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學設計專家梅瑞爾(M.D.Merrill)與他的合作者們在對加涅的教學設計
理論進行了認真研究的基礎上,先是提出成分顯示理論(Component DisplayTheory,簡稱CDT),作為他的第一代教學設計理論;后來
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的第二代教學設計理論和教學處理理論(Instruc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簡稱ITT)。
1.成分顯示理論 梅瑞爾首先提出了一個有關知識的描述性理論,認為知識由行為水平和內容類型構成了兩維分類。它的行為維度是:記憶、運用、發現,它的內容維度是:事實、概念、過程、原理,如圖5.9。
由圖可見,將目標和內容二者結合本來可以組合出12種教學活動成分,但由于事實性知識一般只要求記憶(能記住該事實就能運用,而目.也不需要去發現_“事實性知識”),所以在圖中刪去了“運用事實”和“發現事實”這兩種成分,就剩下10種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成分。
梅瑞爾還提出了一個有關教學策略的描述性理論,認為策略有基本呈現形式(PPF)、輔助呈現形式(SPF)和呈現之間的聯系(IDR)?;境尸F形式由講解通則、講解事例(例子)、探索通則(回憶)、探索事例(實踐)構成.如表5.3所示。
輔
助呈現形式(SPF)由附加的促進學習的信息構成,如使注意集中的措施、記憶術和反饋;呈現之間的聯系(IDR)則是一些序列,包括例子—非例子的配對序
列、各種例子的分類序列和例子難度的范圍。對于每一個行為一內容類別,CDT都規定了PPF、SPF、IDR之間的組合,這些組合就構成了最有效的教學策
略。
梅瑞爾的CDT理論主要是認知領域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對教學策略進行了較詳盡的規定。
2. 梅瑞爾的
ID2和ITF “第二代教學系統設計(ID2)”是M.David Merrill、Zhongmin Li和Mark K·jones于1990年
針對“第一代教學系統設計(IDl)”的局限性而提出的新一代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方法。他們認為要使交互教學技術在教育和訓練中廣泛運用。一個最關鍵的問
題就是需要有能支持高水平交互的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有效工具和方法,他們認為這要通過建構第二代教學系統設計(ID2)理論才能解決。
ID2
的核心是“教學處理理論(Instruc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簡稱ITT)”。他們對前面提到的幾種ID理論都貼上了
IDl的標簽。認為加涅的學習條件理論和梅瑞爾的CDT理論只是為課件開發提供了一套處方。ITT則擴展了學習的條件理論和CDT,使這些規則能夠更加詳
細地被陳述,以便進行自動化的教學系統設計和開發。由此可見,ITT實際上是一個為開發教學設計專家系統而提出的理論。其基本思想是:教學處理就是“教學
算法”,即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是使學習者獲得某類知識技能的交互作用模式。不同類型的知識需要不同類型的教學處理。一種教學處理一旦設計完成并形式化以
后,就能重復運用于相同類型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于是,開發課件就變成針對課程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處理,并把課程內容寫成教學處理所能運用的形式,即不需要
像設計傳統的以框面為基礎的CAI課件一樣,對每一個框面、每一個分支結構做出決定。這樣,一旦“教學處理框架”開發出來以后,不需要進行另外的程序設計
就能反復使用。顯然,用這種“數據+算法”的方式開發課件比以框面為基礎的方式能夠提高開發效率,而目.能為學習者提供更具交互性的學習環境。
ITT把知識分為三種:實體、活動和過程。
·實體,是指具體的事物,如某一設備、物體、人、動物、地點或者標志;
·活動,是指學習者完成的一系列的行動;
·過程,是指完全外在于學習者的一系列活動。
ITT也提出了幾種教學處理的類型,包括:鑒別、執行、解釋、判斷、分類、概括和遷移。
ITT的規定性理論由規則構成,對于給定類型的知識對象或者知識對象之間聯系的學習,這些規則可用于選擇最有效的教學處理。ITT的規定性理論也包括整教學處理參數的規則。圖5.10概括了描述性的知識要素、描述性的策略要素和教學處理理論的規定性原則。
ITT主要是為了看法教學設計專家系統并使教學專家系統設計和開發自動化而建立的理論,其內容仍然集中在認知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