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職教質量觀為價值取向
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 南平市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研究室 鄭漢麟 課程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關鍵。中等職業學校現行的課程必須進行改革,這已成為職教工作者的共識。在如何進行課程改革上存在著不同的觀點,體現出職教課程目標觀的差異。在職教界有三種基本的課程目標觀:1、“以勝任某種崗位要求”為出發點,以實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不必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2、以給學生終身發展的牢固基礎為宗旨,文化基礎要扎實,專業知識要寬泛。3、不僅要為受教育者進行就業準備,形成較強的崗位能力,還要為其發展莫定基礎,養成較全面的素質和能力。(這三種觀點并不完全互相排斥)。課程目標觀源于職教的質量觀。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質量觀和質量要求。進行課程改革首先要確立(選擇)職教的質量觀。現階段中等職業教育要確立的質量觀是: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就業、能勝任崗位、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勝任崗位是職教質量的核心,而是否能勝任崗位則取決于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包括從業所需的知識、技術和能力。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得職教特色更加鮮明、地方性特點更加突出,教學過程更加有效,學生的職業能力更強,就業更為有利。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已經開展了10多個年頭,發展得很不平衡。我市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相對滯后,存在著取向不明確,地方性職教特色不明鮮,缺乏總體規劃等問題。
應該把現階段職教質量觀作為中職學校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作為中職學校的課程目標。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依然采用單科分段式課程,很不適應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必須以現代職教質量觀為價值取向,以整合課程作為改革的切入點,有計劃地整體推動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從而構建符合職業發展需要、體現地方特色的職教課程體系。 一、 構建整合型課程體系 從整體上實現從學科課程到整合課程的轉變。應該作為一個時期我市職教課程改革的重點。中職學校現有的課程基本上屬于學科課程體系,它嚴重地不適應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我們認為,應該對現有的學科課程進行整合。(有的學校已經做了改革,但沒有系統化)國內外職教課程模式的研究成果和改革實踐為我們進行課程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鑒的課程樣式和經驗。課程整合是各學科共同關注職業能力的培養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課程整合是使課程要素形成有機聯系和有機結構而不是機械地把不同的分科課程"合并組合"起來。(課程整合也是我國目前正在實驗之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的重點內容之一)課程整合有多種類型,中職學校的課程整合應選擇科際整合課程,即以職業技能要求來連接不同學科,使職業教育突出技能,更好地同國家制定的職業分類和職業等級標準相適應。 (一)文化課與專業課的整合。現有的文化課是以學科體系來設置的。在文化課的改革上,學校常常在“強調基礎”與“強調實用”間搖擺不定。文化課既會在“為專業教學服務”的口號下被隨意削弱,也會在強調基礎素質的口號下被隨意增加。我們認為文化課和專業課應該在有利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有利節省理論教學時間、有利減輕學生學習心理負擔、適度、夠用的原則下進行整合。要立足于專業課來整合文化課與專業課,從專業教學需要出發,來確定文化課的教學內容。要區分文化課為專業服務的功能和傳承文化的功能。文化課在為形成職業能力服務的功能的知識面上,內容應刪繁就簡,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把它整合到專業課中去。此外,不能忽視文化課的文化傳承功能和基礎素質的培養功能。通過文化課和專業課的整合,形成具有鮮明職教特色的、能較好地為專業課服務和培養學生基礎素質的文化課知識體系。 (二)專業理論課與專業實踐課的整合。在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基本上還是沿用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這樣的專業課設置模式。我們往往在制定計劃時講究邏輯性,而在執行計劃時又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很多專業理論內容與高校相近、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學生對專業理論學習感到困難。這種狀況很不利于學生的技能培養。應該把專業理論課與專業實踐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進行融合,根據需要,既在學生進行專業實踐時講理論,又在教師的理論教學中演示實踐操作,突出專業技能訓練。同時,盡可能地把驗證性的實驗轉變為崗位操作性的實訓。這樣,既圍繞培養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講理論,又建立起多學科共同支撐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專業理論體系。 (三)學科專業技能與綜合職業技能的整合。專業(學科)技能與職業技能是緊密關聯的兩個概念,專業技能的掌握有利于職業能力(崗位操作技能)的形成,但專業技能不能等同于職業技能。我們在說到技能時,往往容易把學科專業技能與崗位操作技能等同起來,而且往往把專業技能的培養與崗位操作技能的培養放在不同的時空來進行。(即實驗和實訓)專業技能與職業技能的整合就是將學科專業技能遷移到職業技能上,把學科中的專業實驗、專業實踐、實訓活動落實到相關職業崗位的操作技能上,使專業實踐教學更好地與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接軌。 二、 推進整體性課程改革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過程復雜、涉及面廣。課程改革牽涉到學科的發展、教育的發展和職業的發展;課程改革還要體現職業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要求。因此,如果由中職學校各自為政地進行改革,效果就不會好,需要有專門的機構負責規劃、協調和管理,從整體上推進課程改革。課程改革還必須有學術參與和理論指導,更不能脫離職業學校的教學實踐。在課程改革中,職業學校是實施主體,專業教研機構是理論指導,教育主管部門是行政推動。要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改革在理論的指導和行政的推動下,在職業學校穩步推進。 為了有效推動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 建議由市教育局組織全區性職教課程改革工作小組,吸收職成教專職教研員、職業學校的專業骨干教師和企業界人士參加,并邀請課程專家進行指導。 課程改革工作小組負責制定課程改革規劃,研究課程改革方案 ,確定改革試點學校和試點專業(當前應該在省、市級重點專業中選擇試點)。同時要研究推進職教課程改革的動力機制。職成教研室要發揮學術參與和理論指導的作用,與職業學校一起,研究開發新課程方案,進行新課程方案的實驗論證和探索。課程改革工作小組應對探索過程和課改結果進行評估。當新課程體系確實被驗證有效時,再由市教育局將課程改革模式推廣應用到其它學校和其它專業,同時著手新的探索。依此循環前進,使課程改革成為一種持續的行為,深入地進行下去。非實驗學校和專業也要開展課程改革的探索,以利日后應用課程改革的成果。 (二)做好學術參與和理論指導工作。學術參與和理論指導可以使課程改革過程更理性,更符合職業教育的規律,使改革的預期更好。在先進的課程理論指導下的課程改革實踐會更有效。先進的課程理論包括課程觀,服務當地經濟建設的職教理念和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課程模式。要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適應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制度,立足于職業能力的培養。新課程要充分考慮到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要求。在縮減文化課和專業理論課時,要增加實訓課時,并與教育部推行的2+1教學模式相適應。要把學生獲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列為培養目標,以“寬基礎、活模塊”作為課程的基本模式,致力于學生的從業能力和關鍵能力的培養。 (三)進行教材和教學模式改革。課程方案不僅只是教學計劃,它應包括教材和教學方式。因此,教材開發與教學模式改革是課程改革的應有之意。課程改革必然帶來教材改革和教學模式改革。進行學科課程整合后,學科原有的知識體系被打破,就要求建立起新的能適應現代職業發展要求的職教知識體系。對一個具體學校、具體專業來說,就要有適應本校本專業的綜合課程。因此,開發校本課程就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當前校本課程主要是在改革學科課程基礎上的課程綜合化,并要把生產第一線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融入其中,就業單位和崗位對從業人員特定能力的要求也可寫入學校的校本教材。這樣,有利于同時實現國家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和就業單位對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 教學模式是教學思想,教與學理論的集中體現,它使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形成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顯著特點是教師口述、板書,學生耳聽、筆記,是對未知的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來說輕車熟路,不易改變, 但它顯然不適應職業教育,更不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不利于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從這點意義上來說,課程改革對職業教育來說比基礎教育來得更為重要。要建立一種有利于職業能力形成的、主動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的教學模式。其它地區的很多學校進行了這方面的改革嘗試,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他們的改革實踐表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于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我們應該以現代職教質量觀為價值取向,建立起學校為主、學術參與、行政推動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機制。把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不斷推向前進。 |
|
來自: zjsxShenwx > 《職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