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冒嘔吐
胡希恕醫案,任某,女,2l歲,1965年12月21日初診。昨日用冒,頭痛頭暈,身疼腰痛,惡心嘔吐,惡寒,并素有腹痛大便溏瀉,浮數,苔白。證屬太陽陽明合病,為葛根加半夏湯適應證。 葛根12克,麻黃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半夏12克。 服1劑證大減,2劑證已。 (《經方傳真)1994:88) 按語:此案正與葛根加半夏湯證相合,是投之即效。據報道,只本方治療腸胃型風寒感冒效佳,不論有無下利,皆可使用。 二、胃痛(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劉景棋醫案:陳某某,男,45歲,1979年8月17日初診。項背強痛,胃痛嘔吐已五年。五年以來時常胃痛,每年春秋發病,去年經x線鋇劑造影診斷: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近來胃脘偏右部疼痛較劇,反酸納呆,飯后一時許出現嘔吐,并有項強,惡風無汗。脈浮緊,苔白膩。中醫診斷:胃皖疼痛。辨證:表邪不解,內迫陽明。治法: 散寒解表,降逆和胃。處以葛根加半夏湯原方。服6劑,痛嘔皆止,飲食如常。 (《經方驗)1987:10) 按語:項強,惡風,無汗,脈浮緊,邪在太陽也;胃痛,嘔吐,納呆,泛酸,內迫陽明也。故用葛根加半夏湯解表和胃,降逆止嘔。 三、泄瀉 胡學曾醫案:于某某,男,26歲,1980年10月8日初診。患者于今晨始覺發熱惡寒,身體疼痛,無汗,頭痛而脹。去廠保健站就醫,給以解熱等藥治療。午后約4時許,腹中腸鳴,時作疼痛,繼而泄瀉,泄下如注,無膿血,無后重滯下,時作干嘔,舌紅苔薄白,脈浮緊。此證系外感風寒,表氣郁閉、表邪內迫陽明,下迫大腸,清濁不分而致泄瀉。治宜發汗解表兼以和胃降逆,方用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18克,桂枝8克,杭芍8克,麻黃4克,鮮生姜3片,大棗3枚,甘草8克,半夏8克。 1劑后,遍身微微汗出,表解利止嘔平,其病痊愈*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6;45):22) 按語;太陽之邪內迫陽明,上逆于胃,下走于腸,則嘔利并作,故與葛根湯止利,加半夏降逆止嘔。 桂枝加葛根湯
一、項背拘急 劉渡舟醫案:劉某菜,男,41歲?;疾∫讶?,項背強緊,顧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惡風。問其大便則稱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脫肛與后重等癥。切其脈浮,視其舌苔白潤。辨為桂枝加葛根湯證,其大便溏薄,肛腸下墜后重,則為陽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為“太陽陽明合病”。處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o克,大棗12枚。 服藥后,不須吸粥,連服7劑,諸癥霍然。 (《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1996;140) 按語:本證在項背強急的同時,并見下利、下墜與脫肛,實補原方之所略也。后世用本方治療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證,每獲效驗。劉老認為,本方用于治療風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頜關節炎等,亦有較好療效。 二、痢疾 蒲輔周醫案:陳某某,男,4歲半。1963年8月15日突然發熱,惡心嘔吐,4小時內抽風2次,因昏迷而急診入院。患兒大便呈膿血樣,有里急后重現象,當時診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藥物及溫濕布裹身。翌日,面色轉灰暗,寒戰高熱,呼吸微弱,經人工降溫16小時,方得呼吸均勻。復溫后第二天開始,每日上午發生寒戰,且有紫紺,肢涼,午后高熱(42—43℃)無汗,時有語妄躁動,每日下利膿血便20余次,脹,里急后重,無嘔吐,食欲尚可。血栓:白血球逐漸減少,出現粒細胞減少征(白血球總數600/立方毫米,中性0%)。大便培養:福氏痢疾桿菌陽性。耐藥試驗:對多種抗菌素等藥物不敏感,于26日請我院中醫會診。診時息兒呼吸促迫,唇色淡紅,腹滿不硬,午前寒戰,午后高熱,右脈沉滯,左脈弦大而急,舌質色淡,苔薄白而膩。證由暑濕內伏,新涼外加,表郁里結,以致升降阻滯,營衛不通。若單治其里則伏邪不得外越,內結必然更甚,病為正虛邪實。幸胃氣尚存,津液末竭,急宜升陽明,和營衛,開玄府之閉,達邪外出而解里急。方用桂枝加葛根湯: 粉葛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大棗2枚。 上藥用文火煎取180毫升,每4小時服30毫升。藥后另服荷葉、炒粳米煎湯。仿桂枝湯服法以助汗。藥后當夜染梨汗出,但小腿至足無汗,體溫漸降,四肢轉溫,今晨無寒,但仍有膿血便及里急后重,前方去桂枝、白芍,加健脾化濕之品調理一周而愈。 (上海中醫藥雜志l 964;<8>:13) 按語:本為中毒痢疾,高熱、膿血便,但面白、肢涼、惡寒戰栗較為明顯。據此,蒲者不落以苦寒清熱解毒治痢之巢白,反用辛溫之劑開表達邪,逆流換舟,使表開則里暢,熱去而痢停。非善讀仲景書之人決無此稻略也。 三、落枕 程昭寰醫案:馬某某,男,18歲。患落枕,每年3—5次,發作時頭不能側顧,項強及有背拘急疼痛,每次發作針刺按摩3—5次,即能獲效。但偶感風寒,旋又發作,偶有汗出、怕風,要求服中藥斷其根,乃用湯藥。就診時見:舌質談,苔薄白,脈浮遲。余曰:疏一方,發作時服3劑,再發再服。疏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 大棗5個 炙甘草9克 葛根15克,當歸12克。 如此服用2次,遂不再發。 傷寒心悟1989:81) 按語:落枕常發,發則見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脈浮遲,桂枝加葛根湯證備,是用之即效。 四、斜頸(痙攣性斜頸) 王立恒醫案;王某,男,32歲,1980年8月5日初診。自訴5小時前,無故突然頭呈陣發性、不自主地向右上方傾斜。曾在某縣醫院肌注氯丙嗪50毫克,慶大霉家8萬單位治療,病情無好轉,急來我院診治。察舌質談,苔薄白,脈緩。體檢:發作時先是頭呈不規則的細小的動搖,繼則頭逐漸向右上方傾斜或后仰,下頜向對側扭轉并稍上,口張難合,兩目上翻,并伴有項背強急,自汗,惡風,咽干。每5—10分鐘發作一次。西醫診斷:痙攣性斜頸。中醫辨證為外邪侵襲,營衛失調,太陽經輸不利,津液不布,筋脈失養。治宜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流利經脈,方用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15克,桂枝12克,杭白芍30克,炙甘草l o克,大棗5個 生姜3片。水煎服,1日l劑,分2次服。服藥2帖,病告痊愈,隨訪2年未復發。 (國醫論壇l 990;(1>:18) 按語:痙攣性斜頸為神經系統疾病之一,主要由頸服、胸鉸乳突肌、斜方肌等不隨意的收縮而產生的痙攣,局中醫“痙病”范疇。本案兼見自汗、惡風、脈緩,故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 五、痙證(僵人綜合征) 張振東醫案:王某,女,52歲。平素易汗出,1985年lo月感下肢抽搐疼痛,漸至頸項強,下肢僵直瘛縱,不能下地,伴發作性呼吸困難,甚則窒息。經某醫院診斷為僵人綜合征。診時頭項強直,轉側不利,全身瘦弱,面色蒼白,言語欠清,神情淡漠。雙眼內收外展受限,雙胸鎖乳突肌、腹肌緊張,四肢張力高,反射活躍,雙腳趾向足心拘攣。全身濕潤有汗。舌紅、苔薄白,脈弦細。證屬榮衛不和,汗出傷津,筋脈失養。治以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棗5枚。 連服30劑,汗止,周身有柔和感,加全蝎3克,研末沖服。又服30劑.全身拘急緩解,肌肉松弛柔和,語言清晰,雖尚有腳趾拘緊,已能下地行走。 (浙江中醫雜志U88;(2>:89) 按語;素體虧虛,膀理疏松,汗出潦潦,久則傷律,無以潘養筋脈,而見頭項強直,手足攣急,反復不愈。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以止汗,重用葛根以升津液,舒筋脈,再加全蝸以熄風止痙。方證相對,故獲良效。 六、面肌顫動(周圍型面神經麻痹) 金樹武醫案:魏某,女,45歲,1987年4月25日初診。自述右動側面部肌肉顫動,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傷風而后突感右側面部肌肉顫動,項背強兒幾,右側面部麻木,逐漸出現口眼歪斜,時有自汗、惡風、手足麻木等癥。曾去某某等醫院均診斷為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服西藥(不詳)及中藥鎮肝熄風場、牽正散等不效。乃來我院診治。檢查:神志清楚,面色微黃,兩目有神,右側面部肌肉顫動,無明顯口眼歪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風邪侵襲,營衛不和,分肉不利,筋脈失養。仍以法風調和營衛,解痙舒筋為法。處方: 桂枝15克 白芍15克,甘草l o克,生姜3片,大棗4枚,葛根50克。 服后吸熱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風。6劑后癥狀大減。又因勞累汗出當風而復發加重,仍守前法治之,復投本方21劑,諸癥痊愈。 (中醫雜志1989;(1>:27) 按語:腠理不固,營衛不和,致絡脈筋肉失養,加以風邪擾動而發病,參以脈證符合桂枝加葛根湯證,用之果驗。 七、瞼廢(重癥瞼下垂) 秦天富醫案:趙某某,女,6歲,1984年10月lo日初診。其父代訴:思兒于三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風寒,當晚發燒,三日燒退后,遂發現雙眼瞼下垂。經省、地等醫院診為“重癥瞼下垂”。口服維生素BI,間斷注射新斯的明,僅有短暫之效,須臾復垂,且逐漸加劇。刻診:患兒發育一般,舌脈末見明顯異變,唯形氣較弱。只見患兒每有仰頭視物的姿態,偶或為了瞻視而以手指將眼皮扶起。余以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服三劑,毫無效果。細思之,眼瞼乃足太陽膀胱經脈所起之處,患兒初因受風,傷于太陽之脈,遂至太陽經輸不利,經氣不振,故使眼險下垂。以通陽疏絡,調和營衛法治之,處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葛根10克,枳殼15克,防風5克,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服,3劑,日1劑。 藥后明顯好轉,已能平目視物。因形氣較弱,又以原方中加黃芪lo克以復正氣,3劑。半月后其父來告,眼瞼完好如前,隨訪一年末見復發。 (山西中醫l 987;(4>115) 按語:本病臨床多以脾虛氣陷治之,然本案乃風入太陽,經氣不利所致,其依據乃是眼瞼為足太陽經脈所起之處,此經脈辨證之典范也,果用桂枝加葛根湯取效,臨證值得深思。 兒、風隱疹(蕁麻疹) 封萬富醫案:李某某,女,37歲,患蕁麻疹數年,每日必發,疹出如粟,逢汗出遇風時加重,病發則全身肌腠不舒,經多種方法治療,效果不顯。雖為小疾,但病發時搔癢難忍,心中作煩,頗影響工作與休息。辨證:廢理疏松,風入毛竅,陽氣外泄。方用桂枝加葛根湯再加防風15克。共服20余劑,基本告愈。 (江蘇醫藥。中醫分冊1979;(4),44) 按語:本案辨證眼目一是癢疹逢汗遇風加重,二是發則全身肌腠不舒。為風中肌腠,擾于玄府,太陽經脈不舒,病合桂枝加葛根湯證,故用之即效。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一、喘息
許叔微醫案: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儀真,為張遇所虜,日夕置于舟蝗板下,不勝險伏,后數日得脫,固飽食,解衣捉虱而自快,次日遂作傷寒。醫者以因飽食傷而下之,一醫以解衣中邪而汗之,雜治數日,慚覺昏困,上喘息高,醫者愴惶罔知所指。予診之曰;太陽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此仲景法也。醫者爭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況此藥熱,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餓然汗出,至晚,身涼而脈已和矣。醫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豈誑惑后世也哉。人自寡學,無以發明耳。 (《傷寒九十論·證三) 按語:解衣受寒,肺逆作喘,雖得于飽食之后,但無食滯之征,故下之為誤。病合桂枝加厚樸杏子之法,故一投而喘定。 二、咳喘(感冒并發肺炎) 劉渡舟醫案:劉某某,男,33歲,1994年1月25日初診。感冒并發肺炎,口服先鋒4號,肌注青霉素,身熱雖遲,但干咳少痰,氣促作喘,胸悶。伴頭痛,汗出惡風,背部發涼,周身骨節廢痛,陰囊濕冷。舌苔薄白.脈來浮弦。證屬太陽中風,寒邪邊肺,氣逆作喘。法當解肌祛風,溫肺理氣止喘。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lo克,炙甘草6克,大棗12克,杏仁lo克,厚樸15克。 服藥7劑,咳喘緩解,仍有汗出惡風,層起吐稀白痰。 桂枝、白芍、生姜增至12克。又服7劑,咳喘得平,諳癥悉除醫院復查,肺炎完全消除。 (《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bl 996:22) 按語:本案喘而兼見汗出惡風、頭痛背涼,顯為中風表虛兼肺失宣降之證,故徑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治之。劉老經驗,本方用于風寒表不解,而見發熱、汗出、咳喘,屢屢獲效。 三、奔豚--------------算沖氣 孫志遠醫案:項某某,女,36歲,1987年2月4日診。主訴少腹脹痛,氣上沖胸,胸悶室塞,氣息短促,一日發作數次。伴失眠、煩躁。素有此疾,常因情緒刺激而誘發。舌偏暗,苔白膩,脈弦滑。證屬肝郁心虛,沖氣上逆。治宜養心柔肝降逆: 桂枝、白芍、酸棗仁(研吞)各15克,制厚樸12克,大棗6枚,檀香(后下)6克,杏仁9克,炙甘草4.5克,生姜3片。 3劑后,奔豚即止,夜寐轉安,唯少腹脹滿不好,原方去檀香加烏藥L 5克,又3劑后告愈。 (浙江中醫雜志l 988;(4>:175) 按語:本案為心胸陽氣不振,下焦沖氣上逆,又有肝部之擾,每因情緒刺激而誘發。辨證抓住了胸悶氣喘等肺氣逆亂之重點,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斡旋胸中大氣,伸胸中大氣一轉,則其氣乃散‘加檀香以增平沖降逆之力,則奔豚立止。 補述-----王商等《經方應用》:新感引動舊病,臨床屢見不鮮,在不妨礙治療外感的前提下,適當兼顧舊病是完全必要的,本方就是一個相好的范例。我們在防治侵性氣管炎中,經常遇到病人因感冒誘發舊病,所謂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凡符合本方證的,投以此方,每有良效。但臨床必須要辨證確切,注意與其他不同類型的癥情別。如外有風寒(表實)、內有水飲的小青龍湯證:表寒外束、肺熱內郁助麻杏甘石湯證,雖均有發熱、惡寒、喘息等癥,但病因病機各有不同,不容混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