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振素辨治痛風經驗
左振素,女,56歲,主任中醫師,山東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臨沂市中西醫結合風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臨沂市名老中醫,擅長以中西醫結合方法診治風濕免疫病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的患病率明顯上升,已成為常見病、多發病。左振素老師對痛風病的診療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現將其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中醫學也有痛風之名,始見于《靈樞》,后世對其認識和論述逐漸詳細?!度f病回春》中說:“一切痛風肢體痛者病屬火、腫屬濕……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酒肉、熱物蒸臟腑,所以患痛風、惡瘡癰疽者多”。《諸病源候論》中指出:“熱毒氣從臟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則熱赤腫疼痛也”。說明濕熱是痛風的基本病因。臟腑積熱是痛風的主要病機。
1.1 內因
1.1.1 體質 痛風患者多為中年男性肥胖之人、素體陽盛,臟腑郁熱。又素日嗜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釀生濕熱。當代痹癥專家朱良春先生指出:“體內濁毒,滯留血中,不得泄利,是痛風發病的主要原因”。濁毒瘀結日久,痹阻經絡,絡脈不通,發為本病。
1.1.2 飲食 素日嗜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致使濕熱內生,濕熱蘊積于中焦,脾胃功能失調,聚濕生痰,日久成瘀。濕熱聚于肌肉關節,關節紅腫熱痛;痰瘀流注,形成結節痰核。
1.2 外因
感受寒冷,身受潮濕,寒濕之邪侵人人體,留著于肌肉筋骨之間,閉塞不通,出現骨節疼痛。
1.3 誘因
七情所傷,勞累過度,飲食不節,深受寒冷潮濕,手術創傷等,會使原已穩定的病情,再度復發或加重。
2 治療方法
2.1 辨病治療
痛風的病因明確,病理改變獨特,癥狀體征相對固定,易于確診。治療針對病因與發病機制,調整血尿酸水平;清利濕熱,化痰降濁已成為治療痛風的基本大法。左振素老師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自擬方痛風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頗佳,基本方如下:忍冬藤l2~24 g,土茯苓l5~24 g,白蒺藜10-20 g,萆?Z9~18 g,威靈仙l0~20 g,生大黃6~10 g,王不留行9~l8 g,白芥子3~12 g,蒼術8~15 g。方中忍冬藤清熱解毒,舒筋活絡,散瘀止痛,為治熱痹之要藥?!侗静菥V目》曰:忍冬藤治“一切風濕痛及腫毒”。白蒺藜散結行瘀。萆薜分清化濁,祛風除濕,療瘡解毒,《藥品化義》云:“(萆?Z)治瘡瘍惡厲,濕瘀肌腠,營衛不得相行,致筋脈拘攣,手足不便,以此滲脾濕,能令血脈調和也”。土茯苓除濕解毒,健脾化濕,強筋骨。生大黃攻積導滯、涼血解毒。《本草易讀》曰:“能瀉熱行瘀,決壅開塞,通經脈,消癰疽而排膿血”。威靈仙、蒼術祛風除濕。王不留行活血通絡,消腫斂瘡。白芥子能溫化寒濕,化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F代藥理研究也表明:大黃中的大黃素對黃嘌呤氧化酶有較強的競爭性抑制作用,而黃嘌呤氧化酶在尿酸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大黃可影響尿酸形成,而且大黃的瀉下和利尿作用,能幫助尿酸的排泄。王不留行則有鎮痛止痛的作用;白芥子有刺激作用,可用于促進微循環;威靈仙有溶解尿酸、增加尿酸排泄等作用。故全方能調整血尿酸水平,清利濕熱,化痰活血降濁,宣痹止痛。臨床過程中根據病情調整劑量,加減應用。
2.2 分期辨治
痛風的不同階段,癥狀表現差異很大,故在辨病的基礎上,當辨證治療。
2.2.1 無癥狀期 包括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癥,早期無癥狀的腎病,急性關節炎的發作間期。此時病人無異常感覺,可以說無癥可辨,但據痛風的基本病因病機及隱性病機之理論,仍治以清利濕熱,化痰降濁,方用痛風消加減治療。
2.2.2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表現起病急驟,關節紅腫熱痛,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伴發熱、舌紅、苔黃、脈數。辨證為濕熱痹阻。治當清熱利濕,化瘀降濁為主。方用痛風消合四妙散加減,藥用蒼術8~15 g,黃柏10-12 g,薏苡仁20~30 g,川牛膝l5 g,忍冬藤30 g,威靈仙15 g,晚蠶砂10 g,土茯苓15 g,防己l0~12 g,萆?Z9~l8 g,生大黃9 g,王不留行12 g。熱盛者加石膏、連翹、知母;陰津耗傷者選加生地黃、玄參、麥冬;腫痛甚者選加乳香、沒藥、絡石藤、全蝎;關節周圍有紅斑者,加丹皮、赤芍等。
2.2.3 發作間期及慢性期 急性期過后,若無痛風石,無泌尿系結石,無痛風性腎病者,治療同無癥狀期,慢性關節炎及痛風石當辨證治療。
風寒濕痹:表現關節腫痛,屈伸不利,或見痛風石。風邪偏勝者,痛無定處或發熱惡風;寒邪偏勝者疼痛劇烈,痛有定處;濕邪偏勝者,關節重著疼痛,肌膚麻木不仁,舌淡白或胖大,苔薄白或白膩,脈弦緊或濡緩。治當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方以痛風消合薏苡仁湯加減。羌活、獨活、防風、蒼術各10~15 g,當歸9~12 g,桂枝10~15 g,制川烏6~12 g,薏苡仁20~30 g,忍冬藤30 g,土茯苓5~20 g,萆?Z9~l8 g,生大黃6~9 g,王不留行15 g,白芥子10 g,威靈仙10~20 g,風偏勝者重用羌活、防風,或選加海風藤、秦艽;寒偏勝者,選加草烏、制附子、細辛;濕偏勝者,選加防己、澤蘭。有痛風石者,可選加南星、炮山甲、金錢草等祛痰化石通絡。
痰瘀痹阻:表現關節疼痛,日久不愈或呈刺痛,固定不移,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結節,或皮色暗紫,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或沉澀。治當活血化瘀,祛痰通絡。方用痛風消合桃紅飲加減。藥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各10~15 g,土茯苓15~20 g,陳皮、威靈仙各10~15 g,白蒺藜10~20 g,萆?Z9~18 g,生大黃6~9 g,制半夏10~12 g,全蝎6~9 g,白芥子10 g,忍冬藤30 g,王不留行15 g,甘草6 g。關節疼痛較甚選加乳香、沒藥、?V蟲、烏梢蛇;久病體虛,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加黨參、黃芪等。
氣血不足,肝腎虧虛:表現關節痛反復發作,日久不愈,時輕時重,或游走不定,甚或關節變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軟或足跟痛,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沉細弦。治當補益氣血,調補肝腎,祛風勝濕,活絡止痛。方用痛風消合獨活寄生湯加減。藥用獨活10~15 g,桑寄生15~30 g,白蒺藜10~20 g,萆?Z9~18 g,白芥子10 g,黨參10~30 g,茯苓15~20 g,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各10~15 g,杜仲10~20 g,牛膝15~20 g,秦艽10~15 g,忍冬藤30 g,王不留行15 g,威靈仙15 g。冷痛甚者,選加制川烏、制附子、干姜;腰膝酸痛明顯,選加黃芪、鹿角霜、續斷;關節重著,麻木不仁者選加防己、薏苡仁、蒼術、雞血藤;皮下結節,加炮山甲、金錢草等。
3 體會
左師認為,痛風患者的體質因素,飲食嗜好,病理改變特點,病變發展過程,決定了其實證多,虛證少,即使是緩解期,虛證亦較少見。特別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幾乎未見虛證,均為濕熱證,臨床以清利濕熱,涼血活血,宣痹止痛,化瘀降濁法治療屢屢見效。痰濁濕熱留滯血中,不得宣利,積滯日久,致血脈不暢,瘀血內生,痰瘀互結,變生痛風結節,痰瘀膠固則關節僵腫畸形,故慢性關節炎及痛風石期重點從痰瘀論治,化痰祛瘀為重要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