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診脈

     東方云楓 2010-01-18

    古代文獻所記的常用脈象約二十多種,如浮、沉、遲、數、滑、澀、虛、實、儒、芤、緩、弱、結、代、促、緊、弦、洪、細、微等等。現僅舉其中幾種為例,簡略介紹一下。 

      脈象圖

      在《內經》中已有記載,《難經》、《傷寒論》上也都有所論述。它們反映脈位。所謂脈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脈所覺察出的脈搏表現最明顯的部位。是指用手指輕按就可覺察脈搏、重接反而減弱的脈象,主要表明病在,常見于外感病初起,機體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爭于肌表。在生理病理上,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環加速、血管彈性阻力降低、撓動脈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卻是指輕按不能覺察、重按才能察清脅脈象,主要表明病在,陽氣衰微,常見于心臟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這多因心搏排血量減低、血壓下降、末梢動脈血減少、血管彈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是《內經》等古典文獻早有記述的脈象。這兩種脈象反映脈搏的速率。脈是指一息脈跳四次以下(每分鐘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屬性,機體氣血運行不正常。現代醫學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經興奮增高、心房心室傳導阻滯等心臟的變化所形成。脈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脈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鐘丸十次以上),常見于癥,主要反映機體功能亢進等情況。

      脈反映脈搏的節律。《內經》已有記述。《脈經》說它是跳動幾次之后中止幾次再跳的脈象。這是一種慢而有規則間歇的脈,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說的二聯脈、三聯脈、四聯脈,多見子代謝機能發生障礙的心臟病人、嚴重心力衰竭或機體譏能陷于危極時期的病人。《內經》指出這種脈說明臟氣衰弱,和現代醫學的說法一致。

      主要表現脈波形態,就是脈搏升降速度的異常變化。脈在《內經》中已有記述,《脈經》中描述為往來流利展轉,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它如珠之動。這種脈常見于痰喘咳逆、蓄血、實熱等癥。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謝旺盛、血管舒縮都快、血流通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于甲狀腺機能亢進、動脈硬化等癥。婦女妊娠三個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脈,不屬病脈。古代中醫就認識通過察脈可判斷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脈正好相反,是脈搏來去艱澀的脈象。這種脈往來蹇滯,行而多礙,《內經·脈要稍微論》中說澀則心痛。這種脈有虛實之分。虛的多表明氣血虧損,實的多表明有氣、食、痰等阻滯脈道,氣血運行不暢。在生理病理上,這主要是由于心臟排血量減低、血流減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于貧血、失血以及心機能不全等癥。

      古人還總結有諸病宜忌脈,如中毒宜洪大,忌細微;腹內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風宜遲浮,忌急實大數;等等。還總結有脈象常見主癥,如沉脈為里,有力為里實,無力里虛;沉緊冷痛:沉緩寒濕:沉遲病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飲;沉澀氣郁;等等。這些對于診斷上辨別病因、病癥類型、病癥的機轉和預后等等,都是有價值的。

      當然,脈診不能代替一切診斷手段。《內經》、《傷寒論》也早已指出,切脈必須配合全面觀察,主張四診(望、聞、問、切)合參,進行辨證論治,反對只靠脈診一項來斷定疾病。 

      我國脈學的外傳

      據歷史記載,我國古代脈學很早就已經傳到國外。隋唐時期,《內經》、《脈經》等書已經傳到附近國家如日本等。以后又傳到阿拉伯。據研究,古代阿拉伯名醫阿維森納(約980—1037)的巨著《醫典》中的脈學,明顯受我國脈學影響。公元十四世紀,我國脈學傳到波斯,當時波斯的一部載有中國醫藥的百科全書中,就包括脈學,并且特別引述了《脈經》和它的作者王叔和的名字。十七世紀來中國的那穌會傳教士波蘭人卜彌格(1612—1659)曾經把《脈經》譯成拉丁文,于公元1666年出版,并附有銅版,描述我國脈法。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英國著名醫學家芙羅伊爾(1649—173)受我國《脈經》的影響而研究脈學,并且發明一種給醫生用的切脈計數脈搏的表。他還寫了一本叫做《醫生診脈的表》,于公元1707年在倫敦出版。他的著述和發明被西方認為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十七世紀以后,西方譯述我國古代脈學著作達十多種。

      脈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1.時間: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

      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經絡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因為清晨時間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

      血經脈處于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 他時間就不能診脈,汪機

      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

      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

      ,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并有利于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情況下應

      隨時隨地診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這些條件。

      2.體位:要讓病人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

      上,并在腕關節背墊上布枕,以便于切脈。不正確的體位,會影響局部氣血的運行而影

      響脈象。

      3.指法:醫生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診病人的左手。診

      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

      名指按關后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較為

      靈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

      宜密。部位取準之后,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

      ,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診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

      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

      定寸關尺,且易哭鬧,不合作。

      4.舉按尋: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滑伯仁《診家樞要》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

      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

      ,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于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

      中而取之,其脈應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

      ,則委曲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

      ,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

      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因此診脈必須注意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

      中取之義。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

      去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如脈之遲數,均以息計。另外,還提示醫生診脈時,要虛心冷

      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 地體會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持脈有道,虛靜為

      保

      6.五十動: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于五十

      次,其意義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脈搏跳動五十次中有沒有出現結 、代、促脈。但必要時

      可以延至第二第三個五十動,總以達到辨清脈象為目的,所以每次候脈時間以35分鐘

    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醫生診脈時不得三舉兩按草率從事。

     

     

     

     

    中醫診脈

    2009-08-27 07:44

    第一部分 脈診簡史                                                      
    脈診是我國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過程中逐步積累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診斷方法。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可以說扁鵲是我國運用脈診方法診斷疾病的第一個代表人物。《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也記載了太倉公淳于意的診脈經驗和醫案,他認為人所患疾病非常復雜,通過查脈可以起到衡度量、立規矩、懸權衡、案繩墨的作用。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已有關于脈象理論和切脈方法的論述。關于診脈的部位,已有三部九候法遍診法、人迎與寸口,寸口與尺膚互相參合等多種方法。書中記載了多種脈象,并且對平脈病脈真臟脈等脈象的形態、臨床意義等均有比較明確的論述,對生活起居、氣候環境、時令季節和晝夜變化等因素對脈象的影響,也作了概述。
    《難經》首先提出診脈獨取寸口的方法,并且首先論述了寸口診脈的三部九候。
    東漢醫家張仲景創造性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寫成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他的診脈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寸口,還常診察趺陽、太溪脈,合稱為仲景三部脈法。他還通過觀察脈象來推測腎氣盛衰和胃氣存亡,對判斷病情和預后提供比較可靠的證據。同時將各種脈象分為陰和陽兩大類。
    西晉醫家王叔和所撰的《脈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脈學專著。該書肯定了《難經》診脈獨取寸口的方法,并大力予以推廣;書中提出了廿四種脈象;并對寸口脈的部位以及臟腑在寸口上分布問題也作了比較明確的說明。其中記載的: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的觀點,至今在臨床上被廣泛采納應用。
    到宋代崔嘉彥編著《脈訣》,用歌訣的形式闡述脈理和脈象形態。由于該書中內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易誦易記,所以流傳更廣。
    明代李時珍所著的《瀕湖脈學》。總結了歷代諸家的脈學理論,結合他自己的臨床心得,將脈象分為27種,對各種脈的特征作了形象生動的描述或比喻,簡明易懂,深入淺出,易讀易記,便于應用。
    李士材的《診家正眼》在《瀕湖脈學》的基礎上增加疾脈成為現今的28種脈象。
    此外有關脈學的著作還有《醫宗金鑒》、《四診抉微》、《三指禪》、《脈訣匯編》、《脈理求真》等,這些書籍均是研究脈診的重要資料。
    自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對于脈學的理論、診脈方法、臨床診斷和實驗研究等方面均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較快的進展。研究中對常見脈象的特征通過數學方程、力學模型或模示圖的形式加以表述,從而對脈象形成的機理以及生理病理意義方面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

    第二部分 脈象原理

    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及各臟腑的協調作用直接有關。

    心臟和脈管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心臟和脈管構成一個密閉的循環系統,血液行于其中。在宗氣和心氣的作用下,心臟不斷地搏動,把血液排人脈管,則脈管必然擴張,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彈性收縮,壓迫血液向前運行,脈管的這種一舒一縮的功能,形成了脈象。心血和心陰是心臟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心氣和心陽是心臟的功能活動。心陰心陽的協調,是維持脈搏正常的基本條件。

    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血液的運行依賴于氣的推動,血又是氣的載體。脈管統攝血液有賴于氣的固攝作用,心搏的強弱和節律也需要氣的調節。因此,氣血對脈象的影響也十分重要。

    其他臟腑與脈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脈象形成不僅與心、脈、氣、血有關,同時與臟腑的整體功能活動亦有密切關系。
    肺主氣,司呼吸。肺對脈的影響,體現在肺與心,氣與血的功能聯系上。氣對血有運行、統藏、調攝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運動是主宰脈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脈之胃氣的多少與脾胃關系密切。同時,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還依賴脾氣的統攝作用。
    肝藏血,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氣血調暢,經脈通利。
    腎藏精,精化血,與脈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第三部分 脈診意義

    脈診的臨床意義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辨別病證的部位:
    一般而言,脈浮多主表證,脈沉多為里證。

    二、判斷病證的性質
    脈數多見于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脈遲多見于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脈虛多為虛證;脈實多為實證。

    四、推斷病證的進退
    久病而脈象和緩,或脈力逐漸增強,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的表現;久病氣虛或失血、泄瀉而脈象虛大,則多屬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現。

    第四部分 診脈部位

    診脈部位《內經》中有三部九候診法;人迎、寸口相參合的診法。《傷寒雜病論》中有寸口、趺陽或太溪的三部診法。《難經》中提出診脈獨取寸口的方法,在《脈經》得以推廣,一直沿用至今。

    寸口診法是指單獨切按雙手腕后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根據其脈動形象,以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狀況的一種診察方法。
       
    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有:寸口為脈之大會,故全身各臟腑生理功能的盛衰,營衛氣血的盈虧,均可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寸口部脈氣最明顯,其脈象變化最有代表性。肺脾同屬太陰經,脈氣相通,脾輸精于肺,肺朝百脈而將營氣與呼吸之氣布散至全身,脈氣變化見于寸口。寸口脈,解剖位置表淺,毗鄰組織分明,便于診察,方便易行。所以說寸口部為診脈的理想部位。
    第五部分 脈象要素

    古人用位、數、形、勢概括脈象的基本要素,具體地講,脈象基本要素與脈位、至數、脈力、長度、脈體大小、流利度、緊張度、均勻度有關。
    1
    .脈位:指脈搏跳動顯現的部位和長度。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跳動最明顯部位的深淺、長短。正常脈的脈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關、尺三部有脈。如脈位表淺者為浮脈;脈位深沉者為沉脈;脈搏超越寸、關、尺三部者為長脈;脈動不及寸、尺者為短脈。   
    2
    .脈數:指脈搏跳動的至數和節律。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的頻率快慢和節律是否均勻。正常成人,脈搏的頻率約每分鐘72—80次,且節律均勻,沒有歇止。如一息五至以上為數脈;一息不滿四至為遲脈;出現歇止者,可能是促脈、結脈、代脈。
    3
    .脈形:指脈搏跳動的寬度、大小、軟硬等形態。脈形主要與脈管的充盈度、脈搏搏動的幅度及緊張度等因素有關。如脈管較充盈,搏動幅度較大者為洪脈;脈管充盈度較小,搏動幅度較小者為細脈;脈管緊張彈性差、欠柔和者為弦脈;脈體柔軟無力者為濡脈、緩脈。  
    4
    .脈勢:指脈搏應指的有力無力、流利度、緊張度等趨勢。正常脈象,應指和緩,力度適中。應指有力為實脈、應指無力為虛脈;通暢狀態較好,脈來流利圓滑者為滑脈;通暢狀態較差,脈來艱澀不暢者為澀脈。

    第六部分 診脈方法

    寸口以及臟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規律:
    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寸口脈又可以分為寸、關、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部為關,關前為寸,關后為尺。寸關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這就是寸口診法的的三部九候。

    臟腑在寸關尺上的分布,文獻記載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現在臨床上一般是根據《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來劃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臟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統括胸以上及頭部的疾病;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統括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的疾病;兩尺候腎,并包括臍以下至足部疾病。

    診脈方法及注意問題
    一、 診脈的時間:
    《黃帝內經》中記載診脈以平旦為佳,也就是說診脈最理想時間是清晨。但一般很難做到,一般要求診脈時保持診室安靜,且應讓病人候診,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片刻,盡量減少干擾因素,以達到平旦診脈的同樣效果。尤其對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診而耽誤救治時間。

    二、診脈的體位:
    診脈時病人的正確體位是正坐或仰臥,前臂自然向前平展,與心臟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彎曲,在腕關節下面墊一松軟的脈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氣血暢通,以便診察脈象。如果側臥、上臂扭轉,均可能導致脈管受壓,脈氣不能暢通;手臂過高或過低,都可以影響氣血的運行,使脈象失真。

    三、診脈的手法:
    診脈常用的指法,可概括為選指、布指和運指等。
    1
    .選指
    醫者在診脈時用左手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診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齊,手指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度角為宜,這樣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緊貼于脈搏搏動處以便于診脈。

    2.布指
    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橈骨莖突內側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后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后定尺,布指疏密適當。

    3.運指
    醫生運指概括為7種。
    (1)
    舉法:指醫生用較輕的力量按在皮膚上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浮取輕取
    (2)
    按法:指醫生用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體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沉取重取
    (3)
    尋法:有兩層意思:其一,尋即尋找,指醫生手指用力可輕可重,左右推按,仔細體察脈象,尋找脈搏跳動最明顯的部位。其二,是指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取脈的方法,即中取為尋
    (4)
    循法:指用指目沿著脈道的軸上下移動來取脈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體察脈搏的長短。
    (5)
    推法:指指目對準脈脊后,順應脈搏的動勢,左右內外推動以體察脈象快慢、力量、趨勢的一種方法。
    (6)
    總按:即三指同時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診脈的方法。
    (7)
    單按:用單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別了解寸、關、尺各部脈象的位、數、形、勢等變化特征。

    四、診脈平息
    平息的,指一呼一吸。平息是指醫者在診脈時要保持呼吸調勻,清心寧神。平息的意義有二:一方面醫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為時間單位,來檢測病人的脈搏搏動次數。正常人呼吸每分鐘16~18次,脈搏每分鐘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脈動大約為4-5次。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醫生思想集中,專注指下,以仔細地辨別脈象。
    五、五十動
    五十動指醫生對病人診脈的時間一般不應少于50次脈跳的時間。即每次診脈,每手應不少于1分鐘,兩手以3分鐘左右為宜。

    第七部分   運用脈診的注意要點
    脈象與主病之間關系十分復雜,在脈診臨床運用中,需要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
    )獨異脈的診斷意義
    獨異脈:指疾病中所表現出的異于常脈的某種特殊脈象變化。臨床時若能發現獨異脈對于病證診斷是極為有益的。獨異脈有部位之異、臟氣之獨、脈體之獨的區別。
    部位之異:是指某種脈象僅見于某一部,例如左關脈獨弦,右寸脈獨弱之類。這些脈的主病多與該部所屬臟腑有關。如左關脈弦為肝郁,右寸脈弱為肺虛,左尺脈弱多腎虛等。
    臟氣之獨:是指某些脈常見于相應臟腑的病證,如結、代、促脈常是心病的表現,其他如肝病多見弦脈、肺病常見浮脈、脾病常見緩脈、腎病的脈象多沉等。
    脈體之獨:是指病中突出表現為某種脈象,其所主的病證自明,如滑脈主痰濕、實熱、食積,緊脈主傷寒、痛癥,濡脈主脾虛、濕困,伏脈主邪閉、厥病、痛極,芤脈見于亡血、傷陰等。
    (
    )辨脈主病不可拘泥
    脈象一般以浮為主表,沉為在里,數多熱,遲多寒,弦大為實,細微為虛。但這些表、里、寒、熱、虛、實之間,又有真假疑似,須要注意。例如浮脈雖然屬表,但是陰虛血少,中氣虧損者,也可以見到浮而無力的脈象;沉雖然屬里,但是初感外邪深者,由于寒束皮毛,脈不能達,也有可能見到沉緊脈象;數雖然屬熱,陽明腑實證邪熱內聚,氣血受阻時,未必出現數脈。
    (
    )脈癥順逆與從舍
    脈癥順逆,是指脈與癥的相應與不相應,以判斷病情的順逆。
    一般而論,脈與癥相一致者為順,反之為逆。如暴病出現浮脈、洪脈、數脈、實脈為順,反映正氣充盛能夠抗邪;久病出現沉脈、微脈、細脈、弱脈者為順,說明正雖不足而邪亦不盛。
    但是如果新病反而出現沉脈、細脈、微脈、弱脈,說明正氣虛衰;久病反而出現浮脈、洪脈、數脈、實脈等,則表示正氣衰而邪不退,均屬逆證。
    所以,脈與癥有時有不相應者,故臨床時應當根據疾病的本質決定從舍,或舍脈從癥,或舍癥從脈。
    舍脈從癥:是指在癥真脈假的情況下必須舍脈從癥。例如癥見腹部脹滿疼痛,大便干結,舌苔黃膩,而脈象遲細者,其中癥反映的是內有實熱的真熱之象為真,而脈象遲細所反映的是假象應該舍脈從癥。
    舍癥從脈:是指在脈真癥假的情況下必須舍癥從脈。例如傷寒邪熱郁閉于里,出現四肢厥冷,脈象滑數,則脈象滑數反映的是內有實熱的真象,而四肢厥冷是邪熱內伏,隔陰于外所形成的假寒之象,所以臨床辨證當以脈象為主,此即舍癥從脈。
    脈癥舍脈說明脈象只是疾病表現的一個方面,因而要四診合參,才能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

    第八部分 正常脈象

    正常脈象稱為平脈、也稱常脈。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條件下出現的脈象。是人體氣血充盈,氣機健旺,陰陽平衡健康的征象。
    正常脈象特征是:三部皆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在成年人相當于每分鐘72—80次,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隨生理活動、氣候、季節和環境等的不同而有相應變化。正常脈象的特點為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即脈有胃氣。
    脈有胃氣的表現是: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來去從容,節律一致。即使是病脈,不論浮沉遲數,但有沖和之象,便是有胃氣。
    脈之胃氣,反映了脾胃運化功能的盛衰、營養狀況的優劣和能量的儲備狀況。
    人以胃氣為本,脈亦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少胃氣則病,無胃氣則死。因此,診察脈象有無胃氣,對于推斷疾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神:即脈有神氣。
    脈有神表現有:脈律整齊、柔和有力。
    脈之神氣反映了機體精氣盛衰的狀況。因為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并受后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故有胃即有神。
    脈象有神,在正常人說明精氣充盛;在有病之人,說明雖然有病而精氣未竭。故觀察脈神對推斷疾病預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根:即脈有根基。
    脈有根表現為:尺脈有力或沉取不絕二個方面
    脈有根無根與腎氣盛衰有關。脈有根在正常人說明腎氣充盛;在病中,則為腎氣未絕,尚有生機。相反,若尺脈沉取不應,則說明腎氣已敗,病情危重。

    總之,脈有胃、有神、有根,是從不同側面強調正常脈象的必備條件。脈有胃、有神、有根,說明脾胃、心、腎等臟腑功能不衰,氣血精神未絕,雖病而病尚輕淺,生機仍在,預后良好。

    此外平脈脈象還因為個體差異、以及外部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生理變異,這些變異仍屬平脈范圍。

    第九部分 浮脈類脈象
    浮脈類脈象包括浮、洪、濡、散、芤、革等6種脈象。
    浮脈
    [
    脈象特征]:浮脈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其特征是脈管的搏動在皮下較淺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淺層。
    [
    臨床意義]:浮脈一般見于表證,也見于虛證。此外瘦人肌薄而見浮脈,夏秋脈象偏浮,皆屬常脈。浮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位表淺的象征。
    [
    機理分析]:表證見浮脈是機體驅邪外出的表現。外邪侵襲肌表,衛陽抗邪于外,人體氣血趨向于肌表,脈氣鼓動于外,故見浮脈。邪盛而正氣不虛時,脈浮而有力;久病體虛也有見浮脈者,脈多浮大而無力。
    洪脈
    [
    脈象特征]洪脈脈體寬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若波濤洶涌。其特征主要表現在脈搏顯現的部位、形態和氣勢三個方面。脈體寬大,搏動部位淺表,指下有力。由于脈管內的血流量增加,且充實有力,來時具有浮、大、強的特點。脈來如波峰高大陡峻的波濤,洶涌盛滿,充實有力即所謂來盛;脈去如落下之波濤,較來時勢緩力弱,即所謂去衰,其脈勢較正常脈為甚。
    [
    臨床意義]洪脈多見于陽明氣分熱盛。此外夏季脈象稍現洪大,若無疾病也為平脈。
    [
    機理分析]洪脈多見于陽明氣分熱盛證。此時邪熱亢盛,充斥內外,且正氣不衰而奮起抗邪,邪正劇烈交爭,氣盛血涌,脈管擴大,故脈大而充實有力。若久病氣虛、或虛癆、失血、泄瀉等病證見洪脈多屬于邪盛正衰的危候。
    濡脈
    [
    脈象特征]:濡脈浮細無力而軟。其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部位在淺層,形細而軟,輕取即得,重按不顯,故又稱軟脈。
    [
    臨床意義]:濡脈多見于虛證或濕證。
    [
    機理分析]:濡脈多見于精血陽氣虧虛者。脈管因氣虛而不斂,無力推運血行,形成松弛軟弱之勢;精血虛而不榮于脈,脈管不充,則脈形細小應指乏力。另外,濕困脾胃,阻遏陽氣,脈氣不振,也可以出現濡脈。
    散脈
    [
    脈象特征]:散脈浮散無根,至數不齊。其特點是浮取散漫,中候似無,沉候不應,并常伴有脈動不規則,時快時慢而不勻,但無明顯歇止,或表現為脈力前后不一致。所以散脈為浮而無根之脈,古人形容其為散似楊花無定蹤
    [
    臨床意義]:散脈多見于元氣離散,臟腑精氣衰敗的危重病證。
    [
    機理分析] 散脈多由于氣血虛衰,精氣欲竭,陰不斂陽,陽氣離散,以致脈氣不能內斂,渙散不收所致。
    芤脈
    [
    脈象特征]:芤脈浮大中空,如按蔥管。其特點是應指浮大而軟,按之上下或兩邊實而中間空。說明芤脈位偏浮、形大、勢軟而中空,是脈管內血量減少,充盈度不足,緊張度低下的一種狀態。
    [
    臨床意義]:芤脈常見于失血、傷陰。
    [
    機理分析]:芤脈多因突然出血過多之時,血量驟然減少,無以充脈,或者劇烈吐瀉,津液大傷,血液不得充養,陰血不能維系陽氣,以致脈氣浮散而成。
    革脈
    [
    脈象特征]:革脈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其具體特征是浮取感覺脈管搏動的范圍較大而且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則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壓鼓皮上的外急內空之狀。
    [
    臨床意義]:革脈多見于亡血、失精、半產、漏下等病癥。
    [
    機理分析]:因為精血耗傷,脈管不充,正氣不固,氣無所斂而浮越于外,以致脈來浮大搏指,外急中空,恰似繃急的鼓皮。
       

    第十部分 沉脈類脈象
    沉脈類脈象包括沉、伏、牢、弱等4種脈象。
    沉脈
    [
    脈象特征] 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舉之不足,按之有余。其具體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處,因此用輕指力按觸不能察覺,用中等指力按觸搏動也不明顯,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間才能感覺到脈搏明顯的跳動。
    [
    臨床意義] 多見于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此外胖人見沉脈,冬季脈象偏沉,部分人兩手六脈皆沉細而無臨床癥狀,也為常脈。沉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位深沉的象征。
    [
    機理分析]沉脈的形成有兩個方面,一為邪實內郁,正氣尚盛,邪正相爭于里,致氣滯血阻,陽氣被遏,不能鼓搏脈氣于外,故脈沉而有力,可見于氣滯、血瘀、食積、痰飲等病證;二為氣血不足,或陽虛氣乏,無力升舉鼓動,故脈沉而無力,可見于各臟腑的虛證。

    伏脈
    [
    脈象特征]:伏脈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其具體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部位比沉脈更深,隱伏于筋下,附著于骨上。因此,診脈時浮取、中取均不見,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推動筋肉才能觸到脈動,甚至伏而不見。
    [
    臨床意義]:伏脈常見于邪閉、厥病和痛極的病人。
    [
    機理分析]:伏脈多為邪氣內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氣閉塞,氣血凝結,乃致正氣不能宣通,脈管潛伏而不顯,但必伏而有力,多見于暴病。另外久病氣血虧損,陰枯陽竭之人也可以見到伏脈,是疾病深重的標志。危重病證的伏脈,與血管病變造成的無脈癥不同。無脈癥往往發生在肢體的某一局部,出現相應肢體無脈,而其他部位的脈象可正常。

    牢脈
    [
    脈象特征]:牢脈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其具體特點是脈位沉長,脈勢實大而弦。牢脈輕取、中取均不應,沉取始得,但搏動有力,勢大形長,為沉、弦、大、實、長五種脈象的復合脈。
    [
    臨床意義]:牢脈多見于陰寒內盛,疝氣瘕積等證。
    [
    機理分析]:邪氣牢固,而正氣未衰者,如陰寒內積,陽氣沉潛于下,或氣血瘀滯,凝結成瘕積而固結不移,在脈象上則可表現為沉弦實大長的牢脈。若失血、陰虛等患者反見牢脈,當屬危重征象。

    弱脈
    [
    脈象特征]:弱脈沉細無力而軟。其具體特點是位沉、形細、勢軟。由于脈管細小不充盈,其搏動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處,指下感到細而無力。
    [
    臨床意義]:弱脈多見于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
    機理分析]:因脈為血之府,陰血虧少,不能充其脈管,故脈形細小;陽氣衰少,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脈氣不能外鼓,則脈位深沉,脈勢軟弱。

    第十一部分    遲脈類脈象
    遲脈類脈象包括遲、緩、澀、結等4種脈象。
    遲脈
    [
    脈象特征] 遲脈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相當于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其具體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頻率明顯小于正常脈率。
    [
    臨床意義] 遲脈多見于寒證,遲而有力為實寒;遲而無力為虛寒。亦見于邪熱結聚之實熱證。此外,運動員或經過體力鍛煉的人,在靜息狀態下脈來遲而和緩;正常人睡后,脈率較慢,都屬生理性遲脈。遲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搏跳動次數緩慢脈類的象征。
    [
    機理分析]脈管的搏動有賴于陽氣的推動。寒邪侵襲人體,困遏陽氣,或陽氣虧損,均可導致心動遲緩,氣血凝滯,脈流不暢,使脈來遲慢。若為陰寒內盛而正氣不衰的實寒證,則脈來遲而有力;若心陽不振,無力鼓運氣血,則脈來遲而無力。陽明腑實證多因邪熱亢盛與糟粕相搏,結為燥屎,阻塞腸道,腑氣壅滯不通,氣血運行受阻,經隧阻滯,脈道不利,故必遲而有力。
    緩脈
    [
    脈象特征]:緩脈有二:一是脈來和緩,一息四至,應指均勻,是脈有胃氣的一種表現,稱為平緩,多見于正常人。二是脈來怠緩無力,弛縱不鼓的病脈。緩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的跳動不疾不徐,從容和緩稍慢于正常而快于遲脈。
    [
    臨床意義]:緩脈多見于濕病,脾胃虛弱的患者,亦可見于正常人。
    [
    機理分析]: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則脈管不充,亦無力鼓動,其脈必見怠緩無力之象。濕性黏滯,阻遏脈管,氣機被困,則脈來怠緩不振,脈管弛緩。
    澀脈
    [
    脈象特征] 澀脈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其具體特點是脈形較細,脈勢滯澀不暢,至數較緩而不勻,脈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調之狀。   
    [
    臨床意義] 澀脈多見于氣滯、血瘀、痰食內停和精傷、血少。
    [
    機理分析] 澀脈有有力和無力之分,脈澀而有力者,為實證;脈澀而無力者,為虛證。氣滯、血瘀、痰濁等邪氣內停,阻滯脈道,血脈被遏,以致脈氣往來艱澀,此系實邪內盛,正氣未衰,故脈澀而有力。精血虧少,津液耗傷,不能充盈脈管,久而脈管失去濡潤,血行不暢,以致脈氣往來艱澀而無力。
    結脈
    [
    脈象特征] 結脈脈來緩慢,時有中止,止無定數。其具體特點是脈來遲緩,脈律不齊,有不規則的歇止。
    [
    臨床意義] 結脈多見于陰盛氣結、寒痰血瘀,亦可見于氣血虛衰。此外正常人也有因情緒激動、過勞、酗酒、飲用濃茶等而偶見結脈者。
    [
    機理分析]因陰寒偏盛,脈氣凝滯,故脈率緩慢;氣結、痰凝、血瘀等積滯不散,心陽被抑,脈氣阻滯而失于宣暢,故脈來緩慢而時有一止,且為結而有力;若久病氣血衰弱,尤其是心氣、心陽虛衰,脈氣不續,故脈來緩慢而時有一止,且為結而無力。

    第十二部分 數脈類脈象
    數脈類脈象包括數、疾、促、動等4種脈象。
    數脈
    [
    脈象特征] 數脈脈來急促,一息五至以上。數脈特點是脈率較正常為快,脈搏每分鐘約在90-130次之間。
    [
    臨床意義] 數脈多見于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還可以見于氣血不足的里虛證。數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搏跳動次數加快的象征。
    [
    機理分析] 實熱內盛,或外感病邪熱亢盛,正氣不衰,邪正相爭,氣血受邪熱鼓動而運行加速,則見數而有力,往往熱勢越高脈搏越快。病久陰虛,虛熱內生也可使氣血運行加快,且因陰虛不能充盈脈道,而脈體細小,故陰虛者可見脈細數無力。
    數脈還可出現在氣血不足的里虛證中,以心氣不足、心血不足的病證更為多見。心主血脈,主要依賴于心氣的推動。若人體氣血虧虛,為滿足身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需要,心氣勉其力而行之,則表現為心動變快而脈動加速、脈率增快,但必數而無力。若為陽虛陰盛,虛陽上浮;或為精血虧甚,無以斂陽,而致陽氣外越,亦可見數而無力之脈。
    所以古人說暴數者多外邪,久數者必虛損
    促脈
    [
    脈象特征]:促脈脈來數而時有一止,止無定數。其具體特點是脈率較快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
    臨床意義]:促脈多見于陽盛實熱、氣血痰食停滯;亦見于臟氣衰敗。正常人有因情緒激動、過勞、酗酒、飲用濃茶等而偶見促脈者。
    [
    機理分析]:陽邪亢盛,熱迫血行,心氣亢奮,故脈來急數;熱灼陰津則津血衰少,心氣受損,脈氣不相接續,故脈有歇止;氣滯、血瘀、痰飲、食積等有形實邪阻滯,脈氣接續不及,亦可形成間歇。兩者均為邪氣內擾,臟氣失常所致,故其脈來促而有力。若因真元衰憊,心氣衰敗,虛陽浮動,亦可致脈氣不相順接而見促脈,但必促而無力。
    疾脈
    [
    脈象特征]:疾脈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其具體特點是脈率比數脈更快,相當于脈搏每分鐘140-160次。
    [
    臨床意義]:疾脈多見于陽極陰竭,元氣欲脫之證。此外3歲以下小兒脈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為平脈。
    [
    機理分析]:脈疾而有力,按之愈堅,為陽亢無制,真陰垂絕之候,可見于外感熱病之熱極時。若脈疾而弱,按之不鼓指,多為虛陽外越,元陽欲脫的表現。
    動脈
    [
    脈象特征]:動脈僅見關部有脈,滑數有力。動脈具有短、滑、數三種脈象的特征,其脈搏搏動部位在關部明顯,應指如豆粒動搖。
    [
    臨床意義]:常見于驚恐、疼痛等癥。
    [
    機理分析]:驚則氣亂,痛則氣結,故因驚、因痛可致使陰陽相搏,氣血運行乖亂,脈行躁動不安,而出現滑數而短的動脈。

    第十三部分 虛脈類脈象
    虛脈類脈象包括虛、細、微、代、短等5種脈象。
    虛脈
    [
    脈象特征]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虛。其具體特點是脈搏搏動力量軟弱,寸、關、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無力。是脈管的緊張度減弱,脈管內充盈度不足的狀態。
    [
    臨床意義] 虛脈見于虛證,多為氣血兩虛。虛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象無力的象征。
    [
    機理分析] 虛脈與氣血不足有關,氣虛無力推運血行,搏擊力弱故脈來無力;氣虛不斂則脈管松弛,故按之空虛;血虛不能充盈脈管,則脈細無力。
    微脈
    [
    脈象特征]:微脈極細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微脈特點是脈形極細小,脈勢極軟弱,以致輕取不見,重按起落不明顯,似有似無。
    [
    臨床意義]:多見于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
    機理分析]:因營血大虛,脈管失充則脈細;因陽氣衰微,鼓動無力則脈弱,按之欲絕,似有似無。
    細脈
    [
    脈象特征] 細脈脈細如線,但應指明顯。其特點是脈道狹小,指下如線,但按之不絕,應指起落明顯。
    [
    臨床意義] 細脈多見于氣血兩虛、濕邪為病。
    [
    機理分析]由于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管,氣虛則無力鼓動血行,致脈管的充盈度減小,故脈來細小且無力。或由于濕性重濁黏滯,脈管受濕邪阻遏,氣血運行不利而致脈體細小而緩。
    代脈
    [
    脈象特征]:代脈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還。其具體特點是脈律不齊,表現為有規則的歇止,歇止的時間較長,脈勢較軟弱。
    [
    臨床意義]:代脈見于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等病證。
    [
    機理分析]:因臟氣衰微,元氣不足,可致脈氣不相接續,故脈來時有中止,止有定數,常見于心臟器質性病變。疼痛、驚恐、跌打損傷等見代脈,是因暫時性的氣結、血瘀、痰凝等阻抑脈道,血行澀滯,脈氣不能銜接,而致脈代而應指有力。
    短脈
    [
    脈象特征]:短脈首尾俱短。其具體特點是脈搏搏動的范圍短小,脈體不如平脈之長,脈動不滿本位,多在關部及寸部應指較明顯,而尺部常不能觸及。
    [
    臨床意義]:短脈多見于氣虛或氣郁。
    [
    機理分析]:心氣虧虛,無力鼓動血行,則氣血不僅難以達于四末,亦不能充盈脈道,致使寸口脈搏動短小且無力。氣滯血瘀或痰凝食積,致使氣機阻滯,脈氣不能伸展而見短脈者,必短澀而有力。故短而有力為氣郁,短而無力為氣虛。

    第十四部分 實脈類脈象
    實脈類脈象包括實、滑、弦、緊、長等5種脈象。
    實脈
    [
    脈象特征] 三部脈充實有力。實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搏動力量強,寸、關、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脈管寬大。
    [
    臨床意義] 實脈見于實證。實脈也可以見于正常人,但必兼和緩之象,若兩手六脈均實大,而無病者稱為六陽脈,是氣血旺盛的表現。實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象無力的象征。
    [
    機理分析]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虛,邪正相搏,氣血壅盛,脈管內充盈度較高,脈管呈緊張狀態,故脈來充實有力。
    滑脈
    [
    脈象特征] 滑脈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盤走珠。滑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形態應指圓滑,如同圓珠滾動流暢,可見于寸關尺三部或某一部。
    [
    臨床意義] 滑脈多見于痰濕、食積和實熱等病證。此外青壯年滑而和緩,婦女懷孕脈滑也為常脈。
    [
    機理分析]痰濕留聚、食積飲停,邪氣內盛,充漬脈道,鼓動脈氣,故脈見圓滑流利。火熱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則脈來亦滑但必兼數。之脈為平人之脈,多見于青壯年,張景岳說:若平人脈滑沖和,此是榮衛充實之佳兆。
    緊脈
    [
    脈象特征]:緊脈繃急彈指,狀如牽繩轉索。其具體特點是脈勢緊張有力,堅搏抗指,脈管的緊張度、力度均比弦脈高,其指感比弦脈更加繃急有力,且有旋轉絞動或左右彈指的感覺,但脈體較弦脈柔軟。
    [
    臨床意義]:緊脈見于實寒證,疼痛和食積等。
    [
    機理分析]:因寒為陰邪,主收引凝滯,困遏陽氣。所以寒邪侵襲機體,則脈管收縮緊束而拘急,正氣未衰,正邪相爭劇烈,氣血向外沖擊有力,則脈來繃急而搏指,狀如切繩。寒邪侵襲,陽氣被困而不得宣通,氣血凝滯而不通,不通則痛。宿食積于中焦,氣機失和,脈管受阻亦可見緊脈。

    長脈
    [
    脈象特征]:首尾端直,超過本位。其具體特點是脈搏的搏動范圍顯示較長,超過寸、關、尺三部。
    [
    臨床意義]:長脈常見于陽證、熱證、實證。正常人氣血旺盛,精氣盛滿,脈氣充盈有余,也可見到柔和之長脈,為強壯之象征。
    [
    機理分析]:長脈多因陽亢、熱盛、痰火內蘊,正氣不衰,使氣血壅盛,脈管充實,超過寸尺,如循長竿之狀。   

    弦脈
    [
    脈象特征]弦脈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其具體特點是脈形端直而長,脈勢較強、脈管較硬,切脈時有指下挺然,有直起直落的感覺。
    [
    臨床意義] 弦脈多見于肝膽病、疼痛、痰飲等,或為胃氣衰敗者。此外春季平人脈象多稍弦;健康人中年之后,脈亦兼弦,若無病也為常脈。弦脈弦硬,其弦硬程度隨病情輕重而不同,輕則如按琴弦,重則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
    [
    機理分析] 弦脈的產生與肝關系十分密切,因為肝主筋,脈道的柔軟、弦硬與筋之弛緩、強勁之性相同;肝病多郁滯,肝氣失于條達則脈多弦勁,故稱弦脈在臟應肝,多主肝膽病變。寒熱諸邪、痰飲內停、情志不遂、疼痛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脈管失去柔和之性,彈性降低,緊張度增高,故脈來強硬而為弦。

    第十五部分   相似脈鑒別與對舉脈
    臨床上有多類相似的脈象需要鑒別,主要包括以下幾大類:
    (1)
    浮脈與芤脈、革脈、散脈:四種脈象的脈位均表淺,輕取皆可得。不同的是浮脈舉之有余,重按稍減而不空,脈形不大不小;芤脈浮大無力,中間獨空,如按蔥管;革脈是浮取弦大搏指,外急中空,如按鼓皮;散脈是浮而無根,至數不齊,脈力不勻。
    (2)
    沉脈、伏脈與牢脈:三種脈象的脈位均在皮下深層,故輕取不應。不同的是沉脈重按乃得;伏脈較沉脈部位更深,須推筋著骨始得,甚則暫時伏而不見;牢脈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3)
    遲脈與緩脈、結脈:三者脈率均小于五至。但遲脈一息不足四至;緩脈雖然一息四至,但脈來怠緩無力;結脈不僅脈率不及四至,而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4)
    數脈與疾脈、滑脈、促脈:四種脈象的共同點是脈率均有快于正常脈象的感覺。不同的是數脈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疾脈一息七八至;滑脈僅指脈形往來流利,應指圓滑似數但并不數;促脈不僅脈率每息在五至以上,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5)
    細脈與微脈、弱脈、濡脈:四種脈象都是脈形細小且脈勢軟弱無力。細脈形小而應指明顯,主要從脈搏的形態而言;微脈則極軟極細,按之欲絕,若有若無,起落模糊,不僅從脈形言,而且主要指脈搏的力量弱;弱脈為沉細而無力;濡脈為浮細而無力,即脈位與弱脈相反,輕取即得,重按反不明顯。
    (6)
    實脈與洪脈:二者在脈勢上都是充實有力。但實脈應指有力,舉按皆然,來去俱盛;而洪脈狀若波濤洶涌,盛大滿指,來盛去衰。
    (7)
    短脈與動脈:二者在脈搏搏動范圍上都較小,僅關部明顯。但短脈常兼遲澀;動脈其形如豆,常兼滑數有力之象。   
    (8)
    結脈與代脈、促脈:三者均屬有歇止的脈象。但促脈為脈數而中止,結脈為脈緩而中止,二者歇止均不規則;代脈是脈來一止,其脈率可快可慢,且歇止有規則,歇止時間較長。
    我們把能夠反應同一脈象要素相對兩個方面的一對脈象稱為一對對舉脈,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
    浮脈與沉脈:是脈位淺深相反的兩種脈象。浮脈脈位淺表,輕取即得,重按反弱,沉脈脈位深沉,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2)
    遲脈和數脈:是脈率慢快相反的兩種脈象。遲脈脈率比平脈慢,一息不足四至;數脈脈率比平脈快,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3)
    虛脈與實脈:是脈搏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虛脈三部脈舉按均無力;實脈三部脈舉按皆有力。
    (4)
    滑脈與澀脈:是脈搏流利度相反的兩種脈象。滑脈是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盤走珠;澀脈是往來艱澀,滯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5)
    洪脈與細脈:是脈體大小和氣勢強弱相反的兩種脈象。洪脈的脈體寬大,充實有力,來勢盛而去勢衰;細脈脈體細小如線,其勢軟弱無力,但應指明顯。
    (6)
    長脈與短脈:是脈位長短相反的兩種脈象。長脈的脈象是脈管搏動的范圍超過寸、 關、尺三部;短脈的脈象是脈管的搏動短小,僅在關部明顯,而在寸、尺兩部不明顯。
    (7)
    弦脈與緊脈:是因脈管性質有差異而脈勢脈形有別的兩種脈象。弦脈主要是脈管較硬,彈性差,端直以長,如按琴弦;緊脈主要是脈管繃急、彈性高,脈體不大而脈勢有力,彈指如轉索。
    (8)
    緊脈與緩脈:是脈搏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緊脈脈勢緊張有力,如按切絞繩轉索,脈管的緊張度較高;緩脈脈勢怠緩,脈管的緊張度較低,且脈來一息僅四至。
    (9)
    散脈與牢脈:是脈位與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散脈脈位淺表,浮取應指,脈勢軟弱,散而零亂,至數不清,中取、沉取不應;牢脈脈位深沉,脈勢充實有力,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第十六部分   相兼脈與真臟脈
    凡二種或二種以上的單因素脈相兼出現,復合構成的脈象即稱為相兼脈
    因為位、數、形、勢都從某一個方面論脈,而診脈時必須從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論脈位不可能不涉及脈數、脈勢、脈形,其余亦然。如數脈必須考察脈勢有力和無力,脈位浮沉,脈形洪細,就會有數而有力,數而無力,浮數,沉數,洪數,細數等多種脈象,其結果單因素脈象幾乎沒有。由此可見,相兼脈包括28脈中的復合脈,以及28脈中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相兼同時出現。
    脈象的相兼只要不是性質完全相反的脈,一般均可出現。相兼脈的主病,往往就是各種單因素脈象主病的綜合。
    例如:
    浮緊脈:多見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證,或風寒痹病疼痛。
    浮緩脈:多見于風邪傷衛,營衛不和的太陽中風證。
    浮數脈:多見于風熱襲表的表熱證。
    浮滑脈:多見于表證夾痰,常見于素體多痰濕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遲脈:多見于里寒證。
    沉弦脈:多見于肝郁氣滯,或水飲內停。
    沉澀脈:多見于血瘀,尤常見于陽虛而寒凝血瘀者。
    沉緩脈:多見于脾虛,水濕停留。
    沉細數脈:多見于陰虛內熱或血虛。
    弦緊脈:多見于寒證、痛癥,常見于寒滯肝脈,或肝郁氣滯等所致疼痛等。
    弦數脈:多見于肝郁化火或肝膽濕熱、肝陽上亢。
    弦滑數脈:多見于肝火夾痰,肝膽濕熱或肝陽上擾,痰火內蘊等病證。
    弦細脈:多見于肝腎陰虛或血虛肝郁,或肝郁脾虛等證。
    滑數脈:多見于痰熱[]、濕熱或食積內熱。
    洪數脈:多見于陽明經證、氣分熱盛,多見于外感熱病。

    真臟脈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現的無胃、無神、無根的脈象。是病邪深重,元氣衰竭,胃氣已敗的征象,故又稱敗脈絕脈死脈怪脈
    根據真臟脈的主要形態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1
    .無胃之脈
    無胃的脈象以無沖和之意,應指堅搏為主要特征。古人體會有:脈來弦急,如循刀刃的偃刀脈;短小堅搏,如循薏苡子的轉豆脈;急促堅硬,如彈石的彈石脈等。臨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氣不能相從,心、肝、腎等臟氣獨現,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
    2
    .無神之脈
    無神之脈象以脈律無序,脈形散亂為主要特征。前人體會有:脈在筋肉間連連數急,三五不調,止而復作,如雀啄食的雀啄脈;脈如屋漏殘滴,良久一滴的屋漏脈;脈來乍疏乍密,如解亂繩狀的解索脈等。主要由脾()、腎陽氣衰敗所致,提示神氣渙散,生命即將告終。
    3
    .無根之脈
    無根脈象以虛大無根或微弱不應指為主要特征。前人體會有:脈象浮數之極,至數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無根的釜沸脈;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似有似無,如魚在水中游動的魚翔脈;脈在皮膚,如蝦游水,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伴有急促躁動之象的蝦游脈等。均為三陰寒極,亡陽于外,虛陽浮越的征象。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通過不斷研究和臨床實踐,對真臟脈亦有新的認識,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心臟器質性病變所造成的,但不一定是無藥可救的死證,應仔細觀察,盡力救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性欧美老人牲交XXXXX视频 | 人妻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有码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电影久久久久电影网 | 6080午夜三级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中文人妻av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青草| 久久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被拉到野外强要好爽| 国产边摸边吃奶边叫做激情视频|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奇米网777色在线精品|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 亚州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7无码人妻福利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漫 |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 久久精品国产再热青青青|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超碰97| 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专区|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少妇xxxxx性开放| 呦交小U女精品视频|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亚洲高清揄拍自拍|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网站|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丰满| 欧美性受XXXX黑人XYX性爽|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