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3夜 沈元:歷史以及用鞋油涂成黑人 文 / 宇帆 在重慶作為抗戰陪都的時間里,離它幾十公里處的一個小鎮被稱作“陪都的陪都”,后來《大公報》譽之為“魔窟桃源”,1944年的美國雜志《亞洲與美洲》上稱它是“平地涌現出來的現代化市鎮”“迄今為止中國城市規劃最杰出的例子”。 戰火紛飛下,國立動物研究所、氣象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等22個科研機構,復旦大學、江蘇醫學院、勉仁書院等20個教育單位,國立編譯館、正中書局、國立禮樂館等30余家新聞機構紛紛遷駐這里;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先后在這里推行平民教育;老舍、梁實秋、夏衍等作家分別在這里創作出《四世同堂》《雅舍小品》《水鄉吟》等著作…… ![]() ?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全圖 北碚,1927年之前還是一蠻荒鄉場,貧窮落后、偏僻閉塞、匪盜橫行,短短十多年間,它便被建設成“中國現代化縮影”的美麗城鎮。1930年代初,黃炎培在《蜀游日記》中寫道: 北碚的從“無”到“有”離不開一個人,盧作孚。 “ 嘉陵江小三峽(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地處江北、巴縣、璧山和合川四縣交界處,北碚正位于小三峽要沖,由于軍閥割據、社會混亂,此地又林深茂密、河運梗塞,可以說小三峽地區本是個“四不管”地帶。甘南引說: 為了安定地方,1923年四縣特組峽防團務局,總部就設在北碚文昌宮。1927年盧作孚出任峽防團務局局長,前往北碚。至此,這座破落蕭敗的小城終于迎來了它的生機,而盧作孚此后的半生命運與事業也將與這座小城緊密相連。 ?盧作孚 對于出任北碚峽防團務局局長的約請,盧作孚是欣然接受的。他曾于重慶、合川地區進行社會和自然調查,將其所得匯為一本《兩市村之建設》,書中談到兩個內容:一是關于合川縣城南岸市村建設的意見,企圖通過實驗,從經濟經營為起點來改變舊社會的環境;二是要開發三峽地區豐富的礦產和林業資源,尤其是要以嘉陵江三峽作為基地,進行現代集團生活的第二個試驗地,推行一種全新的鄉村運動。 對于前者,之后他在合川創辦了以經營航運為中心的民生實業公司,并在合川開辦電廠和自來水廠,為縣城市民解決了照明和飲水問題;對于后者,來到北碚,擔任峽防局局長,使他有了把這一理想變成現實的希望。另外,小三峽地帶也是民生公司船只必經的航路,為保障航運安全,盧作孚也要讓此地重回安定。 “ 盧作孚一上任就提出:“打破茍安的現局,創造理想的社會。”根治匪患、維護治安是第一步。接下來,要建設北碚,需要人才。 盧作孚曾在《中國的建設問題與人的訓練》一書中提到:“今天中國什么都不缺乏,只缺乏人——只缺乏有訓練的人,所以根本在先解決人的問題——解決人的訓練問題。”他認為只有解決人的問題,才能使中國從舊社會中創造出新的社會、現代化的社會,所以北碚的建設是從學生兵入手的。 “大才過找,小才過考”,這是盧作孚提出的新的人才原則。從1927年夏起,峽防局先后招收中學程度的青年500余人,辦了學生隊一、二兩隊。另外,由盧作孚胞弟盧子英直接領導的少年義勇隊是學生兵中的骨干,共三期。 他們要負責打土匪、維持治安,所以軍事訓練是必須的。同時,學生兵還必須學習峽防局編寫的國語、英語和常識教材,以便做民眾教育工作;每年進行戶口調查,春秋兩季為各鎮各鄉群眾種牛痘,做衛生宣傳;修公園、下煤礦、勘測鐵路是基本技能,有的還遠征到川邊大山密林里做科學考察,采集動植物和地質標本,進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民俗調查。 ?盧作孚撰于1929年的《鄉村建設》(圖為1933年5月第三版),(資料來源:《北碚圖書館精品圖錄》民國文獻卷,北碚圖書館編,中華書局,2014) 民眾教育,盧作孚認為這是最重要。峽防局專設了一個民眾教育辦事處,曾辦了十個民眾學校,接著進化為挨戶教育,即挨家挨戶上門授課。他們充分了解民眾的特性,在船夫休息的囤船上辦船夫學校,在力夫休息的茶社里辦力夫學校,還設立了民眾問事處和職業介紹所,幫助民眾寫信寫契約,介紹工作。人們都把義勇隊的隊員們稱為“小先生”。 民眾教育中還要訓練大眾管理公共事務,如解決衛生問題、關心道路問題、預防災害問題等,以完成地方自治的組織,進入現代的經營。峽防局常常在廣場上放免費電影,但是有一個條件:來看電影的人必須交一條老鼠尾巴或十只蒼蠅。 ?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的民眾俱樂部、消費合作社和嘉陵江報社(1940年代) 盧作孚后來回顧自己的生平時說:“自己現在是辦實業的,但實際上是一個辦教育的。”無論是民生公司,還是在北碚的鄉村建設實驗,歸根結底是對人的訓練,以實現“人的現代化”。盧作孚希望人們有所改變,不只是外在的變化,還有性格、精神方面,他的口號是“忠實地做事,誠懇地對人”,這與他本人做人做事的態度是一致的。梁漱溟曾回憶自己第一次從周善培老先生那里聽說盧作孚的情景:“周老將拇指一蹺,說道'論人品,可以算這個!’。” “ 北碚本是隸屬巴縣的一個鄉村,但盧作孚所做的決不僅是要建設一個全新的鄉村,而是以此地為試驗,最終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解決了最根本的人的問題,就要搞經濟,創造文化事業和社會公共事業。用今天的話說,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 峽防局的經費來源大約有兩個方面,一為劉湘的二十一軍軍部的撥款,一為嘉陵江上往來船只的抽稅。因此經常捉襟見肘,頗為困難。而從前述《兩市村之建設》中“從經濟經營為起點來改變舊社會的環境”即可看出,盧作孚從來就將經濟問題視為首要問題。 ?盧作孚親率峽防局官兵屯墾西山坪,并創辦西山坪農場苗圃。圖為農場工人在中國西部科學院專家指導下進行生產 以川江航運為主要業務的民生實業公司已打下基礎,在其號召集資下,1927年組成“北川民業鐵路股份有限公司”,次年聘請原膠濟鐵路總工程師丹麥人守尓慈到北碚勘察路線,建設北川鐵路,這也是四川的第一條鐵路。總長16.5公里,路基寬4米,軌距24英吋,軌重35磅,真正的輕軌窄距,低功率牽引。 ?民生公司辦公大樓 ?民生公司的第一艘輪船——“民生”輪,1926年7月28日首開合川經北碚至重慶的嘉陵江航道 ?北川鐵路開工儀式 這條鐵路解決了文星一帶的運煤問題,以往運一噸煤到嘉陵江邊,二十人一天難完成。北川鐵路二百六十名職工,日運煤量能大200—400噸,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而這條鐵路也為當時北碚的經濟發展解決了交通瓶頸問題,隨后盧作孚組建了當時四川最大的煤礦——天府煤礦,日運量迅速提高到2000噸,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并在后來的抗戰期間的一度支撐了陪都近一半的能源供應。 ![]() ?北川鐵路上的小火車準備卸煤 “ 今天的北碚仍處處可見當年盧作孚的開拓眼光,北溫泉公園和縉云山風景區是當年的嘉陵江溫泉公園,北碚公園當年稱為平民公園,北碚體育場原為民眾體育場,兼善中學是北碚第一所中學,街道兩旁種滿了法國梧桐……在他的規劃下,那個蠻荒鄉場有了自己的街心花園、圖書館、醫院、防疫所,甚至科學院、博物館。盧作孚創辦的中國西部科學院,是我國最早建立的民辦科學研究機構之一,被稱為抗戰大后方科技事業發展的“諾亞方舟”。 ?盧作孚主持修建的北碚平民公園(1930年代) 北碚成為當時人們眼中的理想城鎮,區別于深受“上海模式”影響的重慶的現代化建設,北碚實實在在實踐著另一種現代化的理念,同時“北碚模式”對周邊地區產生極大刺激,到過北碚的重慶人感悟道,北碚是“人中人的”社會,是“具有生命要素的社會”,是“流動的社會”?!八拇ㄍ酢眲⑾嬲f,“峽防局像一股清泉”,處處體現了“我”的特色。 一人營一城,盧作孚之于北碚,正如張謇之于南通。他不是北碚人,卻滿城皆是他。黃炎培對此一言定論: 與其說因地靈而人杰,還不如說因人杰而地靈吧。 ![]() ?國民政府為表彰盧作孚在抗戰期間的卓越貢獻而頒發勝利勛章(1945年) ![]() 本期編輯:白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