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棺不定論-魏征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李世民 貞觀十七年,當李世民對著諸多臣子發出如此感慨時,魏征作為千古良臣的形象便定格了,可以說是李世民成就了魏征,也可以說是魏征成就了李世民,他們在長達17年的時間里給世人留下了太多的事跡,然后經過后世的不斷升華發酵,便升華為千年難遇的君臣際遇。 李世民之于魏征,便如同劉備之于諸葛亮,苻堅之于王猛,君臣聯手,留下的便是千古佳話。 進入宋朝以后,宰相地位一降再降,李世民與魏征這范本式的君臣際遇不復存在,越是失去的東西越顯得珍貴,于是李世民與魏征的君臣際遇至今為多數人津津樂道。 說起來,魏征這個人其實是個挺復雜的人,也是一個經歷坎坷的人。 魏征并非出自傳統的豪門大族,他家的歷史只追溯到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曾經做過北齊的屯留令,僅此而已,至于他的爺爺,沒有提及,可能壓根與仕途無緣。 少年的魏征是苦難的,《舊唐書》說他“少孤貧”,由此可見,可能在他比較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由此生活陷入困頓之中。按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規律,“少孤貧”的魏征應該早早挑起生活的重擔,投入辛苦謀生的行列,然而“窮人孩子早當家”的規律在魏征的身上并沒有應驗,魏征偏偏對賺錢謀生不感興趣,那么他對什么感興趣呢?道士! 在別人的不解中,魏征出家當了道士,從此魏征不再是凡人,而是一名道士。 其實道士只是魏征的身份,甚至只是一個偽裝,在當道士期間,魏征一直在看書,涉獵廣泛,就在魏征當道士看書期間,隋末的天下大亂來了,魏征的心也動了。此時他將看書的重點進行了轉移,他把重點放在了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上,在他看來,天下大亂時,縱橫學說將比一切學說都有用。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頭腦,不久,魏征就得到了一個機會。 武陽郡丞元寶藏見隋末大亂,便也起兵造了隋朝的反,他聽說有一個叫魏征的道士讀過很多書,很有才氣,于是便把魏征招到了自己的帳下,做了自己的典書記。 典書記說白了就是秘書,專門負責起草收發各種文件。 一直等待機會的魏征沒有嫌棄元寶藏的山頭小,他非常認真的做著元寶藏交給他的工作,起草文件,收發文件,寫信,收信,每一件事他做的都非常仔細。 不久,魏征的平靜生活被一個陌生男人的來信打破了。 這個男人對于魏征而言是陌生的,對于元寶藏而言確實比較熟悉的。 陌生男人叫做李密,就是那位青史留名的隋末起義領袖李密。此時的李密已經家大業大,收編了很多像元寶藏一樣的小型起義軍,元寶藏之前讓魏征寫的信,其中不少是寫給李密的。 李密把來自元寶藏的信一封封都看了,他驚嘆于來信的文采和恰到好處,難道元寶藏有這樣的才氣嗎? 等李密寫信詢問元寶藏時,元寶藏則坦言,有才氣的不是我,而是魏征! 由于李密與元寶藏是上下級關系,李密也不再跟元寶藏客氣,便又給元寶藏寫了封信:把魏征讓給我吧! 這樣一來,魏征就從元寶藏這個小山頭跳到了李密這個大山頭,如果日后李密起義勝利,魏征必定名列開國重臣。 遺憾的是,李密沒能迎來最后的勝利,他的失敗結局,竟然與魏征有關。 李密敗了,因為他沒有聽魏征的話。 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李密占據洛口倉,有米有兵,而占據東都洛陽的王世充則是有兵無米,糧草不濟,基于此,魏征建議深溝高壘不必出戰,過上十天半個月,軍中無米的王世充自然會撤退,到時尾追出擊必然大獲全勝。 從兵法來說,魏征的建議是正確的,然而正確的建議并沒有被采納,李密手下的長史居然沖著魏征說道:““此老生之常談耳!” 魏征有些惱火,回應道:“此乃奇謀深策,何謂常談?” 眼看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納,魏征拂袖而去,他的內心多么期望李密能夠叫住他進而采納他的建議,然而,李密最終還是沒有聽魏征的話。 一種不祥的預感從魏征的心中升騰起來,李密要敗了! 果不出魏征所料,李密兵敗如山倒。
原本李密以為自己兵力占優,大米占優,直到面對餓紅了眼的王世充,李密才明白,窮寇勿斗,然而一切都晚了! 要么餓死,要么戰死,王世充的士兵選擇了后者,當他們抱著“早死早托生”的信念沖向李密陣營時,雙方的士氣已經不是在一個等量級之上。 李密敗了,去向成了問題。 經過再三考慮,李密決定投奔曾經與自己有過書信往來的李淵,此時的李淵已經在長安登基稱帝,那里或許還有李密發展的空間。 作為李密的隨從,魏征跟著李密投奔了李淵,魏征和李密都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投便投出了一個千古良臣和一個孤魂野鬼。 千古良臣是魏征,孤魂野鬼則是李密。 在投奔李淵之后,魏征經歷了長時間的等待,由于李密不受待見,魏征也跟著受牽連,在長安待了很久,依然沒有起用的跡象。 不能再這么等下去了,得想想辦法。辦法很快有了,魏征上書李淵:愿為唐朝招降納叛。 很快,李淵有了反應,即日授魏征為秘書丞,前往黎陽招降徐世勣。 魏征的機會來了,多年研讀的“縱橫”學說派上了用場,他把自己的游說對象鎖定了徐世勣。 魏征給徐世勣寫了一封信,信中替徐世勣仔細分析了當前的局勢,話里話外都傳達了一個意思:投降李淵,很有前途。 其實徐世勣也是一個審時度勢的人,他認清了形勢,火速投降了李淵,這讓魏征高興不已,在魏征的心中他在期待著第二個徐世勣,第三個徐世勣。 遺憾的是,他沒有機會了。 就在魏征準備繼續施展“縱橫”之術時,不速之客來了。 不速之客名叫竇建德,此時正在與李唐王朝爭奪天下。竇建德來勢很猛,徐世勣鎮守的小城黎陽無法抵擋,結果魏征就跟徐世勣父子一起落入了竇建德的手中,魏征又得換東家了。 還好,竇建德是個愛才之人,他把魏征留在了自己的身邊,并交給他一項重要的任務:做起居注。 起居注專門用來記錄皇帝的言行,皇帝一天說什么重要的話,做什么重要的事都要有記錄,而魏征便是給竇建德專門做記錄的人。此時的竇建德已經自稱夏王,他的目標是一統天下,如果竇建德成功,歷史上將沒有李唐王朝,取而代之的是竇建德的大夏王朝。 大夏王朝還是失敗了,他們遭遇了能征善戰的李世民。 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灰頭土臉的回到了長安,此時的他已經不再苛求受到李淵的重用,他對自己失望透頂。 跟隨李密,李密敗了; 跟隨竇建德,竇建德也敗了; 怎么這么倒霉呢? 就在魏征自怨自艾時,有一個人悄悄的找上門來。 找上門的是太子李建成,他早早聽說過魏征的聲名,眼下魏征灰頭土臉成了喪家之犬,這也正好給了李建成機會。 下一站,東宮! 在李建成的東宮,魏征出任太子洗馬。 “太子洗馬”并不是真正給太子“洗馬”,而是東宮的一個官職,這個職位相當于東宮圖書館館長,在替太子管理圖書收藏典籍的同時,還有太子顧問的功能。 很快魏征就成為李建成的死黨,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的斗爭中為李建成出了很多主意,如果李建成最終成為皇帝,那么魏征…... 遺憾的是,李建成也敗了,他死于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 樹倒猢猻散,魏征的心再一次受傷。 雪上加霜的是,他落入了李世民的手中,按照歷史上的慣例,等待他的不會有好的結局。 李世民鐵青著臉問道:“你為什么離間我們兄弟?”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魏征居然從容不迫,他不卑不亢的說道:“皇太子如果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日的禍事了!” 回答口吻與勸韓信謀反的蒯通一脈相承。 如果換作一般皇帝,殺掉魏征連手指頭都不用動,然而李世民不是一般的皇帝,皇位來路不正,他卻倍加珍惜,他在心中暗暗發誓要做千古難求的好皇帝,要用行動證明,自己配得上這個皇位。 殺掉魏征?太容易了! 如果留下魏征呢? 齊桓公與管仲不是也有過一箭之仇嗎?齊桓公不也包容了管仲,君臣聯手完成了一段君臣際遇嗎?那么自己為什么不能留下魏征呢? 發誓成為好皇帝的李世民就此留下了魏征,也就留出了一個千古良臣。 從貞觀元年開始,魏征開始了自己與李世民長達十七年的君臣際遇,兩個人都是聰明人,他倆都知道,他們彼此被對方需要。李世民需要魏征做自己的一面鏡子,能夠在眾口一詞的背景下唱唱反調;魏征同樣需要李世民做自己的一面鏡子,照亮自己通往千古良臣的路。 一個進諫,一個納諫,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這既是君臣際遇,這同時又是一場政治秀,一場配合默契的政治雙簧。 李世民為什么會選魏征做自己的鏡子?因為魏征的經歷復雜!
他跟過元寶藏,跟過李密,跟過竇建德,又跟過李建成,過往的復雜經歷注定魏征不可能成為李世民的近臣,既然不能作為近臣,那么就做諍臣吧! 李世民不是一般的皇帝,他不滿足于只使用自己秦王府的舊人,像魏征、王珪、薛萬徹這些太子建成的舊部,他照樣使用,這既體現了皇帝的寬廣胸懷,也為大唐的朝政摻進了一些沙。 往通俗說,魏征就是李世民放進朝廷里的鯰魚,他需要這條鯰魚經常跟自己唱反調,順便再攪動一下容易懈怠的朝廷。 魏征和李世民都是聰明人,他們很快進入了角色,長達十七年的時間里,他們配合的天衣無縫。 于是便給后世留下了諸多經典: 比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比如經典的《諫太宗十思疏》;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寫到: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 譯文: 身為君主,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考慮到帝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想到要謙虛,并且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歡打獵游樂,就應該想到國君一年只可打獵三次的禮度;擔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謹慎有始有終 憂慮會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接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于人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為正在發怒而濫施刑罰。完全做到上述十個方面,擴大九德的修養。 《諫太宗十思疏》堪稱奏疏的經典,值得歷代皇帝細心研讀,雖然魏征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措施,但這封奏疏無形之中就是一個皇帝的行為規范。 終貞觀一朝,魏征先后上疏言事二百多件,相當一部分被李世民采用,由此可見,貞觀之治有李世民的功勞,魏征同樣功不可沒。 貞觀十七年正月十七日,奮斗了一生的魏征終于停止了奮斗,享年六十四歲。 在魏征病重期間,李世民派往魏征家中慰問的使者不絕于路,同時還安排了一位中郎將長住魏征家中,有情況隨時向李世民匯報。 期間李世民還攜太子李承乾到魏征府上探望,并在魏征的病榻前,指著隨同前往的衡山公主,為魏征的長子魏叔玉賜婚。 恩寵如此,夫復何求? 在魏征病逝后,李世民原本準備極盡哀榮,用正一品的規格為從一品的魏征安葬,然而卻被魏征的妻子拒絕了,理由是魏征一生節儉,不喜歡排場。 最終一代良臣魏征在極簡易的儀式下入土,只用有篷蓋圍幛的車運送靈柩,心中不忍的李世民登上皇家禁苑西樓遙望送葬的隊伍,流淚不已。 一生功名塵與土,該是蓋棺定論的時候了吧? 蓋棺,論不定! 在魏征身后,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太子李承乾疑似謀反被廢,李承乾身邊的人被一一清算。 曾經擔任過太子左庶子的杜正倫被貶為交州都督,即日起到越南河內上班;曾經功高一時,出任過吏部尚書的侯君集因卷入謀反,伏誅。 一個被貶,一個伏誅,誰推薦過這兩個人? 魏征! 舉薦這么兩個人,莫非魏征結黨? 不久,有人給李世民打了一個小報告:魏征經常在上奏疏之前把奏疏給負責做起居注的褚遂良看!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魏征想沽名釣譽,青史留名,他把奏疏的內容透露給褚遂良,就是為了在歷史上留下記錄,彰顯自己的名聲,然而,這不就是向世人顯露皇帝的缺點嗎? 結黨?沽名釣譽? 這個魏征想做什么? 盛怒之下的李世民當即宣布,衡山公主與魏征長子的賜婚作廢,另外他又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派人推倒了他親筆為魏征書寫的墓碑! 悔婚,倒碑,魏征的形象一落千丈! 兩年后,李世民遠征高句麗失敗,重新想起魏征的好,如果魏征在,或許就沒有那一場徒勞無功的遠征。 已有悔意的李世民派人前往魏征的墓地祭祀,又重新將魏征的墓碑樹了起來。 墓碑又樹了起來,恩寵卻沒有再來,魏征用一己之力為自己的家族帶來了無限榮光,然而他的死,又帶走了家族上空最后一片云彩。 在他身后,皇帝再沒有賜婚; 在他身后,他的家族逐漸衰敗,一度到了賣祖屋維持生計的地步; 在他身后,他的五世孫魏謨議事天子之前,有先祖風采,然而魏征一脈終究榮光不再! 1918年,河北邢臺巨鹿縣遇大旱,漳河水干,民眾打井自救,無意中挖出大批古陶瓷;;1921年,北京歷史博物館對巨鹿故城三明寺進行正式發掘。 考古發現:鉅鹿南門內路東靠北有一處唐代建筑物“魏征祠堂”,祠堂內有唐代所鑄的魏徵鐵像。有人要發掘該祠堂。因南門外有一小村村民皆姓魏,言稱為魏徵后人,前來阻止發掘,所以保存未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