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招一式
略談一招一式。如白鵝亮翅的手法,兩膊做成丁字形,左手先一豎,右手一橫,在這兩膊中就包括著剛柔、空松,并在臂、肘、肱、腕、手的每一寸或數寸間,包涵著棚、捋、擠、按等用法。又如下勢的退步,在收前腳的同時,也附帶有剛(骨)的拔高,和柔(肉)的下降。一升一降,兩者同時進行,不可有先后、參差。拳可以不放在身上,所有動作,全在心靜中產生。心不靜則不專心,拳便散亂。一散亂便身不由主,欲要自身有主,必須保持八條線都存在,一舉動就要照顧四面八方。因此,打拳不能離開意識,以意領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從而最后達到忘形。 啟:啟是啟、承、開、合一個節序的開端。啟,就是起勢,也就是拳的開頭。一起勢即要有聚。聚,就是各個身法的組合搓和成一個整體,不可那先那后。但聚是有些“尚氣”的,這不妨事。因為它同時在心靜和腹部放大(氣沉丹田),一起進行。這樣一靜一松就成為“空”(關節脫開),一空便和“尚氣”相抵消。因此,可以使氣沉丹田即存在著聚。聚,包括身聚神聚,要做到聚,切不可散。 在練拳運動中,要剛不離柔,柔不離剛。剛代表精神,先把精神掌握好,由分開、統一,再分開。剛是先動,同時必須保持柔的跟動。打拳時不可時起時伏、時升時降,像波浪形,必須保持一定的高低水平線,還要保持空、松。一開始練拳,便保持立身中正安祥,兩膊兩腿都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摟膝打掌,后腿不可蹬直,兩上膊不可伸直,為了符合“動宜曲蓄而有余”的要求。 做身法總是要受意念的支配,沒有它便做不成功。所以在身法之外,的確還存在著意念這個東西。比如身前要豎起一根直線,從頭到腳在垂直線中產生橫的一寸一根,和兩寸間距的一根根前伸線,從上到下,都是同一個尺寸,上中下都是一個枰,猶如身前豎著有刺的屏風。又如,眼視前面遠方目標時,而自己的身、手、腰、腿也要完全一致地向著這個目標發去等等,都是在用意念。這是屬于虛的一面。那么實的一面又是什么呢?實的不言而喻就是拳法,拳的勢法,內形又叫內因,外形就是動作,內外相合,就是有虛有實,有陰有陽,有表有里,而合乎太極原理了。再就“開合”來說,合是收,開是放。一要合中有開,即外形在合時,有放松,又有意念放出而不丟,這就是合中寓開。二要開中有合。.就是手腳開大,意念放遠而放松,內中有含蓄,就是開中寓合。三要開中寓開。就是在形的放大中再求放松沉氣,就是開中寓開。四要合之再合。即在外形合攏時,內中再緊湊含蓄,便是合之再合。 不論怎樣,都是意在外,神在內。主要在蓄勁,勁發于腳跟,形于手指,最終氣沉丹田為根本,用意非用力。 合:合勢是手腳八條線的縮短,不可一條腿落后而拔長,因為拔長便聚不圓了。如要八條線不知用哪條線,搭手不嘵得他的剛還是柔,是不行的。 這一講同前三講為四合一,成為一個整體,練拳可以先練慢,后練快。慢可以細細體會,快可以使眼、手、身、步各法靈活,但需要慢而不呆,快而不亂。首先要求形整。如形缺,可以意補,而意缺可以神補,達到身法完整,完整而后勁整,在勁整的基礎上揣摩和用法上的變換活動。 固然拳的設計和它的理論,要在外形上表現出來,但又要把身體練好,藝術提高,還在分形和意、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實際在即能派實際用場也。每人要用一把尺量一量,已和老師講的話相差多少?缺多少必須趕上多少。若說身體難做好,并不是人人做不好,也不是人人都能練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則不行。所以然,即本身的反應合不合規矩。因此說入門須口授,功夫來自勤學多練,你不來問我,我無法幫你。因此,學者還需要多問,以教拳的來說,要因人施教,根據各人的程度及接受能力而定。 (五)推手之一 這一講的內容,涉及到推手方面,由于沒有系統的準備,只能拉架一些。 太極拳近似唱戲,動靜本有韻律。唱戲要字重、腔輕,一句尚未吐完已收回來,剛收回又發出去,綿綿內涵。練拳時,一呼一吸,一招一式,重緩急要適度。不散、不滯、不偏,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勁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散,滔滔不絕,異曲同工。 觸手挨臂,沾衣運動為轉寰,處處用心窺來意。始于守中,中于行氣,歸于凝神致虛,以虛靈為體,以因循為用,靜以待動,后發制人。后發制人,必有消化他的勁力,欲要消化他的勁力,可變換方向角度。你的動作就是我的動作,我的動作不是你的動作,仍是我的動作,以我為主。進、退、推、引都宜以陰手,即在下面或后面的手靠近自身,以陰掛陽,陽手會于應自動推進,所以只要多注意陰手,以陰手為主,盤手時宜近,不宜遠。 推手,能否只用思想,對角走空間路線去打對方的焦點? 不可以,何以叫節節貫串,即首先節節貫串自已身體和對方聯接起來,也通過他身體的節節貫串聯系于自已,才能達到他的焦點,不過,我和他的節節貫串之前,我的腦筋早已經動到他的某一處的一個焦點,這個焦點,就是我要打他的地方和目標,這就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 一分手就要落到底,落到底就是內形上的一氣松沉到底,不可走一半,或只是到了丹田就急于要打,不論走上中下哪一路,在運動著的手一停,就要沉到底,沉到底再來一下引、蓄、發同步進行即能成功。 引就是聚,引和聚要結合,進來和出去又要結合,回來為了出去,引不是為了聚,舍己在形,從人在用意,舍己仍由已。我可以順勢打對方,這便是隨曲就伸,是靈活運用的。 還有一個比方,引是肉,發是骨,用肉不用骨,用骨不用肉,不可骨肉一起用,故骨肉要分離(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在推手中,整個兩膊同手都具有刀、槍、劍、戟,任憑你用哪一種兵器,或者兩種一起用,每種兵器都有它的用法,看什么情況,用什么兵器,先要問一問自己到底有了哪些兵器,先用什么兵器,哪個熟練就先用哪個。 再談談發勁的根源,即如何行氣運勁,拳書上說,勁起于腳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運勁,運勁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氣,尾閭管住腳腿,大椎管住兩膊及手。又可說行氣在手,運勁在腿,腿肺要有數。然而運用腿腳又叫用意,呼是開,開是沉,呼的形狀在手,是所謂形于手指。其實,呼的根源卻是在腿。在腳,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礎上開出去的。因此,神氣的活龍活現,就是精神在實腿的勁道十足的反映,是實腿的支持和運送。神氣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實腿)隱蔽在內是用不完的。因此,滔滔不絕的根源是實腿。行氣是由于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發勁的根源,呼是因為有沉,沉是為了呼,呼是開,沉是合,這叫開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開,兩者相輔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后,不可分離,這個又叫行于四肢,上布于兩膊,下支撐八面。開是在沉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實腳上反射出來的。因此,實腳要不怕緊張吃力。 至于怎樣起動對方的腳跟,使他向我傾近?首先要彼此之間的尾閭對換一下位置,就是把他的尾閭放在我的尾根后面。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幫助。概括地講,便是上面引進來,下面攻進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此時的尾進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這就叫做上下相隨,在外形上并不覺得搶坐他的位置。 (六)推手之二 大椎行氣定手,尾閭運勁定腳。可以先運勁后運氣,最好是行氣運勁相結合,這才是上下相隨。 引是用手法,蓄是用步法。引和蓄要同時進行,引的時候要用粘,不頂不丟緊緊依隨。引時要有計劃,要引五寸的決不讓引六寸。引往任何角度位置,都是和我目前接上頭的,好象目前是一個大人挽著四個小孩(兩膊兩腿)走路,走到哪里小孩總是牽在大人的手里。 一起勢就是一動無有不動,不要那個局部先擺好,再動其他部份。局部先動不好,起勢前是無極,到舉動時才分太極,才分陰陽,才做虛實。一句話,就是一動就有了各種身法的組織相配合。最主要的是吊襠管好腿,拔背管好手。也要注意,吊襠時尾椎根要松,尾根不松氣就行不到腿腳。與對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統一,亦即周身一家。此外,肩胯要靈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襠不能太過。 引到身前,實際就是引到命門,這是從內形上講。如從外形上講,就是引到靠近我身前。再具體點講就是把他吸引落到我的腰腿上。引,還要無中生有,即有外形的手法。還有,雖然收回,而我的意仍在手的原來位置,并沒有丟掉,這就是退中有進,此乃引是為了發,形回意仍在,這叫無中生有。此外,在引回時我的意識放得越遠越好。 推手時要路子多,反應要靈敏,無多求,只要求能多多實踐,實踐能叫你知道所以然。 平時練拳,練推手,要按規定辦事,要一絲不茍,認真鉆研。還要在平時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師的舉動和神氣、技巧。 推手有個脫殼問題。什么叫脫殼,就是不要專注意我自已,或者專留心在他身上,而是把我的意境放長放遠,把他不當作整個人,而是我只曉得把我前面的東西擲到遠前方的目標上去,不只是在我的或他的身上手上了,這樣就可能把他放遠點,而飄得起來。不過,要在放意之前,先要決定好要他幾節。如果要用他三節,則我的三節先要對準他的三節(這叫曲中求直,之后方可放意,說時遲那時快決無斷續遲疑余地,方能奏效。 盤手時在未分手之前,可說無所謂,只注意他碰到我的地方(挨何處心用在何處)。及到分手發放的開始,已決定好打他的目標(這時早已有計劃),致于用什么勢法打,就要連分帶落,又叫落膛,落膛一定要一落到底,不可來路停留猶取(這也叫一氣鼓鑄)。如果只落到一半就要打,這是不行的,肯定無效的。在落膛后,下部不可再有移動,也就是外形的腿即在引到身前時已經豎胯插好,便不可再有絲毫幌動,此時尾尖為插地(注意尾根放松)一般,這樣發勁才能得力。 在發勁出手時,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實腿虛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收時臀部和腳跟有相吸碰頭之意,同時膝關節相反張開(決不可挺直),使曲蓄有余。“蓄勁如張弓”,也應該如抽絲。但發勁決不可如抽絲,要如放箭之速、如錘擊之重。我覺得這種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離形,形不離意)。 “舍已從人仍由已”,由已是主動權在我,兩人對照叫他依靠我,我決不依靠他(八面支撐立身中心),我是獨立自主的,如我依靠他,他一倒我也跟著倒了,所以自已決不可失去中正.重心,不可失去中定。 (七)推手之三 在推手運動中,我的兩膊兩手在同時運動同時連接當中,陰手用意要多要濃,亦即陰手比較得力。另外,兩膊兩腿都有如刀口刀背之分,肘底部和膝前部均屬刀口,反之為刀背。 兩膝關節在引蓄時是一同曲直的,虛胯要放松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這樣,下部的樁步穩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丟掉,而是放柔放松,意識仍然存在。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終要用整體。,可用局部,并且要沾粘絲毫不離,打什么路線,猶如寫字下筆一樣筆頭觸紙就有計劃,有模式,有體裁,怎么寫便是怎么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揚頓挫了。
打(發放)只可用意,用氣勢打,不可用形打,用形是尚氣,“尚氣者無力”。你越是硬梆梆、雄糾糾越是無用,你的兩手代表神氣,是柔的,他便無從知你,而你真正的實力在下面,丹田部位好比是膛,是倉庫,胸中運化又比如是來復線,來復線比方是步槍管內壁的螺旋槽,子彈是順轉出口的,槍頭指著目標,我把他的人,當著子彈登上我的膛,此時發勁,如扣板機,把子彈順絲螺爆發出槍口(但不可反絲螺轉),手指又象描準標,把槍口對準之后,便一直盯到底直到靶心為止,切不可時而這樣轉,時而那樣動,猶豫不決,或者半途停止,這便事倍功半,甚至無效。不過,如把他的子彈落到我的膛里,還不可馬上轉出槍口,如果轉的話,槍口內壁是直的,轉不出去,這時便要叫他落空,(進一退撞針)再把子彈旋轉出去,手指指示方向后,發放時要邊發邊轉,一直轉到底,轉到他走為止。至于轉的幅度,可大可小,以小為好。因為,小轉比較隱蔽,對方不易察覺,只因我外形并不明顯,而是內在胸中運化和腰間運化,把他轉出去的。換言之,即內形旋轉為螺絲,越轉越深,此時我有轉的根源而他卻絲毫不知道,這些都是內動外不動,外不動就是外形不亂動,只是用胸中和腰間的配合運動,實際是以思想活動為主,所以使他不知道,他聽不到我的動靜,便不加阻擋而通過。因此在發放的一剎那,在接觸處不要頂他,他如正面頂來,可改用使外層路線來搓他。如果我的肱部在下,就用肘意接觸地面,如我肱在上,使用上層皮表象被提懸起來一樣地來敷搓他。假如他還不走,再改路線,此乃不頂不丟,“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術。 牽動他被我所動,首先是自己各個組織配合得非常默契,特別是腰腿的功率運用得好。此外如果我的胸中能夠運化自如,他就聽憑我的主宰,因主動權在于我,一經接觸,我的步法、身法、手法都有了思想準備,可不用形來頂撞他,必須用如壓縮氣之力來壓到他的目標,這樣外形不象進攻,實際我己進去,這也是要他不知道我的進去,要求自己越沉(氣)得好,就可叫他越跑得遠。“他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他觸我何處,我便向何處發去,可以得手。
(八) 打太極拳不能離開思想,拳書上說”思想在先”還有一說心發命令就是思想,胸來執行是胸的運動受命于思想.胸動主持方向角度,并和腰密切呼應.互相配合.所謂”全在胸中腰間運化”.都由思想指揮,由此可見思想對太極拳的重要性,思想在先也就是意在先,比如,練習太極拳的起勢之前,并不是太極,而是無極,不可以把身法預先做做好,然后再動拳腳,而應該是在運動開始時全身一齊運動,才叫”一動無有不動”.也就是把內形.外形.眼法.身法.手法.步法各個組織一致行動,合為一個整體.但在起勢之前,可以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這叫思想在先.練拳如是,推手亦復如此.如對手挨觸我到哪里,我的思想就到哪里.書云”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始終用意而不丟不頂,總是不放松警惕,隨時準備對方突然襲擊.時時注意運用接.蓄.發進行還擊或主動出擊.凡此種種,都叫做”思想在先”.還有練拳時要常問問我的手和腳是不是聽我的思想指揮和控制,如果孜孜練拳卻又無意識,拳和意脫節,這不是練太極拳,只能叫做練拳. 談談命門:”命門是中心的中心”,不失中心才能使身有主,換句話講,使身有主的源頭就在命門,還有常說的意上升,勁下沉,它的主宰就是在命門,命門可稱它為腰.如果以腰為主宰,就要先把腰豎起來,要豎在當中,要八面不靠,方可八面支撐.如果不把命門(或稱腰眼)放在中間,兩人一搭手我先輸了.因為腰為車軸,軸心不正,怎能平衡,失去平衡必然失敗.至于命門何在,大致是我伸出去的手背和脊背形成直徑圓圈的中間.所謂命門跟著走不可落后不可靠邊緣等都是指腰要放在圓圈的中心,其實是用意為先而后整形,不可以躬腰坐臀.因此,支撐八面也在有腰,又如”勁由內換”,首先要換腰,腰能換得好,便能勢勢有中定,也必然處處有輕靈.(命門是督脈中一個重要穴位,針灸須選中穴位.武式太極拳所指的是命門區域,不在一個焦點上,上面所指的命門,可以理解為腰中間). 略談意上升,意上升是勁下沉的必然結果,因為上升中存在著蓄,在蓄的當中就有下沉,有沉便產生壓縮之力,從而使意上升,有壓縮才能有爆發,由此理解,蓄是上升的源泉,有沉必有升,正是分開兩頭,單純升是飄浮,單純沉便是偏塌.偏塌只有呆滯,沒有爆發,推起手來放不出. 此外,再談圓襠和扯胯,我人的自然站立時,本身變有了圓襠,只要在走架和推手運動中,不把尾底故意拆開或扭來扭去,搖擺不定,其中既有了園襠又有了吊襠.對立身中正來說不能不注意此者.因而不必刻意追求圓襠,練拳講究圓襠,是為了有寬面,也是為了襠步平穩,圓襠不是把兩胯拆開放大距離,而是要求尾閭居中,并加以放松便達到圓襠目的.如果沒有圓襠便容易扯胯,扯胯者即是將后胯搬到前頭,或者搬到兩胯齊頭,這樣兩膝和一尾的三只角不能相等,而破壞了步法,出現了雙重步,不能分清虛實,便失去了太極.
還有腰和尾骨隨時要居中,居中是居八個頭的中間,無論手的如何分合,腰尾總是居于勢法的中央,其次是居他我四只手的中央,也就是腰和尾要緊跟手法步法,不可落后靠邊緣,因為四肢的后盾是腰尾,如若腰尾沒有豎好,節節貫串不能到手,手用不上是因為失去了支撐.因此不單要求手活步活,還要求腰尾更加活,從而達到上下相隨一致性的目的,達到發勁如放箭的地步.再說到形于手指,首先要將掌根坐好,如果手掌倒伏,必須將掌根之意超過掌前,這樣形和意在一根線上貫串,推手來可以得勁.不然便是折斷了自己的矛頭沒有用處. 如何理解氣貼背,任何動作,包括蓄而后發,背上都不能絲毫使勁,如一使勁背板僵硬了氣便下不去,氣下不去,勁便沉不下,所以做任何動作,特別是發勁一剎那,務必背肌要放松,用意將兩背下插兩肋下達腰,背呈鼓面(有含胸相襯)而不是穹背,沒有背包袱弊病,使勁能下沉集中,這是勁整的第一條件.(強調氣貼背是武式太極拳一大特色,它是八法或十三身法之外的一大身法,不可等閑視之). 此外如推出之手,勁不長,放不遠,那就是將胸含足,將肩沉足,尾占前位,實股及胯呈鼓面.豎尾松松存在于中心,此時的手便能放長,它是”滔滔不絕”內容之一.(武式太極拳主要是蓄,所謂蓄勁如張弓,張弓乃放箭之本,因此要多研究蓄勁.身法上如沉肩.圓襠.氣貼背等等都是向腰間聚合,四肢也是不失曲蓄,始終保持弧度,這都是蓄勁如張弓的特定條件,因此,”勁宜曲蓄而有余”,根本是為了利于發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