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有三,一者獨取寸口;二者三部九候;三者陰陽寸口。現多獨取寸口一法。因寸口為脈之大會,且方便。
脈分平脈和病脈。病脈又二十八種,為浮、沉、伏、遲、數、疾、代、促、結、洪、細、長、短、弦、虛、實、弱、微、散、緩、濡、緊、革、牢、滑、動、澀。 平脈:脈來不大不小,不浮不沈,來去從容,一息四五至,屬于平脈。平脈隨四時、年齡、性別、體質之不同而異。 四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年齡:年老則脈較快且硬,成年人脈較慢而柔,小兒脈更快; 性別:男子脈較慢,女子脈較快; 體質:體強身壯之人,脈多大而有力,體質柔弱之人,脈多細且無力。 二十八病脈,可以浮、沉、遲、數、細、大、短、長為綱,分述脈象主病。 浮脈:(附洪脈、虛脈、散脈、芤脈、革脈、濡脈)皆以浮脈為綱。 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無。主表癥、陽癥與腑病。 洪脈:浮而有力。主邪盛火亢; 虛脈:浮而無力。主氣血虛弱; 散脈:浮而散亂。主腎氣衰敗; 芤脈:浮且中空如管。主病為失血; 革脈:浮而外強中空較芤為劇。主病是陰陽不交 濡脈:浮而外強中空而極為細軟。主陽虛有濕。 沉脈:(附伏脈、牢脈、弱脈)皆以沉脈為綱。 沉脈:重按才有,輕取不得。主里癥、陰癥與臟病。 伏脈:沉而著骨,隱伏不現。主邪深沉在里之癥; 牢脈:大而弦實,沉取才得。主堅積寒實之癥; 弱脈:細小而沉,重按才得。主陽氣衰微之癥。 遲脈:(附緩脈、澀脈、結脈、代脈)皆以遲脈為綱。 遲脈:一息兩三至。主內臟陰寒之癥。 緩脈:寬緩和勻,一息四至。此亦屬平脈。然濕邪癥候亦見此脈。 澀脈:細遲而短,艱澀不暢。主血少精傷之癥。 結脈:脈來遲速,見一止,無定數。主積滯內凝之癥; 代脈:脈來更代,止有定數,不能自還且良久才復動。主臟氣衰敗,病勢危急之兆。孕婦及跌打重傷者除外。 數脈:(附滑脈、緊脈、促脈、動脈、疾脈)至數較快,近于數脈,乃歸于數脈一綱。 數脈:一息六至以上。主腑病陽熱之癥。 滑脈:脈形往來流利圓滑。主痰主食;然滑利沖和,又無具體癥狀,乃屬無病之脈; 緊脈:緊張有力。主病為寒癥與痛癥。 促脈:急促,數中時有一止。主陽邪內陷火癥。 動脈:滑數的脈,見于關上,其形如豆,短而動搖。主崩中脫血,或受驚而病。 疾脈: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脈形十分躁急者。主陽盛陰竭,生命垂危之征兆。 細脈:(附微脈、濡脈、弱脈)皆以細脈為綱。 細脈:細小如線,或如蛛絲。主諸虛不足之癥。 微脈:甚于細脈,極細微、模糊且軟,似有若無。主亡陽之癥,氣血大衰之兇兆。 濡脈:浮且細。主陽虛有濕。 弱脈:沉且細。主陽氣衰微之癥。 大脈:(附實脈、洪脈)皆以大脈為綱。 大脈:大而有力。主陽邪實癥; 洪脈:大而浮。主邪盛火亢; 實脈:大而堅實。主熱結于內的實癥。 短脈:(附動脈)皆以短脈為綱。 短脈:短而澀小,不能滿部的脈象,多見身體衰弱病人;在其它脈象中有此脈時,是諸虛不足的病癥。 動脈:短而動搖。主崩中脫血,或受驚而病。 長脈:(附弦脈)皆以長脈為綱。 長脈:脈來迢長,過于本位。脈位上至魚際,下至尺澤。若長中帶緩,則體力強盛,健康無病。 實脈:若長而堅實,則屬實脈,主火熱壅實。 弦脈:如按琴弦,端直而長。主肝風或氣郁之癥,及痰飲、疼痛等疾。 另有怪脈。得怪脈則生機已絕,病人將死。怪脈分七類: 雀啄:脈在筋肉間,連連湊指,頓有頓無,如雀啄米的感覺。 屋漏:脈在筋肉中,如屋漏滴水,良久一滴,濺起無力的現象。 彈石:脈在筋肉間,急促而硬。 解索:脈如解繩索之狀,散亂無序。 魚翔:脈在皮膚,頭定尾搖,浮浮泛泛。 蝦游:脈在皮膚,如蝦游水面,忽然一躍。 釜沸:脈在皮膚,如湯涌沸,三部脈有出無入。 浮主表、沉主里、 遲主寒,數主熱。 浮遲兼俱乃表寒, 浮數兼見為表熱; 沉遲兼見是里寒; 沉數兼得是里熱。 左寸心,右寸肺。 左關肝膽右脾胃。 左右兩尺皆斷腎。 診脈法 1、時間:古人強調診法常以平旦。《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金匱真言論》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平旦乃指寅時,即今時之3點至5點。若皆以寅時診脈,難矣。故明汪機(石山)曰: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且《素問·疏五過論》、《素問·徵四失論》兩篇,亦言明治之五過四失,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故醫者診脈當靈活機變,非平旦之時診脈,脈象當有差異,則應縝密周全考慮。另四時,性別,年紀,體質,勞累等因素以當萬全。用其時所診之脈,適當加減,方無誤謬矣。 2、體位:手臂當向前平伸,若平躺當左右平伸,將腕置于脈枕之上。使之幾近于心臟平位。患者面部向光,以便醫者觀察面色。 3、布指:醫者當以左手診患者右手脈,右手診患者左手脈。先取腕后高骨定中指定關,后據患者體型,身高臂長著三指宜疏,反者三指宜密,用食指、無名指定寸尺。三指當隆起,以指頭部平為宜。之后以指目切脈。指目者,指甲與指腹之間也。 4、平息:息者,一呼一吸也。成人一分鐘約十八息。平脈一息四至,故平人一分鐘當七十二至左右。平息者,醫家病患皆虛心平氣和也。持脈有道,虛靜為寶。 5、舉按尋:輕取為舉,力在皮膚上,察浮脈一綱。重取為按,按至筋骨,察沉脈一綱。中取為尋,按至肌肉間。尋者,找也。上、下、左、右、前、后、往、復當細察也。先總按,三指皆候,后單按,單指單候寸、關、尺。 6、五十動:診脈一次不得少于五十動,一次診察不明,當再五十動,不可少。初學診脈當至少三個五十動。對于結、促等間歇脈象方可不漏也。 四診合參,難定癥狀時,須以切診定奪,謂憑脈辨證。 例病人高燒,面紅氣粗,看似熱癥,脈象卻細沉而微,或浮大而豁然空虛,則可知雖是熱象,本是真寒,乃「真寒假熱」。若無脈診,易謬誤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