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后遺癥〗 一、 西醫的病因病理: 主要是由于腦血管硬化、高血壓、顱內血管發育異常造成腦血管破裂或栓塞引起一側椎體受損所致,而出現的偏癱神經癥狀。 二、 中醫的病因病理: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中風引起的,多由火盛氣虛,痰濕內阻,肝陽上亢,波及清竅或肝風內動,經脈受損所致。 三、 臨床表現: 半身不遂又稱偏癱,是指病人出現一側肢體癱瘓、口眼歪斜、舌強語塞或失語、流涎水等癥狀,初期時病人肢體軟弱無力,知覺遲鈍或稍有強硬,活動功能受限,并可有神志不清,以后漸趨于僵直攣急,鼻唇溝變淺,面肌松弛,頭偏向肢體癱瘓側,偏盲,患側肢體姿勢常發生改變或畸形等。 四、 中醫辨證: 1、 氣虛血瘀氣短乏力,偏側肢體麻木無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失語,構音不清,舌質紫暗或淡,舌苔薄白,脈弦細。 2、 腎陰虛,肝陽上亢,頭暈頭痛,口干耳鳴,腰酸腿軟,少寐多夢健忘,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頓塞,大便秘結,舌紅少舌苔,脈滑數。 3、 濁中阻,風癱上饒,頭暈頭痛,目眩,胸悶痞悶,惡心嘔吐,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偏癱等,舌苔黃膩,脈弦滑。 五、 檢查: 1、 口眼歪斜:口角及鼻唇溝歪向健側,兩腮鼓起時漏氣,但能做皺額蹙眉和閉眼等動作。 2、 半身不遂:患側肢體的肌張力增高,關節攣縮畸形,感覺略減退,活動功能基本喪失,患側上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腱反射亢進,下肢膝腱和跟腱的反射均為亢進,健側正常。 3、 腦脊液檢查: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腦脊液為血性,而腦血栓形成和腦梗塞患者均為正常。 六、 診斷與鑒別診斷: 本病的診斷要點是既往有高血壓、心臟病和頭痛、眩暈的病史。猝然仆倒不省人事,或靜止狀態下逐漸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語塞等癥狀即可確診。本病需與其他疾病引起的半身不遂相鑒別: 1、 腦腫瘤:發病一般較緩慢,癥狀進行性加重,見同側眼瞼下垂、眼球外視,不能內轉,瞳孔散大及對光反射消失,伴有發作性頭痛,后期則可見全身或局限性癲癇發作。 2、 腦外傷:有腦外傷史。 3、 腦血管意外的鑒別:附表
七、 治療: 1、 治療原則: 由于肢體功能的喪失,病人的健康受到嚴重的威脅。推拿治療對促進肢體功能的康復,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一般以早期治療為宜,一般在中風后2 星期,但腦出血患者發作期不宜按摩。 2、 基本治療方法: (1) 取穴及部位: 大椎、肩井、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居髎、環跳、殷門、承扶、委中、承山、昆侖、血海、足三里、陽陵泉、風市、梁丘、腎俞、大腸俞、命門等穴位。 (2) 按摩手法:采用一指禪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搖法、捻法以及配合患肢關節的被動運動。 (3) 具體操作: ① 患者取俯臥位: A先以滾法于背部脊柱兩側,為時5—8分鐘。 B在滾腰骶骨部的同時,配合腰后伸被動運動。 C接著滾臀部及下肢后側及跟腱,為時3分鐘,在滾臀部的同時配合髖外展被動運動。 D然后揉大椎、膈俞、腎俞、命門、大腸俞、環跳、委中、承山,諸穴以酸脹為度,擦腰骶骨部以熱為度。 ② 患者取側臥位: 施滾法于居髎、風市、陽陵泉,并按揉上述穴位以酸脹為度。 ③ 患者取仰臥位: A施滾法于大腿前側、小腿前外側至足背部,并對患側膝關節做極度屈伸. B足掌踏床的姿勢下滾足背部. C按揉伏兔、梁丘、兩膝眼、足三里、丘墟、解溪、太沖諸穴,以酸脹為度。 D拿委中、承山、昆侖、太溪,以有酸麻的感覺為佳。 ④ 患者取坐位: A施滾法于肩井和肩關節周圍到上肢掌指5分鐘。在滾肩前緣時結合肩關節上舉、外展的被動運動。 B滾腕部時結合腕關節屈伸被動運動。 C按揉肩內陵穴以酸脹為度。 D拿曲池、合谷穴以酸脹為度。 E搖掌指關節、捻指關節。 F搓肩部及上肢。 ⑤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 A施一指禪推法于下關、頰車、地倉、人中、承漿穴5—8分鐘。 B拿兩側風池、肩井穴。 C治療結束。 (4)針灸療法: 配合按摩的穴位,以針灸加強對經絡的刺激,提高機體恢復功能,也可以通過電針以提高治療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