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通”在職業教育領域成為熱詞
職教有望走出“斷頭教育”窘境
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一出,“貫通”頓時在職業教育領域成為熱詞——中高職貫通、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貫通,以及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貫通。這一貫通理念將有望改變以往職業教育陷入“斷頭教育”的窘境,打通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專業上升通道。
但在職業教育專家看來,大框架下仍有不少具體問題值得探討,例如人才深造的選拔制度將采用何種形式?校企間的技術工與教師的表面流動能否切實提升師資水平?如何促進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積極性? 打通技能人才的“專業上升通道” 長期以來,坊間流傳職業教育就是“斷頭教育”,因為學生從技校、中職、高職畢業后,就進入工作崗位,很難再獲得深造機會。根據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近年來中職生的畢業流向中,40%-50%就業,30%進入高職、本科等更高層次的學校,還有10%參軍、創業、出國等。分析其中兩個數據,就業的學生基本專業對口,而30%選擇“深造”的學生大部分放棄了原專業,因為高職和本科沒有與他們原專業匹配的專業。 “‘斷頭教育’并不是指職校的畢業生不能升入更高層次的院校,而是指深造得以‘廢掉’原專業、轉攻另一門陌生的專業為代價。”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員陳嵩表示,貫通后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搭建技能人才的“專業上升鏈條”,設立技能型本科和技術碩士。 圍繞技能人才重實踐的特點,技能型本科和碩士的選拔制度也將告別“卷面考試”類的知識型測試。陳嵩在解讀綱要時指出,選拔考試應偏向“實踐經驗”,比如以工作經驗、技能證書等作為“選拔門檻”,通過者進入面試。 教師要發揮學生“八分之六的優勢” 打通專業上升通道,師資隊伍建設必須跟上。國家的規劃綱要談到“雙師型”人才,旨在將職業教育的教員培養成技術、理論都過硬的老師。上海的規劃綱要則希望通過企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來校兼職,形成教師與專業人才結合的“雙師制”教學團隊,并鼓勵專業教師獲得專業技術資格或職業技能資格,成為“雙師型”教師。兩份綱要均以“校企合作”為著力點,在職校界看來,教師與能工巧匠的合作“有必要,但是還不解渴”。 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校長鄔憲偉說,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有個“八種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不是僅由智力組成的一元結構,而應包括語言智能、節奏智能、數理智能、空間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針對職校學生,鄔憲偉提出,要發揮他們“八分之六的優勢”。“按照自然守恒規律,在余下的六種智能中,他們至少有一項是強的,作為老師應該給學生那八分之六的優勢提供平臺。” 校企合作中企業不應是配角 綱要提及的“校企合作”,包括企業全方位參與技能人才培養的計劃。坊間看來,職校發展的好壞就看是否背靠行業。歷數本市在全國比較有名氣的幾所職業學校,無一不是擁有強大的行業支撐。這種支撐保證職校的專業授課內容與行業的發展一致,進而保證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年年“飄紅”。 但是,能背靠行業的院校畢竟是少數,大部分職業院校認為企業對合作培養人才積極性不高。“應該把人才培養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讓他們和學校一起成為培養主體。”鄔憲偉指出,職業院校和高等教育不同,必須緊貼經濟發展形式。緊貼的方法就是依靠了解市場最新動態的企業,從而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人才質量。“在雙主體的培養體系下,學校根據企業需求,提供理論知識,企業則通過建立師徒關系,確保實訓計劃開展。” 本報見習記者 唐聞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