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西關 聽老長輩們說,所謂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于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等統稱.如果要為他的歷史,那么就要從清朝末期說起…… 一般每座大屋面積400平方米,從入門起設有門廳、天井、轎房、神廳、內房、房廳,還有青云巷、掛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內部裝飾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風和滿州花窗,門前有水磨青磚石墻墻、矮腳門、趟龍門、回字門廊等。西關大屋平面布局狹長,獨特的結構又利于穿堂風,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 西關古老大屋是過去豪門富商在此營建的大型住宅。這些住宅高大明亮.,廳園結合,裝飾精美.其基本布局是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后,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廳與廳之間以天井相隔。天井對于我們來說幷不為陌生.在西關大屋里天井上加小屋蓋,靠高側窗(水窗)或天窗通風采光。正間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臥室和樓梯間等。最后為廚房。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庭院小品,栽種花木,布置山石魚池以供游憩觀賞。庭院后部為書房。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采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大屋最典型的就是青磚石腳的外立面。據說這些青磚都是產于東莞及清遠一帶,色澤似碧玉者為貴。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看墻”,其功用類似于今天的瓷磚貼面。講究的西關大屋青磚可以經數百年不磨蝕,磚縫之間連刀片也插不進去。而石腳從地面算起高70到100厘米不等,越高就越顯身家富貴。石腳通常用磨得平滑如鏡的花崗石,盡量減少接縫,所以富家通常整堵外墻只用三數塊整石,工本費相當驚人。 小畫舫齋位于荔枝灣上,建成于1902年(清光緒壬寅年),是一座環形園林式的西關大屋,四周為樓房,中間是花園,樓房精致典雅,花園花木茂盛,整體結構別具濃郁的嶺南建筑韻味。正門在三連直街,南向;后門在逢源大街,北向。口額石刻清末書法家蘇若湖所書“小畫舫齋”四字。小畫舫齋整座建筑為白花崗石腳、水磨“東莞青磚”精砌墻壁,平滑潔亮。 在封建社會,人有“貴賤”之分,貴者常成為主人,賤者則多為奴為仆。西關人家生活在封建社會自然受其影響。作為生活小康以上人家的女子,一般生活無憂,她們自幼受“三從四德”的影響,自小不用參加體力勞動,家長力求女兒成年以后(一般十六歲就出嫁)能嫁得大戶人家,享一世福,自幾歲起就迫著幼女裹足,以示在家不用從事勞力,是大家閨秀,知書識禮的千金小姐。故裹足(俗稱扎腳),三寸金蓮四寸腰,成了封建時代風行一時的身份標志。 到了清末,不少為人母者深感扎腳對女兒生活帶來的終身影響,所以在聽到女兒呻吟時,一只眼開一只眼閉,讓其放松一點。民國初期,政府推行新生活運動,女子扎腳已被廢止,開始出現具有新時代特色的西關小姐。 西關大戶人家的小姐,由于飽讀詩書,心地善良,生活富裕,同情社會上的貧苦人家,一些對做善事、捐款等善舉十分熱心。據西關大戶鐘家花園的后人回憶,鐘家的大女兒曾捐善款白銀千元以上,取回荷蘭水(汽水)一支十分高興,認為是幫助了有困難的人家。早在清代十九世紀,沙面就有一艘基督教的福音船,叫“醫光”,船上有兩位西關女子,每周有兩天上船為水上居民義診,為水上婦女接生,有些西關小姐還自習中醫,熟習“驗方新篇”等醫書,以民間驗方,經常為相熟的人家、同鄉同事作家庭保健顧問,至老不悔。在封建社會缺醫少藥的環境中,發揮了一定積極作用。 西關小姐不是一個社會團體,無固定的聯系,她們之間的維系,受歷史條件限制,社交圈子有限,女子間互相認識機會不多,主要是鄰里間往來,被稱為“街坊姐妹”,由于聯系與往來方便,故她們的往來一般比較密切。直系或旁系長輩的子女的交往,大家庭稱之為“世交”,一般家庭為免于自己的子女過于閑悶,往往樂于讓她們互相聯系、交往。親戚間的來往,這里是指同宗同族姐妹間的往來,由于是親戚,近親者當天不便回來的還可以在對方家中小住,甚至延至半月的光陰。疏遠一點的還可以互結金蘭姐妹,親密交往。另外因為共同愛好,如對古典文學、詩詞、琴棋的共同愛好,為互求學問或書畫藝術作品而親密交往。有人把西關小姐的交往比作琴棋書畫的交往,不無道理。 可以想象,某一個夏天的早上,陽光透過滿州窗溫和地照進西關某一間騎樓的閨房,在木地板上變幻著或深或淺的各色圖案。西關小姐就在滿屋子的彩色光影中醒來。或許她仍沉湎于剛才的夢境。 盛夏的陽光熱烈地照射著,迎面而來,她穿著一件淺藍碎花白色滾邊的長旗袍,腳上著若隱若現的繡花鞋,手挽珠片提包。流光溢彩,顧盼生輝。她出身名門,倘佯在上下九路的騎樓下,在西關小樓里設宴會客,陪同先生左右談生意… … 穿越時光,讓我們回到上個世紀的某一年代,珠江畔,榕樹下,炒田螺的香味彌漫在四周的空氣里,小販的叫賣聲如留聲機里傳出的經典的歌謠,西關的小姐,身著旗袍,搖著輕扇,東山的少爺,身著洋裝,梳著分頭. 清朝末年,廣州是中國南部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而西關則是當年廣州最繁華的地帶之一。當時這一帶的人,經商也好,闖南洋也好,只要掙了足夠的錢,就在西關買地建房。這些宅邸比之江南或者北方的庭院式建筑,占地不算大,但是通過精巧的構思,合理的布局,仍然使建筑顯得高大敞亮,仍然有種庭院深深的氣派,穿行于那些回廊、天臺、天井,仍然讓只住過單元房的現代人悵然若失。 西關,廣州一個古老的地方,卻承載著廣州文明,是廣州文化的所在,只有到過西關,才能感受到廣州人是如何生活的。古典而悠閑的生活留在了西關這樣獨具風情的古老街區里。作為老廣州經濟的文化的命脈,西關有著掩不住的風情,說不完的故事. 在這樣一個古老的巷落里行行走走,看看停停。繁忙而熟悉的都市生活似乎被隔絕在了一個遙遠的地方。在這里,建于清末的西關大屋、竹筒樓以及民國時期中西結合的洋房別墅比鄰而居,具有典型嶺南風格的青磚、石腳、三重門和巴洛克特征的巍峨羅馬柱只是一墻之隔。150米長的古巷,30個門牌、39個開間、150戶人家,展現出廣州西關在19世紀至20世紀的200年間,廣州人曾經生活過的各式民居。 幾經風雨,散落在西關一帶的大戶人家均已煙消云散,難覓痕跡.只能從荔灣博物館內,細味那翠竹掩映下的青磚大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