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精彩推薦
![]() 烏雞白鳳丸可治陽痿?
![]() 測一測你是否需要補血
![]() 腰不好=腎不好?
![]() 男性早泄 中醫按穴治
![]() 中成藥治療腸胃
![]() 十大補品的使用
![]() 刮痧“刮”出細嫩白皙
![]() 良藥枸杞如何配伍好
抑郁性神經癥的主要特征是情緒抑郁,對周圍的人或事完全或幾乎完全失去興趣,或不能從通常的活動中得到興趣,但其嚴重程度不符合重性抑郁發作的診斷標準。該病發病率占精神科門診病人的5%~10%。 本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西醫除心理治療外,主要是使用抗抑郁藥物,但該類藥物不良反應多,成癮性大且禁忌證多。 抑郁性神經癥屬中醫“郁病”范疇。病因是情志內傷,病變以氣滯為主,兼有血瘀、化火痰結等,病理變化與心肝脾有關。 本病治療上重在疏肝調氣,應用百會、印堂穴、四關(太沖、合谷)針刺,針刺的同時配合深呼吸導氣法,出針后加用耳穴埋針進行治療。處方中太沖為肝經原穴,主“胸脅支滿,……終日不得太息”,配合谷為四關穴,有疏肝調氣的作用 百會為肝經與督脈交會之處,位居巔頂,有疏肝調神之功效 印堂協同百會調神、導氣,有加強疏肝調氣之功 耳針留針時間長,能夠鞏固療效。 診斷標準 一、西醫標準 根據1994年中華精神科學會委員會通過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2版(CCMD-2-R)的診斷標準 (1)符合神經癥的診斷標準。 (2)以持久的輕度至中度抑郁為主要臨床表現,伴有以下癥狀中至少3項 ①興趣減退,但未喪失 ②對前途悲觀失望,但不絕望 ③自覺疲乏無力或精神不振 ④自我評價下降,但愿接受鼓勵和贊揚 ⑤不愿主動與人交往,但被動接觸良好,愿接受同情和支持 ⑥有想死念頭,但又顧慮重重 ⑦自覺病情嚴重難治,但主動求治,希望能治好。 (3)無下列癥狀中的任何一項 ①明顯的精神運動抑制 ②早醒和癥狀晨重夕輕 ③嚴重的內疚或自罪 ④持續的食欲減退和明顯的體重減輕(并非軀體疾病所致) ⑤不止一次自殺未遂 ⑥生活不能自理 ⑦幻覺或妄想 ⑧自覺力缺損。 (4)病程至少2年,在全部病程中大部分時間心境低落,如有正常間歇期,每次最長不超過2個月。 二、中醫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1)中醫診斷 郁病。因情志不舒、氣機郁滯而致病,以抑郁善憂、情緒不寧或易怒善哭為主癥。 (2)中醫辨證分型 ①肝氣郁結證 精神抑郁,胸脅作脹,或脘痞、噯氣頻作,善太息,月經不調。舌苔薄白,脈弦。②氣郁化火證 急躁易怒,胸悶脅脹,頭痛目赤,口苦,便結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③憂郁傷神證 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煩悶,多夢易醒,悲憂善哭。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④心脾兩虛證 善思多慮不解,胸悶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黃,頭暈,神疲倦怠,自汗,納谷不馨。舌淡,苔薄白,脈弦細或細數。⑤陰虛火旺證 病久虛煩少寐,煩躁易怒,頭暈心悸,顴紅,手足心熱,口干咽燥,或見盜汗。舌紅,苔薄,脈弦細或細數。 適應證 一、抑郁性神經癥 二、符合中醫“郁病”之“肝氣郁結證”和“氣郁化火證”診斷標準 三、病人意識清醒,無智能障礙,能配合針灸治療。 禁忌證 一、合并癲癇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疾病者 二、孕婦、血證者 三、皮膚或耳廓有損傷及感染者。 技術操作方法 一、器械準備 采用符合國家生產標準的0.35× 25mm毫針 二、詳細操作步驟 (1)患者體位 平臥。 (2)消毒 ①針刺穴位消毒 用含0.5%~1%碘伏或含75%醫用酒精的棉球在施術部位由中心向外環行擦拭。②耳針穴位消毒 用含0.5%~1%碘伏或含75%醫用酒精的棉球對整個耳廓進行2次以上的嚴格消毒。③術者消毒 醫者雙手可用肥皂水清洗干凈,再用含75%醫用酒精棉球擦拭。 (3)針刺取穴 雙側合谷、雙側太沖、百會、印堂。 (4)針刺流程 ①先針四關穴,進針順序為 左太沖,右太沖,左合谷,右合谷。進針時針尖垂直于穴位皮膚,快速進針,針尖過皮后徐徐向內進針至深度約0.5寸,并以得氣為度,可采用輕柔提插行針法。②再針百會,針尖與頭皮呈20°夾角,快速刺入頭皮下,過皮后針尖沿督脈向后方進針約0.5寸,并以得氣為度,可采取輕柔提插行針法。③再針印堂穴,提捏局部皮膚,快速刺入皮下,過皮后針尖向鼻根方向沿皮下刺入約0.5寸,并以得氣為度,可采取輕柔提插行針法。④針刺完后留針,配合導氣法 即囑患者閉目,嘴唇輕閉,用鼻行緩慢深呼吸,直至出針,總共留針時間為30分鐘。⑤出針 按進針順序進行拔針,注意每個穴位拔針后,以清潔棉簽局部按壓30秒鐘以上,或以穴位無出血為度。⑥出針后再埋耳針 嚴格消毒耳廓后,取一側耳廓上肝、心穴位,選用圖釘型耳針進行埋針,左手固定消毒的耳廓,右手用鑷子夾住針柄,輕輕刺入耳穴,膠布固定,留針3天,左右耳穴交替使用。 三、治療時間及療程 每周治療2次,12周為1個療程。 四、關鍵技術環節 (1)取穴準確。 (2)注意針刺次序。 (3)配合導氣法。 (4)配合耳穴埋針,以鞏固療效。 (5)注意在療程結束后繼續鞏固治療。 五、注意事項 (1)患者大汗后、饑餓時不可使用本療法,以免發生暈針現象。 (2)合并癲癇或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疾病者,勿用此療法。 (3)注意出針后防止出血。 (4)耳廓一旦出現感染,將引起嚴重的后果,故埋耳針前必須注意對整個耳廓進行消毒,術者在施術前亦必須注意對雙手進行消毒。 六、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1)暈針 病人若出現暈針,一般在短暫的休息后可緩解,嚴重者要給予急救措施,初時可采用以下方法 指壓水溝穴或針刺水溝、中沖、素髎、內關和足三里 或者艾灸百會、氣海、關元。但如果癥狀持續無緩解,則需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2)驚厥 對針灸患者必須詢問是否有驚厥病史。對確實有此病史者,應密切注意觀察。一旦發生驚厥,立即將針全部取出,采取急救措施。若病情沒有立即得到控制,應將患者及時轉送急救中心。 (3)滯針 一旦發生滯針,要求病人放松。若因向單一方向捻針太過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即可消除滯針 若局部肌肉過度收縮造成滯針,可稍延長留針時間,然后捻轉出針,或于滯針穴位附近進行循按,或在附近再刺1針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若由病人體位改變所致,應恢復原來體位,將針緩緩起出。 (4)斷針 如果發生斷針,囑患者保持平靜,切勿活動,以防斷針向組織深部陷入。若殘斷部分針身仍顯露于體外時,可用鑷子將針起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時,可輕輕按壓針孔周圍,使斷針暴露體外,持鑷子將針起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應使患者恢復原來體位,一般斷端可暴露體外。若沒有成功,則需外科手術取出。 不良反應/事件 (1)進針不熟練者,可能引起針刺疼痛。 (2)出針后如未注意按壓,可能出現局部出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