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的《宇宙》中的一段內容令人感動。
2 0世紀 70年代,NASA發射了兩艘飛船考察太陽系的行星,任務結束,他們要飛出太陽系成為永久漂泊的天體。此時,擔任顧問的卡爾薩根提出建議,希望飛船掉頭把攝像機對準非常遙遠的地球拍一批照片。 建議受到NASA科學家一致反對。他們認為,這不是科學,在那么遠的地方拍,照片肯定不能提供任何科學信息。但項目的決策者支持了卡爾薩根的建議,讓飛船調轉頭拍了60張照片。 3個月后解碼出的照片正如科學家所言,就是一個暗淡的藍點和模糊背景。 卡爾薩根卻這樣解釋他的建議:我們假想如果有地外生命來訪問地球,進入太陽系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地球就是這樣的。他們看見的地球是一個什么情景?地球是一個非常微小的孤立的天體,這個天體和外界的聯系非常少,只有薄薄的一層大氣呵護著上面脆弱的生命。如果我們假想在地球上的人能夠在這個位置上看到我們地球在宇宙中真實的處境就會產生很多聯想,這些聯想會使我們加倍珍惜我們地球家園,會使我們人類對世界重大問題的糾紛以另外一種方式解決。 只有關注人,才能使科學有吸引力有啟發性。被科普的對象知道你是充滿感情的在講述人類故事,他們自然地會因為“情”而關注“理”。不僅科普書,科普影視,科普報告和科技館的展項都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 (摘自3月25日《科技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