巴蜀文化的精神品格也深深地影響著盧作孚的人生選擇和創業實踐,也必然會對盧作孚在創業實踐中形成的企業家精神打上巴蜀文化的鮮明烙印。
二、盧作孚的傳奇般人生中凸顯的巴蜀區域文化性格
盧作孚的弟弟盧子英評價盧作孚是一個“理智而不易動感情的人”。xiii的確,在為人處世方面盧作孚非常謹慎、沉穩,但是巴蜀文化侵潤下的盧作孚最鮮明的性格特征無疑依然是卓越不群、敏銳靈活、富于熱情、激情和青春的朝氣,這一特征始終貫穿并凸顯在盧作孚人生和創業的整個過程中。
倔強好勝、熱情如火的盧作孚,15歲時就只身到成都闖蕩世界。他先進入成都一個補習學校學習數學,但是只過了兩個月,就由于不滿學校的進度遲緩而毅然離校并開始自學。憑著非凡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一年多后他就能夠一面堅持自學,一面收教中學補習生,并編寫了《代數》、《三角》、《解析幾何》等供中學生使用的書籍。xiv他在重慶第二女子師范學校任國文教員時,上課不用教科書,作文時不出題,“大家覺得更奇。”xv 1922年,盧作孚在擔任瀘永道教育科長時曾經主持一個演講會,演講人說:“請大家認識我,我是一顆炸彈”。盧作孚則表示“炸彈力量小,不足以完全毀滅對方;你應當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力量才特別大,才使人無法抵抗”。xvi盧作孚第二次到上海、江浙期間曾經到當時全國有名的模范縣南通參觀,并拜會了大實業家張謇。張謇告訴他,因為“人才缺乏,人都沒有舊道德,人都有我見”,所以經營事業很難。數年后盧作孚憶及此次會見,表示自己不同意張謇的意見,因為“舊道德不適用。……我們要建立一種積極的新道德來。”xvii1929年7月盧作孚擔任川江航務管理處處長,力謀對進入川江的外輪進行檢查,卻遭到外商極力反對。盧作孚遂動員重慶碼頭工人,拒絕裝卸不接受檢查、管理的外輪的貨物,外輪業務遭到致命打擊,只得接受管理和檢查。1935年時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步步進逼,國民黨當局畏懼日本,不敢言戰。盧作孚卻有自己的主張,他向李宗仁、白崇禧等提出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擴大戰爭論”:要有擴大戰爭的準備,有不可侮的戰爭的實力,使人不敢侮,乃能避免戰爭;擴大戰爭的范圍到制止世界的任何戰爭,世界乃無敢發動戰爭者。xviii在事業和個人生活方面,到1936年時民生公司已經有了巨大的發展,但是作為公司總經理的盧作孚依然衣著簡樸,毫不講究服飾。有一次他到上海最豪華的國際飯店訪友,電梯司機“因盧氏所穿為灰麻布制服,頗似窮工人”,xix竟不許其登電梯入內,后來友人來迎才得入內。通過種種有意識的“外顯”性的出格言行舉動,張顯自我和與眾不同的傲岸與強悍,正是巴蜀文化塑造的巴蜀人物特別是巴蜀知識分子的典型性格之一。
盧作孚的敏銳也是極為突出的。他在1930年的東北之行中已經敏銳地看到日本人處心積慮的要侵略中國,從而提高了警惕。他說:“我們一度游歷東北,見日本人在東北之所為,才憬然于日本人之處心積慮,才于處心積慮一句話有了深刻的解釋,才知所謂東北問題者十分緊迫,國人還懵懵然未知,未謀所以應付之。一旦東北各地,沒于日軍,然后舉國震驚,起謀救濟,已太遲矣。”xx盧作孚能夠在四川軍閥、四川軍閥和國民黨的國民政府中央政府的夾縫中間生存,盧作孚經營的事業能夠在日本侵略的烽火硝煙中發展,缺乏相當的靈活敏銳是做不到的。
盧作孚的卓越不群和敏銳靈活使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實現、自我發展,并使他能夠不斷超越舊的生存方式,適應新的生存方式,并探討、思索更新的生存方式。盧作孚當過小學教師、中學教師、新聞記者、政府官員、企業總經理,面對生存方式的各種變化,他顯得十分坦然,幾乎看不到任何張謇式的內心矛盾、痛苦與焦慮。這正是巴蜀文化在盧作孚文化性格中的主要表現。作為一個巴蜀人,巴蜀文化賦予他與“天府之國”俱來的自得、自信。也許在卓越不群與敏銳靈活方面,前者表現得更突出一些,從而使盧作孚過早地離開了他熱愛著的這一片熱土。盧作孚在人生中凸顯出來的獨特的文化性格,正是巴蜀文化顯著區域特性的在其人生中的具體體現。
三、盧作孚對巴蜀文化新境界的開拓與創新
在現代化追求和近現代化事業的開拓中,盧作孚表現出了典型的巴蜀式的豪情與創新開拓的精神氣概:“天下事都艱難,我們如能戰勝艱難,天下便無艱難事”;“人生真味在困難中,不在安泰中,最有味的是一種困難問題的解決,困難工作的完成”;“但愿人都為園藝家,把社會上布置成花園一樣美麗,都為建筑家,把社會上一切事業都建筑完成”;“天下事無有不可以做的”;“白種人辦得到的事情,黃種人亦辦得到,日本人辦得到的事情,中國人亦辦得到!”xxi“要把三峽經營成為一個燦爛美好的樂土,影響到四周圍的地方,逐漸都經營起來,都成為燦爛美好的樂土”;xxii“國家的對外戰爭開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務也就開始了”。xxiii而在創業實踐中,盧作孚表現出的實業家創業精神和精心培育的民生公司企業文化,又推動了傳統巴蜀文化向近代巴蜀文化的轉型,對巴蜀文化開拓具有近代意義的區域文化新境界作出了貢獻,這種貢獻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
首先,盧作孚作為一位具有強烈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的杰出近代實業家,通過創辦一系列具有影響的近代事業,張揚了巴蜀文化中追求卓越的區域文化精神和敏銳靈活的進取精神。北碚原來是一個只有一、二千居民而且偏僻落后、污穢滿地的小鄉場,經過盧作孚的努力改造與建設而迅速成為一個具有現代氣息、朝氣蓬勃的近代城鎮,受到包括黃炎培在內的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xxiv抗日戰爭時期北碚更成為后方著名的科學文化區域,連李約瑟也曾經稱贊這里是“此間最大的科學中心”。xxv民生公司最初的資金只有8000元,但是到抗戰爆發前,已經擁有輪船46艘,成為長江上游輪船航運業的巨頭。憑借這些輪船,民生公司不僅創造了1937年初川江嚴重枯水情況下三段航運的奇跡,而且創造了抗戰初期內遷搶運的奇跡。盧作孚業績的創造,張揚了巴蜀文化堅韌不拔、朝氣蓬勃的文化精神。
其次,盧作孚對于巴蜀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自成體系的建設現代集團生活的社會文化主張,并通過開創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創辦民生公司等近現代化事業推動了傳統巴蜀文化的近現代化轉型。盧作孚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不少好的內容,如勤與儉就是兩種優秀的傳統美德,但是勤與儉“敵不了現代的大炮”。他認為現代社會威力最大的大炮是現代的社會組織——企業組織和國家組織,要實現國家的富強就要用現代企業的組織方法和生產方法“大膽生產,節約享用”,xxvi建設一個現代的國家,并認為這是“建設一切事業以至于整個國家的根本”。xxvii他用畢生精力通過新的建設事業來擴大新型社會生活的群體,力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四川“各方面都集中精力來創造,來建設,把四川的各個地方布滿鐵路之網,布滿電線之網,一切大規模的工業都次第舉辦起來,集中生產大批出口,使原來貧窮的人都會變為有錢的富家翁了。這樣一來,不單是可以把‘魔窟’變為‘桃源’,而且是也要把‘天府’造成‘天國’。”xxviii他的愿望在北碚為中心的區域近現代化建設中部分得到實現,因此北碚的建設成就成為他一生引以自豪的得意之作。他多次深情地表示:“我對北碚事業之關切,超過我對民生公司經營的興趣”;xxix“我之喜歡北碚,勝于自己所主辦的事業(民生公司)”。xxx
第三,盧作孚用大量的精力創造出了具有濃厚巴蜀區域文化特點的民生公司企業文化,而以“事業中心”為顯著特征的民生公司企業文化的實踐,為巴蜀文化開拓了從傳統到近現代化轉型的區域文化新境界。在民生公司創業之初,盧作孚就規定以“服務社會,便利人群,開發產業,富強國家”為公司宗旨,他通過會議、期刊、講演等反復強調:“個人為事業服務,事業為社會服務”;“公司的問題,職工來解決,職工的問題,公司來解決”;“個人的工作是超報酬的,事業的任務是超利潤的”;他大膽改革行業陋習,建立了新的管理制度。盧作孚本人更是以身作則。他生活樸素,常穿灰色麻布中山服,著布鞋,剃光頭;他工作勤奮,每天工作時間極長,從早上要到深夜,中間的中午和晚間都是請客吃飯,解決民生公司的有關問題。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民生公司形成了以“事業中心論”思想為基礎的充滿朝氣的企業文化。民生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巴蜀區域文化和近現代化的時代要求相適應,充分激發了廣大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普通職工的積極性,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不斷創造驚人業績,如1934年成功打撈千噸巨輪萬流號,特別是1938年10月底武漢失陷后民生公司創造了被稱為“中國實業上的敦克爾刻(克)”的宜昌搶運奇跡,用公司員工的集體行動“寫出了中國人動員起來反抗敵人的力量。”xxxi
盧作孚在民生公司建設近現代企業文化的成功,在嘉陵江三峽地區開拓近代化事業的成就無疑為巴蜀文化的近代化轉型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新的境界,是一筆值得繼承的寶貴財富。
i 盧作孚:《東北游記》,川江航務管理處印行1931年11月20日再版,第34頁。
ii 盧作孚:《東北游記》,川江航務管理處印行1931年11月20日再版,第25-26頁。
iii 梁漱溟:《懷念盧作孚先生》,《梁漱溟在北碚》,第17頁。
iv 中國革命博物館整理:《吳虞日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91頁。
v 羅中福等編:《盧作孚文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28頁。
vi 盧作孚:《整個四川的五個要求》,《新世界》第40期,1934年2月16日,第2頁。
vii 黃炎培:《蜀游·蜀游百日記》,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8月,第77頁。
viii 盧作孚:《〈教育月刊〉發刊詞》,《教育月刊》第1卷第1期,1922年2月1日,第1頁。
ix 盧作孚:《四川人的大夢其醒》(1930年),北碚圖書館藏,第20頁。
x 盧作孚:《鄉村建設》(1935年9月),北碚圖書館藏,第1頁。
xi 盧作孚:《東北游記》,川江航務管理處印1931年11月,第25頁。
xii 轉自盧國紀著《我的父親盧作孚》,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349-353頁。
xiii 盧子英:《懷念二哥盧作孚》,《盧作孚追思錄》,重慶出版社2001年,第33頁。
xiv 盧國紀:《我的父親盧作孚》,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1-13頁。
xv 羅中福等編:《盧作孚文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第338頁。
xvi 盧作孚:《這才是偉大的力量》,《新世界》第12卷第4期,1938年4月30日,第8頁。
xvii 《新世界》第12期,1932年12月16日,第3頁。
xviii 盧作孚:《廣西之行》,《新世界》第80、81期合刊,1935年11月1日,第75頁。
xix 《人物點滴·盧作孚》,《人物雜志》第2年第5期,1947年5月1日,第35頁。
xx 盧作孚:《東北游記》,1931年11月20日再版,川江航務管理處印行,“序”第1頁。
xxi 盧作孚:《中國的建設問題與人的訓練》,上海·生活書店1935年3月,第155~156頁。
xxii 江巴璧合四縣峽防團務局編印:《兩年來的峽防局》(1929年),第2頁。
xxiii 盧國紀:《我的父親盧作孚》,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215頁。
xxiv 黃炎培:《蜀游·蜀游百日記》,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8月,第114-119頁。
xxv 李約瑟:《李約瑟游記》,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96頁。
xxvi 盧作孚:《大膽生產 小心享用》,《新生月刊》第1卷第6期,1934年3月17日,第109頁。
xxvii 盧作孚:《中國的建設問題與人的訓練》,上海生活書店,1935年3月,第37頁、84頁。
xxviii 《九月廿四日周會中之工作報告》,《工作月刊》第13、14期合刊,1933年10月12日,第9頁。
xxix 《盧作孚回碚指示北碚的建設》,《嘉陵江日報》1947年11月3日,第2版。
xxx 盧作孚:《如何徹底改革教育》,《嘉陵江日報》1948年2月22日,第2版
xxxi 盧作孚:《一樁慘淡經營的事業——民生實業公司》,無出版社無出版年月,第21頁。
盧曉蓉女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