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蒼溪縣教育局》
校本教研的目的,一是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質量,二是讓全體教師在教研過程中獲得教學能力、教研水平的提升,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為達到這兩個目的,我校針對農村小學的實際,在總結本校多年教研活動的基礎上,按照“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總體思路,組織開展了《精讀課文第一課時目標定位》等12個問題的校本專題研究,總結、歸納出“七步法”校本專題研究活動模式。現以《精讀課文第一課時目標定位》為例,分步敘述“七步法”的操作步驟、方法和一些認識與思考。
一、反思教學,提出問題
反思教學過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校本教研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任何研究都始于“問題”。
首先,以年級學科組為單位,組織成員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各自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其次,全組集體交流,每個成員提出最精要的一至二個問題;第三,學科組長組織歸納出最具代表性、意見相對集中,最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確定為本次研究的問題。例如:四年級語文學科組,根據老師們多數提出的,精讀課文第一課時不好上,實際教學中往往產生兩種傾向:要么偏重字詞教學,忽視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使識字與學文脫節;要么偏重人文性,忽視工具性,降低識字學詞的質量。大家交流商議后,確定了以《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為課例,以“精讀課文第一課時教學目標定位”為本次教研活動的問題。
二、收集資料,理論學習
任何一項教育研究活動,都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論作支撐。研究的問題確立后,就要組織全組成員針對研究的問題,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相關的信息,進行理論學習,在相關論文、論著或經驗文章中,學習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好的教學方法和經驗,互相交流學習的主要觀點和認識,為研究活動營建良好理論背景,尋找到理念依據。四年級語文學科組的老師們,在互聯網、教育雜志、課程標準中,找到了不少關于精讀課文第一課時教學的論述。如《用精神開啟的語文視界》、《要把閱讀課上成讀書訓練課》、《語文訓練不應被邊緣化》等。大家在一起交流了這些文章的主體思想、觀點和自己的認識與思考,然后每個老師設計一份課時教學方案。
三、集體備課,擬定預案
第一,學科組成員交流各自設計的課時教案的觀念、主要思想、教法學法;第二,集體商議,匯集大家的意見,全組共同完成一份課時教案的預案,并推薦一名老師執教,在課堂中試驗。四年級語文老師集體備課,交流了教學設想,共同完成了教學預案的擬定,并推薦由四(五)班姚琴老師執教。
四、初次上課,試驗預案
根據設計的預案,組織課堂教學,在實際的課堂中,試驗教學預案,全組成員參加聽課。姚琴老師在四(二)班借班上課,全校語文老師帶著本課目標確定的準確性、目標達成度和實現目標采用方法的可行性三個方面問題,聽課觀摩。
五、說課評課,修改預案
首先,由執教教師說課,說課標要求,教材編排,教學思路,教法、學法。其次是評課,全體參加聽課的老師針對本次研究活動要解決的問題,充分發表意見,提出改進、修改建議;第三,學科組再次集體備課,根據老師們的建議,共同修改教學方案。姚琴老師執教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一課時)》,綜合大家的意見,本課教學目標確定準確,但有三處需要改進:1、識字學詞未完全落實,還要加強;2、讀課文時可粗略一些,學生能讀正確、讀通順,能說出“我知道了什么”即可;3、加強范讀,一是老師的范讀,二是指名領讀。四年級組老師隨即完成了教學方案的修改,并決定由姚琴老師再次上課,驗證修正方案。
六、再次上課,驗證方案
這一步是在同年級平行班借班上課,由初次上課的老師執教,也可以由同年級的其他教師執教。目的是驗證修改后的方案,如果不太成功,還沒有達到目的,可以多次進行。四年級組姚琴老師再次在四(五)班上課,檢驗修正后的方案,全校教師聽課。
七、反思總結,完成方案
組織聽課教師評課,教研組長組織匯集大家的意見,總結歸納出基本的教學思路(方案),進行活動總結。最后,同年級的教師按照基本的教學思路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執行方案。四年級語文學科組總結歸納出“第二學段語文精讀課文第一課時教學基本思路”(略),要求四年級語文學科全體老師統一在這個基本思路下設計和組織教學。
“七步法”校本專題研究模式的價值在于:一是研究的問題來源于老師們的實際,實用價值大;二是全體參與,成員間互動,能夠實現共同提高的目標;三是活動集反思、學習、實踐、再反思于一體,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研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