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 診 絮 語 脈診又稱切脈,亦是中醫的辨證精華之一。亦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一種獨特的診斷方法。 脈診出現很早,在《內經》中就有許多脈診的內容,可見在《內經》成書時期,中醫脈診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傷寒論》中,脈診已經普遍地應用于臨床辨證。書中記載有浮、沉、遲、數……等二十六種脈象,我們目前使用的脈象名稱,當時幾乎已經齊備了。 學習了脈學知識以后,如何應用到具體的臨床辨證上,這還需要一個實踐的過程。中醫界流傳著一句話: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就是指脈診實踐之難。因為脈診,也就是切脈,是醫師用三個指頭搭在病人的寸口上,全憑這三個指頭尖上皮膚的感覺,去體驗病人寸口部位撓動脈博動所傳出的信息。要知道中醫學中有二十八病脈,加上一個平脈,還有七怪脈,指下必須體驗出不下于三十六種撓動脈博動所傳出的信息。這對初涉臨床的中醫來說,的確是很難的事。 切脈是基礎功夫,一開始就必須做好。倘若因為指下難明而放棄努力,開始的基礎功夫做不好,日后就極難補上了。搭脈成了擺沒,臨證靠望、聞、問辨證,變成了一個跛腳中醫。 對脈博進行分析,可以分解成脈位、脈速、脈形、脈勢四種形態。脈位是辨別脈搏的浮或沉;脈速是辨別脈搏的快或慢;脈形是辨別脈搏的大小長短弦緊;脈勢是辨別脈搏的走勢。此四者的變化組合就構成了二十八脈。初涉臨床,切脈時將脈搏分解進行體驗,分別應付脈搏的一種形態,指下就會比較明了。如一開始切脈,先辨脈位,這時就專心于脈搏顯現位置的深淺,對脈搏的次數或脈形的大小就不去理會它。接下來辨脈速,這時就專心于脈搏的至數,不去理會脈位的浮沉或脈形的大小。再接下來辨脈形,這時就專心于脈搏的大小長短弦緊,不去理會脈搏的至數或態勢。最后辨脈勢,這時就專心于脈搏的虛實滑澀,不去理會脈搏的浮沉至數。就這樣一一辨明,最后四者綜合,病脈的名稱就出來了。初涉臨床,不求快,但求正確,慢慢熟練了,速度自然會上來。再經過幾年歷練,經驗豐富了,手指頭也變得敏感了,一伸手搭脈,就能知道異常所在。 接下來再具體談談如何從脈位、脈速、脈形、脈勢來認識二十八脈。 輕手淺按所得為浮脈,浮脈的指下感覺是淺按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也就是說浮脈是用手指輕輕放在寸口,即感到脈搏跳動的力量,再稍微用點力按下去,仍然能感覺到脈搏跳動的力量。但輕手淺按所得的脈象還有虛脈、芤脈、革脈、散脈、濡脈等,必須鑒別一下:虛脈是不論輕按重按,脈搏的力量都很弱,有一種空虛無力的感覺,不比浮脈之指下有力。芤脈和革脈都是浮大中空,即淺按之能感知脈的搏動,稍重按之則無感覺,芤脈的脈管較軟,如按蔥管;革脈的脈管較硬,如按鼓皮。散脈是輕按浮散無力,較虛脈更顯力弱,重按之則蹤影全無。濡脈是浮而脈管細小,重按不得,不比浮脈的脈形不大不小,重按亦有。 重手深按所得為沉脈,沉脈輕取不應手,重按始得。重按始得的脈象還有伏脈、牢脈、弱脈。伏脈較沉脈部位更深,著于筋骨,故重按難尋,須推筋著骨始得。牢脈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弱脈輕取不得,重按始見脈細而無力。 至數一息四至到五至的脈象叫緩脈,來去怠緩無力的為病脈。如果緩脈脈位不浮不沉,脈形不大不小,不長不短,脈來從容有力,這就是平脈,無病之脈象。平脈沒有一個一定的標準,只有一個范圍,即上面所說的四到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長不短,從容有力。這個范圍因人而變化,人瘦皮簿,脈就浮一些,人肥皮厚,脈就沉一些;身軀高大者,脈就較大而長,身軀倭小者,脈就較小而短;青壯年、勞力之人,脈就比較有力,老人婦女,用腦之人,脈就比較濡弱。脈象還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等等。總之,平人的脈象亦是千變萬化的。平時臨床上要注意觀察,掌握好平脈的范圍,還要知悉一些特殊的脈象如六陰脈、六陽脈、反關脈等。把這些都捉摸透了,對病脈的認識就會清晰了。 脈來一息不足四至的,叫遲脈。一息五至以上的,叫數脈。比數脈更快的叫疾脈,一息有七八至。數而脈形短的,叫動脈。 與至數有關的,還有結脈、代脈、促脈,這三種脈都是節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脈象。結脈、促脈都是不規則的間歇,歇止時間短,但結脈是遲而歇止;促是數而歇止。代脈是有規則的間歇,且歇止的時間較長。 脈形有大、小、長、短、弦、緊之分。 大脈是指脈體闊大,舉按有力。脈體闊大的還有洪脈、虛脈。洪脈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大脈無洶涌之勢。虛脈脈體亦比較闊大,但舉按皆無力,古人所謂:“脈大為勞。”即是指此。 小脈即細脈,脈細如線,應指明顯,即指下有如一條細線,脈形清楚。脈形細小的還有微脈、弱脈、濡脈。微脈是應指細而模糊,舉按皆似無有;弱脈是沉取而細軟,浮取則無;濡脈浮而細軟,重取則無。 長脈只指脈形較長,即寸部伸出一點,尺部拖后一點,脈長超過本位。短脈則寸尺都縮進一點,不能填滿本位,而且脈來遲而澀。脈短兼數而滑者,叫做動脈。 弦脈和緊脈的脈形與其它的脈有一點不同:其它的脈關部略高,尺寸部稍低,給人的感覺象一弓體,而弦脈和緊脈的尺寸部和關部等高,給人的感覺就象一弓弦。其中,脈體較小,指下較柔和的是弦脈;脈體較大,指下繃急的是緊脈。古人形容弦脈如按琴弦;緊脈如按轉索是也。弦脈還要和長脈鑒別一下:由于長脈脈形較長,尺寸部略有延伸,指下的感覺尺寸部比較平坦,容易誤認為弦。這時要注意一下關部,關部略高的是長脈,三部等高的是弦脈。 脈勢有虛、實、洪、滑、澀等幾種態勢。 虛脈脈體較大,輕取重按指下都是軟弱無力,指下脈搏跳動的感覺還是清晰的,只是脈搏對指頭的壓力沒有反彈的力量。臨床上軟弱無力的脈象有許多,這里要作一鑒別:細脈脈體細而無力;微脈細而甚無力,至數模糊;濡脈浮細而無力;弱脈沉細而無力。芤脈脈體亦較大,輕按軟弱無力,重按則無;散脈輕按輕飄散亂,稍重則蹤影全無。另外,浮脈有見虛象;沉脈有見虛象;弦脈有見虛象等等,這是屬于復合脈了。 實脈舉按指下皆感有力,就是指下脈搏有反彈的力量,脈體大小正常。如果舉按應指有力而脈體闊大的,這是大脈。如果脈體闊大,應指有力,而且指下有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的,這是洪脈。脈來應指有力的還有:牢脈,牢脈是沉按實大弦長,應指有力;動脈,脈短而滑數有力;長脈,脈體長而有力;緊脈,手指如按在拉緊的繩索上;革脈,輕按彈指,如按鼓皮,重按則中空無力。另外,復合脈還有浮而實、沉而實、數而實、遲而實、弦而實等等。 滑脈是指脈搏的指下感覺往來流利,古人形容為“如盤走珠”,應指園滑。澀脈是指脈搏的指下感覺往來艱澀不暢,古人形容為“如輕刀刮竹”,極不流利。 滑與澀是純粹的指下感覺,不比虛、實等有形質可依,所以滑與澀在辨證時多依附在其它脈象上,如浮滑、數滑、沉澀、遲澀等。 以上是對二十八脈的臨床上的辨別。辨別時盡量利用脈位、脈速、脈形、脈勢等所有的客觀指標,這樣就會有一個客觀的依據,不會指下難明了。如脈位可以輕按重按來分別,脈速可以點至數,脈形亦有大小長短弦緊的區別,脈勢虛實亦有指下脈搏反彈力的大小,大家有一個比較一致的客觀標準,對二十八病脈的認識就會趨于統一了。(滑脈和澀脈全憑醫者指下的感覺,沒有什么客觀的依據,但滑和澀多依附在其它脈象上組成復合脈。滑屬陽,多與有余脈象組合,如浮滑、數滑;澀屬陰,多與不足脈象組合,如沉澀、遲澀。) 認識和辨別二十八病脈僅僅是臨床的初步功夫。進一步要對病脈的八綱主病進行臨床上的復習、提高,還要分寸、關、尺三部辨別病脈,認識臟腑主病等。所以,切診的臨床知識非常豐富,這就需要醫者平時多讀書,學習前輩的經驗;臨床多體驗,鍛煉指下的感覺;同行多切嗟,互相交流心得體會。如此假以時日,指下自然會有一個天地。 太極拳論曰:“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其實任何技藝都是這樣,只要方法對頭,不懈努力,最后都能豁然貫通而階及神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