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學的輪廓畫
2010年01月27日 來源:作者賜稿
摘要: 文字學是中國首先創立的一門學問。許慎在公元100年寫成《說文解字》,闡述造字和用字的六書原理,開文字學的先河。研究漢字的學問起初稱“小學”,清末改稱“文字學”,1950年代稱“漢字學”,名稱的...
文字學是中國首先創立的一門學問。許慎在公元100年寫成《說文解字》,闡述造字和用字的六書原理,開文字學的先河。研究漢字的學問起初稱“小學”,清末改稱“文字學”,1950年代稱“漢字學”,名稱的一再更改標志著認識在逐步前進。起初只研究漢語的漢字,后來把漢族和非漢族的漢字型文字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研究,這是“廣義漢字學”。視野再擴大一步,把人類的所有文字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微觀的和宏觀的研究,這是“人類文字學”。文字學就是人類文字學,正像語言學就是人類語言學。 文字學的內容包含:文字起源論、文字分類法、原始文字學、古典文字學、字母文字學、比較文字學、應用文字學等。下面嘗試為文字學勾畫一幅最簡單的輪廓畫。 文字起源論 文字起源于圖畫的說法比較可信。原始圖畫逐步發展,分化成為圖畫藝術和文字技術。這是“象形起源說”。世界各地發現的原始文字都證明了這個說法。漢字的甲骨文中有許多動植物的名稱,都是動植物的素描。古代埃及圣書字的碑銘體有明顯的圖畫性質。古代兩河流域的早期丁頭字也是圖形文字,后來才變成丁頭筆畫。“象形”無疑是文字起源的主要途徑。 此外還有一條次要的造字途徑:指事符號。這里所謂指事符號是廣義的,包括一切有表意作用的原始刻畫符號。例如:畫一彎代表一只小船,船上畫幾條短線表示其中有幾個人,這也是指事符號,一條短線代表“一”,兩條短線代表“二”,三條短線代表“三”,這也是指事符號。 許多民族都有文字神造的傳說,認為上帝創造文字,一次造成,一成不變。科學研究發現,文字是人類創造的、不是上帝創造的,是不斷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又分為兩種不同理解:一、認為文字是按照民族語言的特點而各自形成和演變的,這種理解被稱為“文字自變論”。二、認為人類文字在不自覺中有一種共同的進化規律,正像生物在不自覺中有一種共同的進化規律一樣,這種理解被稱為“文字進化論”。 文字分類法 人類語言的分類已經基本上有了標準。人類文字的分類法還是各人各說,莫衷一是。文字分類法是文字學的先行課題。 文字的特點是文字分類的客觀依據。文字的特點有三方面。1、符號形式:分為圖符(圖形符號)、字符(筆畫結構)和字母。2、語言段落:原始文字大都是長語段(篇章、章節和語句),成熟的文字大都是短語段(語詞、音節和音素)。3、表達方法:分表形(象形)、表意(會意)和表音(音節、輔音和音素)。三方面的特點可以組成一個“三棱形”層次表,每一方面有三個層次,包括一切文字的類型。有單層次的類型、雙層次的類型。從表達方法來看,主要有五種類型:1、形意文字,2、意音文字,3、音節文字,4、輔音文字,5、音素文字。 例如:“現代中文”的類型是“(符號形式)字符+(語言段落)語詞和音節+(表達方法)表意和表音→(簡稱)意音文字。“現代日文”的類型是:(符號形式)字符和字母+(語言段落)語詞和音節+(表達方法)表意和表音→(簡稱)意音文字。 原始文字學 許多民族創造過萌芽文字,但是只有極少幾種發展到能夠“按照語詞次序無遺漏地書寫語言”的成熟水平。沒有達到成熟水平的文字統稱“原始文字”。表達方法都是以表形和表意為主,屬于“形意文字”類型。 世界各地原始文字,分為四個層次:刻符、巖畫、文字畫和圖畫字。刻符和巖畫都是分散的單個符號,沒有上下文可以連讀成詞,很難知道原來的意義和作用,一般不被認為是文字。具有文字性質的圖畫(文字畫)和具有圖畫形式的文字(圖畫字),都能分析出大體上定形的符號單位,不能完備地按照語詞次序書寫語言,需要用口頭傳授來補充說明。 刻符。1950年代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5000年前的彩陶,上面有分散的幾十個刻劃符號。1970年代在臨潼姜寨遺址發掘出6000年前的彩陶,上面有分散的刻畫符號102個。有人認為這些刻符就是甲骨文的祖先,缺乏有力的證據。八卦也是一種刻符,有分組分層和幫助記憶的原始功能,把它說成是漢字的祖先,缺乏證據。 巖畫。文字與巖畫同出一源,這里可以看到圖畫和文字即將分化的初始狀況。中國各地發現了不少巖畫,近年又在金沙江岸發現崖畫群。以圓圈代表太陽,以月芽代表月亮;“弓”像弓,“田”像田;動物有全身、半身、直立、蹲坐、側面;四足獸只畫兩足、馬有長臉和鬃、虎有大嘴和利齒:這些都跟甲骨文像。巖畫以象形為主,指事為副,有符號復合化的初步跡象。 文字畫。文字性質的圖畫。從巖畫到文字畫,圖畫開始離開原始藝術走向原始實用文字。例如:美洲“歐吉蓓少女幽會信”:熊圖騰的女子寫信給狗圖騰的男子,邀請按照圖形的路線前來相會;信中畫出途徑、湖泊、住房等。當事人看了能明白其中的示意。 圖畫字。圖畫形式的文字。往往采取連環畫形式,水平明顯高出于單幅的文字畫。有的是圖畫和文字合一,圖畫就是文字;有的是圖畫和文字分開,圖畫上面再加圖形文字,相互說明。例如:四川涼山爾蘇族“沙巴”巫師的長篇連環畫式的“日者”占卜書,圖形可以歸納成為200多個符號單位。又如云南納西族東巴教巫師的“東巴文”,有許多連環畫式的經書,圖形符號可以歸納成為許多符號單位。 原始文字有共同的特點:符號表形或表意,偶爾表音是例外,完全表意也是例外;有的是囫圇的文字畫,有的可以分析出符號單位;閱讀單位代表篇章或章節,大都不能分成句子或語詞,不能完備地按照語詞次序書寫語言,要用口頭傳授來補充記錄。原始文字都有超語言性,可以說成任何語言。 古典文字學 從原始的“形意文字”到能夠完備地按照語詞次序書寫語言的“意音文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年。發展成熟的意音文字有:西亞的“丁頭字”、北非的“圣書字”、中美洲的“馬亞字”、中國的“漢字”和云南“規范彝文”。“意音文字”屬于人類文字史的古典時期,又稱“古典文字”。 “丁頭字”是蘇美爾人所創造,5500年前在“兩河流域”達到成熟水平,代表人類歷史上最古的高度發達的西亞文化。丁頭字可以分為單體符號(文)和合體符號(字)。單體符號大都起源于指事和象形,合體符號大都變成會意和形聲。 “圣書字”創造于北非的埃及,略晚于丁頭字。圣書字開始也是圖形文字,后來演變成為三種字體:1、圖形體(碑銘體)、2、草書體(僧侶體)、3、簡化體(人民體)。書體變化沒有影響文字的結構和功能。發展了內在的表音符號,可是四千年間始終保持意音制度。 漢字成熟于3300年前的黃河流域。形體從“圖形體”(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演變成“筆畫體”(隸書、楷書),又發展出書寫快速的“流線體”(草書、行書)。漢語原來是以單音節詞為主的語言,后來發展成以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為主的語言。漢字的功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從古代基本上都是“詞字”的文字,演變成“詞素字”多于“詞字”的現代漢字。形聲字(意音結合)從甲骨文中的大約百分之三十,發展到今天的超過百分之九十。但是漢語漢字的基本結構始終維持著意音制度。 云南“規范彝文”是中國少數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字,有表意字2300個,表音字350個,共2650字,1987年實行規范化。 “馬亞字”創造于公元初期的中美洲(現在墨西哥),16世紀被西班牙人毀滅,只剩下三個寫本,可是在森林中保留下來許多石刻碑文。馬亞字的釋讀到二次大戰以后才獲得突破性的收獲。它外形雖然奇特,內在結構也是意音制度。 各種古典文字的外形迥然不同,它們的內在結構有驚人的相同之處。它們都是由三類符號組成:意符、音符和定符。它們出身于圖形符號,久已離開了象形階段,主要用表意和表音方法來表達語言。 字母文字學 “字母文字學”,簡稱“字母學”,研究字母的起源、傳播、演變和現代的應用問題。字母文字是繼形意文字和意音文字之后在人類文字史上第三個發展階段。字母文字的發展又分為三個時期:音節字母時期、輔音字母時期和音素字母時期,后者的晚期又可以分出一個拉丁字母國際通用時期。 意音文字在西亞和北非成熟以后,經過二千年的孕育,誕生了字母。大約在3500年前,字母出生于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巴勒期坦”。這里是兩河流域丁頭字文化和尼羅河圣書字文化之間的文化走廊。以商業為生的北方閃米特人,需要簡單實用的記帳文字,他們采取并改變意音字中間的表音符號,創造出簡單而實用的“字母”。 現存已經釋讀的最古字母是3100年前的“比拔羅字母”(Byblos)。它在誕生以后向四方傳播。向東傳播的一支叫做“阿拉馬”字母系統,后來演變成為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以及印度字母的各種字母,包括印度本土和東南亞的多種字母。向西傳播的一支叫做“迦南”字母系統,后來演變成為腓尼基字母,又進一步演變成為希臘字母和羅馬字母(拉丁字母)。 字母原來只能表示音節和音節中的鋪音,叫做“音節-輔音字母”,簡稱“輔音字母”。傳到希臘以后變成既能表示輔音、又能表示元音的“音素字母”,這是字母演進史上的重大突變。希臘字母傳演成為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和其他已經消亡的多種字母。 拉丁字母形成于公元前7世紀,到羅馬帝國時代(公元前30-后284),成為歐洲的主要文字。14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使它成為當時歐洲許多新興國家的文字。發現美洲和開通海上航路以后,西歐帝國把拉丁字母傳播到整個美洲和大洋洲、大半個非洲和小半個亞洲。第一次大戰以前,有60多個國家用拉丁字母;第二次大戰以后,有160多個國家用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已經成為全世界的通用字母。 所謂“拼音化”就是用字母拼寫語言。以字母作為正式文字是狹義的拼音化。字母作為正式文字的輔助符號是廣義的拼音化。中國在1918年制訂漢字形式的“注音字母”;1958年制訂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方案”。中國語文政策規定,“拼音”不是法定的“文字”,它的作用是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應用于漢字不便使用和不能使用的一切場合。 比較文字學 比較文字學主要比較各種文字的歷史演變、應用功能、形體和結構、傳播和發展。比較的目的不僅是了解相互之間的差異性,更重要的是了解相互之間的共同性。 歷史的比較。西亞的丁頭字,誕生于五千五百年前,經過三千多年,到公元的前夜消亡了。北非的圣書字,誕生略晚于丁頭字,經過四千年,到公元后第五世紀消亡了。漢字誕生于三千三百年前,比丁頭字和圣書字晚三千年,現在有十幾億中國人在應用。 功能的比較。國際往來頻繁,人們接觸了不止一種文字,引起文字功能的優劣比較。以楷書為主的漢字,在手工業時代使用了兩千年,并未感覺有什么不方便。接觸到西方科技之后,發現漢字跟機械化有矛盾。于是在日本和中國掀起文字改革運動,嘗試改進漢字的應用功能。科技的迅猛發展,要求文字作同步的功能適應。 形體的比較。文字經過最初的圖形符號時期之后,由于書寫頻繁,發生形體的“筆畫化”,“同化”和“簡化”。從任意的線條彎曲變成有規范的線條格式,叫做“筆畫化”。“圖符”難于分析成為筆畫,筆數算不清;“字符”可以分析成為筆畫,筆數算得清。原來變化無定的線條,經過“同化”成為數目不多的同類筆畫;同時,文字的形體發生繼續不斷的“簡化”。 結構的比較。文字發展到成熟時期,基本符號從“無定型”演變成為“有定型”,又由“單體符號”演變成為“復合符號”。復合符號的結合方式,漢字跟丁頭字或圣書字不同。漢字把單體符號(文)和復合符號(字)寫成同樣大小的一個方塊。丁頭字和圣書字把復合符號散開排列,成為一串并列的單體符號,可長可短。漢字的“復合化”(主要形聲化)被認為是文字的“繁化”。跟丁頭字和圣書字比較,可以看出“復合化”和“繁化”有性質區別。 “六書”是漢字造字和用字的原則,也可以用來解說其他類型相同的或相近的文字。“六書有普遍適用性”是比較文字學的一項發現。 意音文字達到成熟水平以后,基本符號的數目大致穩定了。丁頭字的基本符號在蘇美爾時代有2000個,巴比倫時代減少到640個,亞述時代又減少到570個。漢字的基本符號,《說文》有部首540個,《廣韻聲類》有“第一主諧字”947個,兩共1487個,這是古代漢字基本符號的大致數目。《新化字典》(1971)有部首189個,有基本偏旁545個,兩共734個,這是現代漢字基本符號的大致數目。丁頭字和漢字的基本符號都是從多到少,數目大致相近。 傳播和發展。西方流傳一個說法,“文字跟著宗教走”,實際是“文字跟著文化走”。代表較高文化的文字,永遠向文化較低的民族傳播。文字的傳播和發展,一般經歷四個階段:學習階段、借用階段、仿造階段和創造階段。傳播的階段現象在漢字歷史上最為明顯。 公元前后,漢字向南傳播到越南,向東傳播到朝鮮,從朝鮮傳播到日本。在漫長的期間,都學習和使用漢語漢字,這是“學習階段”。公元6世紀到9世紀,朝鮮借用漢字書寫朝鮮語(吏讀、鄉札),日本借用漢字書寫日本語(萬葉假名),這是“借用階段”。唐宋時代,越南京族和廣西壯族在借用現成漢字書寫京語和壯語之后,發展為仿造的越南漢字(喃字)和壯族漢字(壯字)。遼金夏三個北方朝廷仿照漢字造成各自的漢字式文字(契丹字、女真字和西夏字)。這是“仿造階段”。日本在9世紀創造漢字式音節字母(假名);朝鮮在15世紀創造筆畫式音素字母(諺文)。這是“創造階段”。 文字制度的重大變化都是在文字傳播到異民族以后才發生的。在原民族中間雖然經常發生形體的量變,可是不容易發生結構的質變。傳播到異民族中間以后,矛盾大,成見小,由此引起新的創造。新的創造,特別是從意音制度變成表音制度,初期很難得到當地權威階層的承認,只有文化低下的婦女們使用,被輕蔑地稱為“婦女字”。可是新的創造簡易使用,經過地下傳播,最后從民間文字上升為正式文字。 應用文字學 應用文字學主要研究:語文規劃、語文教學和信息處理。 語文規劃。應用文字學的首要應用是,給沒有文字的民族創造文字,改進和擴大原有文字的社會功能。二次大戰以后,全世界有一百多個民族創造了新文字,中國的少數民族有十多個創造了新文字,這是新文字的創造高潮。“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給每一種全國性的文字規定一個拉丁化的國際標準,作為國際信息交流的通用符號。漢語拼音方案已經定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編號ISO 7098)。 語文教學。日本在一千年前,開始用“假名字母”注音識字;二次大戰之前,日文報紙、雜志和圖書幾乎全部注音。在中國,清末的“官話字母”,民初的“注音字母”,1950年代的“漢語拼音字母”,都發揮了注音識字的功用。近年提倡“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取得了“教改”的顯著成效。 信息處理。印刷術的發明,要求“字形規范化”。打字機的發明,要求“字數定量化”。電報的發明,引出“信息處理”。 在電腦上如何輸入漢字文本,是日本和中國共同遇到的瓶頸問題。輸入漢字的技術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整字輸入法,2、拆字編碼輸入法,3、拼音變換輸入法。整字輸入法不便實用。拆字編碼輸入法在日本只曇花一現,很快就進入無編碼的假名變換輸入法。1967年日本東芝公司開始研究無編碼的“假名變換法”,1977年推出假名自動變換的第一臺日文電子打字機,從此日文電腦進入無編碼的時期。 中國在開始設計出筆畫和部件的編碼輸入法時候,許多人欣喜欲狂!從此有越來越多人研究編碼輸入法,很快超過1000種,形成“萬<碼>奔騰”的局面。現在,“拼音自動變換漢字”的新技術逐漸普及,中文電腦也正在進入無編碼時期。 原載《群言》2003年9月;香港《語文建設通訊》第75期,2003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