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具備“元神”,這項護衛生命能力最強的“法寶”,要發揮“法寶”的強大威力,就必須重視道德,這也是《黃帝內經》揭示我們“健康長壽、永保青春”的秘訣。我們知道,“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春天養肝”,健康長壽、永保青春,是每個現代人所要追求的夢想;因為健康帶來幸福和財富,疾病使人痛苦,只有失去健康的人才真正了解到健康的可貴。
有句諺語說:“肝好,人生是彩色的;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話不僅針對肝病,也同樣適用于生活,現代人都有“預防勝于治療”的保健觀念,所以許多人藉著運動、注重營養均衡、吃些綜合維他命等保健食品來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也有些人認為西醫保健的方法仍然不夠,再多服用中藥來補養身體。其實,吃補品的效果是相當有限,武廣盛老師建議如果選用不恰當,還會有反效果;更值得關注,藥吃多了會傷害身體,而且又要花費許多金錢。 人體是最為奇妙的有機系統,例如人在受到重創時,會昏迷的現象,這就是生理自我保護,那是人體痛覺神經分布最廣,超出承受閾值后,由腦垂體抑制神經中樞,昏迷會使得當事人減少劇痛。有沒有不花錢、不吃藥就能養生保健的方法呢?其實,有一項“法寶”是我們本身都具備,老祖宗也留下來如何使用該法寶的方法,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進化形成的,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去使用。 人的生命之中本來就有護衛生命的機制,中醫與道家說生命有“三寶”:精、氣、神,因為“三寶”可形成多層“保護屏障”護衛著生命,此“三寶”不僅代表生命的成份,也顯示其層次的高低。“精”是有形的,屬分子層次;“氣”與“神”是無形的,粒子比分子還要小;其中以,“神”的層次最高,組成的粒子最小。為什么說西醫保健的方法不足呢?因為它只能藉助運動與營養來增強“精”的護衛能力;而“氣”與“神”因為是無形,所以西醫無法研究,也無法保養。其實,中醫養生的最高價值就在保養“氣”與“神”;“氣”在體內不斷地循環,在體表與體內形成強大的防護層;尤其是,“元神”的構成粒子最小,能量最大,護衛生命的能力最強。
五千年前,中醫圣經《黃帝內經》就提出最高(圣人)的“養生之道”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也就是說,要能夠清心寡欲、看淡名利,不受外物的引誘,達到“虛無”的境界,如此才能養護生命“三寶”精、氣、神。當然要達到“恬惔虛無”不容易做到,但是《黃帝內經》揭示一項真理:“養生要重德”。重視道德包含:做事要認真、負責,做人要真心、誠實,心態要保持慈善、祥和,要有恒心、毅力、大忍之心。為什么重視“道德”就能夠養生呢? 西方心理學者,卡特爾16種人格分類,是流傳廣泛的參考,但和中國紫微斗數72類型人格來比較,顯然西方的人格解析只能屬于“小兒科”,人們增長智力,是使得我們的腦細胞神經元建立更多鏈接,而心理是腦機能的表現,那是于先天因素、以及遺傳,并加上后天生活環境,和所處經濟、文化等條件下的發展。如果能重視道德,去掉人不好的心(思想),例如自私心,害人之心、爭斗心等,就能顯現出“元神”強大護衛生命的威力。所以,唐朝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其鉅作《千金要方》中說;“養生在于德行。后人也有注: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貧富而變節。孔子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命運合其吉兇。 這說到“生命”非常關鍵的部分。因為人的“元神”來源于“神”的世界(天國),所以人的“元神”跟“神”一樣,是神圣、純真、善良的,這是人的“先天的我”。人同時還存在“后天的我”,是人在后天所形成不好的思想,是自私、不善的。就是這些自私、不善的思想隱避善良的“元神”,使“元神”無法發揮強大護衛生命的能力。德行兼備,雖不吃藥也可以長壽;德行不足,雖服玉液金丹也不能延壽。但每個人五行之氣的狀態又是由內而外的影響著人本身,所以進一步,還是需要對個體作個性解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