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經滬上有關經濟、商貿、旅游、文博、歷史、方志、檔案、建筑等方面的專家的評選,上海十大名街和十二大著名街區將在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寫的《上海名街志》中正式公布。 這十條名街是:南京東路、南京西路、淮海路、中山東一路、人民大道、四川北路、福州路、延安路、金陵東路、長壽路。 十二大著名街區是:豫園、陸家嘴、徐家匯、新虹橋、靜安寺、不夜城、五角場、新天地、打浦橋、提籃橋、曹家渡、十六鋪。《上海名街志》全書80多萬字,收有不少珍貴的、新發表的史料和照片,并介紹了這些著名街區的未來建設方向。據悉,該書將于年底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四川北路 四川北路街道位于虹口區中部偏西。東沿寶安路、溧陽路,西界淞滬鐵路,南傍武進路,北接大連西路。面積 1.68平方公里。1993年底有居民32328戶,91893人,有43個居委會。街道辦事處設溧陽路1388號。區的黨政機關均設在地境內。 清雍正二年(1724年),地境屬寶山縣依仁鄉。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延伸北四川路(武進路以北部分)至江灣廠金家厙。民國元年(1912年)地境由江灣鄉劃歸閘北市。是年,公共租界建北四川路巡捕房(民國17年更名狄思威路巡捕房),強行越界管理。民國16年,屬上海特別市閘北區。民國27年,屬偽上海特別市閘北鎮。民國30年,被編為日本海軍保甲第五、第六區。民國34年,屬上海市第十六、十七區(民國36年改稱虹口區和北四川路區)。 建國初,俞涇浦以北屬北四川路區第一接管專員辦事處,俞涇浦以南屬虹口區第三、第四接管專員辦事處。1951年后,分屬北四川路區人民政府第一派出人員辦事處,虹口區第五派出人員辦事處。1955年,地境屬北四川路區長春路、多倫路街道辦事處,虹口區橫浜橋、虬江支路、中州路街道辦事處。1956年,北四川路區、虹口區合并。1959年多倫路街道辦事處與長春路街道辦事處合并,更名長春路街道辦事處。1960年,長春路街道又劃進廣中路街道淞滬鐵路以東部分、嘉興路街道溧陽路以西部分、山陰路街道寶安路以西部分。是年,虬江支路、橫浜橋、中州路街道辦事處合并為橫浜橋街道辦事處。1991年,撤銷長春路、橫浜橋兩街道辦事處,成立四川北路街道辦事處。 光緒二十九年至民國元年,公共租界越界延伸四川北路武進路以北路段,吳淞路、海山路以北路段和溧陽路嘉興路以北路段。并擅筑江灣路(今東江灣路)、黃陸路(今黃渡路)、施高塔路(今山陰路)、竇樂安路(今多倫路)、白保羅路(今新鄉路)、赫司克而路(今中州路)。至解放前夕,地境共有40條道路。解放后拓寬四川北路永安電影院附近瓶頸地段,并改建路面。今除四川北路以西的虬江支路外,均改為瀝青混凝土路面。1989年,辟通武進路250弄虬江支路間,長400米的非機動車道,延伸了乍浦路。1990年,拓寬吳淞路、溧陽路。1993年,地境內共有道路41條。 越界筑路前地境內有邢家宅等自然村8個。光緒十六年,始建壽德里(今吳淞路670弄)等里弄房屋。20世紀30年代前后,房屋發展較快,英、日和華商先后在境內投資建房,溧陽路兩側的花園住宅和狄思威大樓(今溧陽大樓)、北端公寓(今長春公寓)、拉摩斯公寓(今北川公寓)、施高塔大樓(今山陰大樓)、捷克大樓(原房主為捷克人)等都是結構良好的住宅和公寓.另有安慎坊、大德里、永安里、永樂坊、興業坊、大陸新村等新式里弄.四川北路底是當時區境內較好的住宅區域.抗日戰爭勝利后,一些外省市移民在淞滬鐵路兩側建造棚戶簡屋.1969~1978年,建多層公房5幢,計8363平方米。1987年,建白廈賓館、天鵝信誼賓館。地境內魯迅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迅故居、左聯會址紀念館等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元年后,三友實業社、仁和玻璃廠、國華電料廠、華生電器廠先后在地境創建.民國7年,華昌鋁制品廠遷四川北路底,一二八事變后,三友、仁和等廠遷他區發展.民國23~32年間,有泰華鋼精廠、三星熱水瓶廠、茂豐機器廠、上海被服廠等52家工廠先后在地境建立。民國34年,大陸金筆廠(今上海無線電八廠),1950年永生金筆廠遷來地境。至1953年,地境內有華孚新造紙廠等39家工廠。1966年成立橫浜燙金組(現珍寶飾品廠)。1993年底,地境有市屬企業29家,區屬企業10家。 建國前,地境內居住著不少日本人、俄羅斯人、猶太人、印度人、工部局外籍公務員及國民黨高級軍政人員,故電影院、舞廳、咖啡館、按摩院等消費場所較多,日僑開設的商店也較多。八一三事變后,華人商店多數外遷或歇業,北四川路上幾乎全是日僑商店。抗戰勝利后,日僑遣返,中國人商店陸續復業。民國36年,四川北路(武進路以北)有行號、商店345家。公私合營后調整商業網點,合并29家,撤銷35家。1978年后,商業發展較快,上海運動鞋總廠門市部,醫藥新藥商店等先后開設。1993年底,財貿系統在四川北路(武進路以北段)有商店181家,其他路上有176家。地境內另有個體戶450余家,外商辦事處14家。 街道經濟始于1958年,至1960年共有生產組211個,生活服務組208個。1961年,街道工業總產值157萬元,加工費97.3萬元。1963年,有13個單位歸口手工業局。1979年,街道成立工業公司、商業服務公司,有生產單位16個。1981年,集體企業產值達1637.69萬元。1984年,街道工業公司及所屬6家工廠劃歸區集體事業管理局。是年,街道經濟重新創建,至1988年街道經濟全年創利324萬元,1992年4月成立川北實業公司。1993年底,有直屬單位15個,年底完成產值9809萬元,利潤523萬元。 清同治十二年(1886年)工部局麥瑟尼克學校在四川北路創設。20世紀初至30年代,相繼出現守真書院、崇德女塾、懷恩中小學、培德公學、日本國民學校、韓國仁成學校和廣東旅滬同鄉會辦的順德小學。至40年代,有市立復興中學、私立粵東中學、江聲義務小學、永青小學等中小學10所和上海盲啞學校。解放初,有公立中學2所、小學3所,私立中學3所、小學14所。1958年,創辦民辦中學2所,民辦小學7所。1959~1967年,建中學3所。1990年建中學1所。1993年底,地境內有中學8所,小學11所,幼兒園10所。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和復興中學是上海市重點中學,虹口區第三中心小學是上海市實驗性小學。有街道文化站1所,有圖書館2所和少兒圖書館1所,藏書3.8萬冊。 光緒三十一年建虹口娛樂場,民國4年、10年第二、五屆遠東運動會在此進行。民國11年,更名為虹口公園(1988年10月更名魯迅公園)。1951年虹口公園部分園地劃出,建立虹口體育場。1983年,建成全市唯一能日夜舉行國際、國內田徑、足球競賽的全天候運動場。 民國13年,精武體育會總會遷至四川北路1702弄30號。1990年、1992年主辦了兩屆精武國際武術邀請賽。 福州路 上海開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黃浦江的四條土路之一。 19世紀50年代初,外灘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段,筑成泥砂石子馬路,早期稱勞勃三渥克路,因附近設有基督教倫敦會傳教機構,故稱布道路,又稱教會路。清咸豐六年(1856年)向西延伸至第二跑馬場(今湖北路)。清同治三年(1864年)筑完全程抵泥城浜(今西藏中路),次年12月以福建省城市名命名為福州路,俗稱四馬路。東起中山東一路,經四川中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山東中路、山西南路、福建中路、湖北路、浙江中路、平望街、廣西北路、云南中路,西訖西藏中路,與人民大道相接,全長1453米,是一條瀝青混凝土路面。有17、49、123、503、584、801、864、隧道三線、上川專線、隧道夜宵線等公交線路西向單行經過。其南側為廣東路、汕頭路,北側是漢口路。 19世紀40年代起,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列強開始在上海強辟租界,福州路東段已有外商建屋設洋行。咸豐三年,小刀會起義,大批華人擁向租界,原在縣城的富豪商賈紛紛北移,福州路、廣東路、河南路棋盤街一帶,報刊書肆、筆墨箋扇、儀器文具行業相繼創設,戲園,茶樓競相崢嶸,中西菜館、服務行業隨之興起。至19世紀末,福州路及其附近,報館、書局、筆墨文具店集中;戲園、電影、茶園書場、游樂場、舞廳等文化娛樂場所密布,專業戲班演出頻繁,文化街已初露端倪;酒肆、旅館等服務業聚集;洋行、藥鋪、百貨、照相、鐘表行、拍賣行、煙號、茶食等商業粗具規模,商市繁榮,形成申城最早的現代熱鬧大街之一。20世紀初,因南京路興盛后,福州路才屈居于后。望平街(今山東中路、福州路北側)附近,報館云集20余家,《上海洋場竹枝詞》述“集中消息望平街,報館東西櫛比排。近有幾家營別業,遷從他處另懸牌”。成為上海的新聞發布中心,人稱“報館街”。《申報》、《新聞報》、《時報》三大報館,在申城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爭奪上海報業盟主。中華、大東、世界、傳薪、開明等大型書局(店)先后開設;全國最大的商務印書館發行所遷入福州路河南路口, 1912 年落成新館,以出版教科書聞名于市。中國首創唯一的科學儀器館開業,傳統的文房四寶行業老周虎臣、周兆昌、曹素功、胡開文等筆墨莊遷入福州路附近營業。大小古舊書店林立,文具用品業毗鄰相連,經營日趨興旺。丹桂第一臺,是上海四大戲園之一,頗有名氣,周信芳、梅蘭芳等京戲名角在此登臺掛牌。 1912年,報紙大量創辦。1916年,望平街大型報紙發行機構51家。辛亥革命前后,于右任、宋教仁、蔡元培、章炳麟(太炎)、梁啟超、邵力子等一批民主革命派,創辦進步報刊或擔任主編,極力抨擊、揭露封建專制統治,喚起國民,同情革命,提倡維新,并與改良主義針峰相對,報紙成為宣傳民主革命陣地。20~30年代,受五四運動新文化影響,報紙又成為支持愛國運動,倡導新文化,宣傳十月革命,傳播馬列主義學識和抗日救亡運動的急先鋒,望平報界熱鬧非凡。出版業興旺發展,茅盾、胡俞之、沈雁冰、田漢、金仲華等一批左翼作家,進入各大書局任職編輯或領導工作,鄒韜奮在1932年于福州路創辦生活書店,出版進步刊物,沙千里任主編,利用書刊編輯投入反帝愛國抗日救亡運動。 20世紀20年代后,福州路東段,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租界行政機構、巡捕房、洋行、銀行、大飯店、大藥房等集中于此。兩端有大鴻運、大西洋、老聚興、老正興、會賓樓、王寶和等一批中西菜館20世紀的福州路聞名于市。一批老式戲院相繼拆除,新型劇場、舞臺陸續興建。1926年2月,天蟾舞臺(初名大新舞臺)在福州路701號建成開幕,其規模是滬上四大京劇舞臺之最。與此同時,1925年租界對妓院開禁,福州路西段妓院云集,成為藏污納垢之地。 福州路,從開埠至解放前,經歷百余年的淪桑與發展,集行政機構、報館書局、文具儀器、茶樓戲院、中西菜館、旅館百貨及妓院姻館于一路,還冠以“藥房街”美稱。在其兩側還有古玩,化工顏料、衣莊、繡花鞋等特色市場,是一條與其他商業街不同的奇特大街。文明與野蠻交織、進步與墮落并存、新舊思想之搏斗、光明與黑暗之選擇,蘊含和散發的文化之光,吸引無數文人墨客,為推翻封建王朝,抗擊外來侵略,傳播進步思想和革命文化,有著令人難忘的輝煌。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山東中路的申報館,首先由解放日報社所接收而停刊,福州路經整頓改造,取締妓院姻館,蕩滌了舊社會的污泥濁水。河南中路以東,為行政機關、專業局、企業公司等辦公機構所在地。河南中路至福建中路,圖書業、儀器文具業經撤、并、遷、轉重新組合,新建一批專業特色書店和文化用品名特專業商店,仍顯文化街色彩。福建中路至西藏中路,仍保持原有特色,飲食、酒家、菜場、劇場、旅行社、服裝、土雜等商店一應俱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發揮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智力支柱作用。1959~1961年,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原料短缺,文化用品、圖書等供應緊張,受到嚴重影響。 延安路 填平前的洋涇浜延安路,是延安東路、延安中路、延安西路的統稱。位于市區中部。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至滬青平公路,跨黃浦、盧灣、靜安、長寧4區,全長14220米。寬14~63米,是市區東西向主干道之一。 延安東路在黃浦區南部。東起中山東一路與中山東二路銜接處,西至金陵西路,長2620米。東段原為黃浦江支流洋涇浜,系英法租界的界河。洋涇浜系黃浦江支流,蜿蜒曲折西入周涇,即今延安東路外灘至西藏中路段。英、法兩租界相繼開辟后以洋涇浜為界河,兩岸形成兩條道路,浜北沿河叫洋涇浜灘路,后改名松江路(英租界),浜南是法租界孔子路。為方便行人往來,浜上陸續架起9座橋,大都是木質小橋。自東向西有外洋涇橋(中山東路)、二洋涇橋(四川中路)、三洋涇橋(江西中路)、三茅閣橋(河南中路)、帶鉤橋(山東中路)、鄭家木橋(福建中路)、東新橋(浙江中路)、西新橋(廣西北路)和北八仙橋(云南中路)等。東新橋、八仙橋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因洋涇浜離上海縣城近,進出方便,郊區水路到城的客貨船只不少在老北門外三洋涇橋附近停泊,北端有街道,設有茶館、木行等商肆。清咸豐三年(1853年)后的小刀會起義以及太平軍和清軍的作戰使上海縣城和江、浙地區大批富商、顯貴和百姓為避兵禍涌入租界,租界內華人由500人劇增至2萬余人,大都聚居在洋涇浜沿岸、廣東路、福州路一帶,洋涇浜兩岸商業興起。鄭家木橋至東新橋一帶商號林立,煙館、賭場、妓院集中,幫會流氓活動猖獗。浜北有英商的亞細亞火油公司、美商的泰晤士報等。浜南有法國匯理銀行、英商德豐駁運公司、法租界總巡捕房和中國最早的電政局等。三茅閣橋邊的三層樓的麗水臺茶館規模僅次于南京路一洞天茶樓,日賣茶、酒500碗。洋涇浜兩側有專營外國貨的美商、輪船招商局、邵秋明字號洋雜貨、昌泰番菜館、益泰車行、同泰煤行、萬源茶鋪等數十家商號,光緒元年(1875年)松江路已有洋行5家、經紀人及委托代理人3家。商號逐漸向水陸交通繁忙的東新橋、八仙橋一帶發展,中外客商紛至,市面漸趨繁榮。 西段原為北長浜。1914年英法租界當局鑒于河道阻隔交通,浜水污濁有礙衛生,決定填浜筑路,于1915年底完工,并以英王愛德華七世之名命名為愛多亞路。自填浜筑路后兩側房屋先后翻建大世界游樂場外景八里橋南堍正門成高樓大廈,一些大企業相繼開設進駐,如萬國儲蓄會、美商友邦銀行、中匯銀行、安樂宮飯店、大中飯店、南洋煙草公司發行所、華商證券物品交易所、中南飯店等。還吸引縣城內商戶向北轉移,中外客商紛至沓來,交通日益繁忙,從外灘到東新橋一帶成為熱鬧繁華之地。愛多亞路兩側洋行集中,1918年統計有股票商3戶;洋行20余戶,經營進出口業務,著名的有殼件、美大、千代洋行等;銀行多家,如中法實業銀行、萬國儲蓄會等;華商行號63戶,其中山東幫批發18戶;其他行業,洋廣雜貨、木器、洋布、西服、煤號、車行、客棧、茶樓、中西菜館和洗染坊等。1917年大世界游樂場建成后,愛多亞路、西藏路附近商業更趨繁榮。20世紀30年代全線有商號600多戶。河南中路以東洋行、銀行、保險、交易所集中;江西路山東路間是鋼精、搪瓷廠門市部集中地;河南中路到西藏中路間有煙草公司、五金行、大旅館、參號、西藥房、百貨、罐頭食品等商號;西藏中路以西以木行、汽車行、車行較為集中。 1943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攻入租界,愛多亞路更名為大上海路。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黨上海市政府將其更名為中正東路。1949年上海解放,1950年5月最終更名為延安東路至今。 金陵西路至華山路段為延安中路,長2300米。清宣統二年(1910年)始筑,因路南長浜取名長浜路,為當時公共租界與法租界的界路。1920年以法國陸軍上將姓氏命名為福煦路。1943年改洛陽路,1945年改名中正中路,1950年改延安中路。 延安西路在長寧區境內東起鎮寧路,西迄虹橋國際機場入口處,全長10690米。 據《法華鄉志》記載,現延安西路華山路至武夷路一段,原為柴興浜。清宣統二年(1910年)英工部局填浜筑長浜路。鎮寧路以西至滬杭鐵路,當時俗稱鴛鴦路面:北半邊(約片2/3)是煤屑便道,供車輛行駛;南半邊(約占1/3)是黃泥馬道,作遛馬之用。附近地區多馬房,每當晨昏遛馬者絡繹于途。今江蘇路東首有英國兵營,占地約百畝,有多家白俄人開設的酒吧。1930年左右修建瀝青路面,原有馬房遷到鐵路以西,沿路陸續蓋起平房,營建花園住宅,開設商店、工廠。滬杭鐵路以西段車輛稀少,農田村舍,一片鄉村風貌。1943年10月,以陜西省地名更名長安路,1945年國民黨當局為賀蔣介石六十壽辰易名中正西路。1950年改名延安西路,以革命圣地延安為名。 該路自武夷路以東段1941年已筑成高等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1950年首先在番禺路至天山路一段改建水泥混凝土機動車道。1964年,凱旋路至古北路段分別進行拓寬,鋪設瀝青路面。1978年,該路逐段進行拓寬,車行道寬度已達16~22米。1985年10日,為配合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和緩解虹橋路交通壓力,中山西路至古北路一段的路幅由26米拓寬到40米。 至1992年,延安東路商業街有31個行業、商店237戶。其中工廠和工業公司經營部63戶,占全路商號的26.6%。有汽車、食品、畜產品、鞋業、針織品、毛麻紡織品、皮革、電子器材等行業。延安東路成為改革開放后工廠和工業專業公司的窗口。此外還有文化用品、旅館、建材、中藥、服裝、果品和理發等27個行業。還有餐飲業38戶、五金交電29戶、百貨17戶、食品12戶,百年老店2戶,童涵春國藥號和洪長興清真飯店等。 延安中路段有上海展覽中心、延安飯店、上海國際貴都大飯店、中國福利會少年宮、上海文藝活動中心、華東醫院、圓明講堂等單位以及中共“二大”會址、八路軍駐滬辦事處。延安西路段有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東華大學、延安中學、達華賓館、虹橋賓館、上海國際貿易商城、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等單位和延安中路、新虹橋中心花園等大型綠地。 1995年起,在延安東路、中路、西路上架設高架道路,是橫貫市區東西的快速干道。分三段興建。西段自外環線以東700米處至內環線,1995年12月動工,1996年12月2日建成,長約6.2公里,寬25.5米,6車道,設計時速80公里。設匝道4對,虹橋機場處設有專用匝道。東段自石門一路向東至中山東一路,1996年8月開工,1997年11月28日建成,長3.06公里。自石門一路至福建路段寬25.5米,6車道;自福建路段至江西路段寬18米,4車道;自江西路至中山東一路2車道。設匝道13條,其中4條是與南北高架路相接的立交匝道。設計時速60公里(隧道口以西)和30公里(隧道口以東),匝道設計時速30公里。中段自石門一路向西至內環線,1998年5月動工,1999年建成,長5.56公里,6車道,設計時速60公里。設匝道5對。全線設置先進的防噪音屏。高架路地下陰影部分布置綠化,兩邊防沖墻外側懸掛花槽,形成一條多層次的綠帶。延安高架路于1999年9月15日全線建成通車。并與南北高架路、內環高架路連接,構成上海“申”字型高架立體交通網絡,大大緩解了市區東西交通和市中心至虹橋機場的交通緊張狀況。 金陵東路 金陵東路街道位于黃浦區浦西中南部,東起河南中路、河南南路,西至西藏中路、西藏南路,南靠人民路、淮海東路,北沿漢口路。面積為0.75平方公里。居民2.93萬余戶,人口8.22萬余人。設居民委員會24個。街道辦事處暫設在延安東路340弄40號。 上海開埠初,境地浜溝縱橫,南有護城河(今人民路),西瀕周涇浜(今西藏南路),中部是洋涇浜(今延安東路)。浜北是自然村落胡家宅(今大鴻運菜館地段),浜南是陳家宅(今盛澤路附近地段),西南部是慈善機構同仁輔元堂的義冢地。 境內延安東路以北,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被劃入英租界,延安東路以南,于道光二十八年被劃入法租界。 境內道路大多在19世紀中、后期辟筑。此后,法租界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填周涇筑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民國元年(1912年)英租界填泥城浜,筑今西藏中路。民國3~4年英法租界共同填洋涇浜,筑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形成今境內道路格局。當時路面大都為灰渣、碎石、石板等。有軌和無軌電車線路駛經金陵東路、福建路、浙江路、西藏路和福州路。 清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起義和咸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的太平軍進攻上海期間,境內人口激增,住房嚴重缺乏,外國商人趁機在今廣東路、福建路、河南路一帶,造起大批木板房,出租謀利。同治九年前后,改建為磚木結構的老式石庫門里弄房屋。19世紀70年代后,境內廣東路、棋盤街、福建路及法大馬路(今金陵東路)等日趨繁榮,行業逐漸聚集成市。有福建南路的毛藍布業、寧海東路的雞、鴨蛋行,云南路的露天小吃,永壽路的舊衣攤,福建中路的估衣業、棋盤街的呢絨業、寶善街(今廣東路)的糖業及布滿境內的旅館業、飲食業。 境內文化教育、衛生、新聞出版、娛樂場所逐步發展。道光二十六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將墨海書館從境外遷入境內麥家圈(今山東中路)之后,福州路中段(福建中路至河南中路)陸續開設報社、書店和文化用品商店,成為著名的文化街。望平街(今山東中路)成為上海聞名的報館街。道光二十六年仁濟醫館(今仁濟醫院)遷入境內。光緒二年開設格致書院(今格致中學),光緒十二年創立法文書館,后改為中法學堂(今光明中學)。廣東路、福建路一帶為戲園匯集地。20世紀20年代后,開設的新型娛樂場所,有大世界游樂場、大新舞臺、天蟾舞臺、中央大戲院、小廣寒、神仙世界、東方書場、共舞臺、浙江大戲院等。 境內幫會流氓、地痞盜匪等活動猖獗,煙、賭、娼業集中。壟斷上海鴉片煙毒的“三鑫公司”,開設在金陵東路196弄(惟祥里);當時,上海的五大賭臺中的榮生、利生開設在境內,寶興里、寶裕里、寶安坊和中華里俗稱“三寶一中”,是舊上海灘聞名的藏垢納污場所。 建國后,經過一系列社會改革和整頓,境內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1949年12月初,寶裕里、寶興里成立居民福利委員會,成為全市早期的居民組織和后來居民委員會的雛形。1952年和1954年,對居民委員會組織進行整頓、改選,使居民委員會在各項工作中起更大作用。1986年3月,原廣東路街道召開第一屆居民代表會議,對加強基層政權建設,促進地區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起著很好作用。民政部給予肯定,并通報全國。 原石子路和泥濘道路已全部改鋪瀝青路面。1984年,金陵東路改鋪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鋪設彩色水泥預制板。拓寬延安東路,改鋪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近福建路交會處東面,是越江隧道的出人口。新建西藏路福州路天橋,西藏路延安東路天橋,延安東路與福建路天橋和延安東路與山東路天橋,方便了過往行人,改善了交通。 50年代初建平望新村、新建二村,是解放后黃浦區第一批改建危房的居民住宅。在對舊房改造的同時,新建居民住房11.78萬平方米。1992年境內有兩塊土地批租,5月15日批出延安東路以北,北海路以南,浙江中路以西、北海路133弄以東,面積2611平方米,租方為澳門興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9月31日批出福建中路以西,湖北路以東,廣東路以北,福建中路130弄以南,面積4471平方米,租方為香港敦睦行有限公司,共拆遷居民245戶,單位30家,拆危房約11000平方米。 境內有市屬工商企業142戶,區屬695戶,其中街道46戶,合資企業24戶,境內繁榮的商業大街金陵東路,南京路上的名店、老店、特色店大多在這里開設分店。云南南路是有名的風味各異的美食街。 1958年街道開始組織家庭婦女參加集體生產勞動。1960年,先后建立生產加工組,居民食堂、托兒所和服務站等共419個,8928人參加,這些組、站、所逐步發展,1963年規模較大的成為市、區屬企業,1984年全部劃歸區集體事業管理局。1979年11月街道創辦合作社,安排311名待業青年就業。開辦飲食、旅社、服裝、小百貨、打包托運站等25個。1980年營業額達26萬元,1991年達1474萬元,利潤137.4萬元,1992年營業額達2643.5萬元,利潤160.5萬元。上繳稅收102萬元。1984年10月,又興辦街道工商企業,1992年營業額為2712.4萬元,利潤147萬元,上繳稅收88.57萬元。 境地內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發展較快。有上海博物館、市工人文化宮、黃浦區少年宮,街道設兩個文化站、兩個圖書館、兩個科普站、兩個少兒館,24個居委會設有圖書室。市、區兩所重點中學即格致和光明中學均在境內,小學和幼兒園各7所,其中有黃浦區第一中心小學和報童小學、僑胞捐資開辦,具有特色的上海音樂幼兒園。有仁濟醫院、區結核病防治所等4所醫療單位。24個居委會都沒有紅十字衛生站。娛樂場所有共舞臺、天蟾舞臺、和平雙廳電影院、浙江立體電影院、大世界游樂中心等。 長壽路 長壽路橋建于1953年。圖為長壽路橋舊貌長壽路東起蘇州河長壽路橋,經昌化路、江寧路、陜西北路、西康路、常德路、膠州路、葉家宅路、安遠路、武寧路、武寧南路,西南迄萬航渡路、萬航渡后路口(接長寧路)。全長3.14公里,是上海市西區的一條主要干道。 長壽路辟筑前為農村景象。筑路以后,外商與民族資本家紛紛沿路及附近開設工廠。外商有英商白禮氏洋燭廠(后為上海減速機械廠)、江蘇藥水廠、公益紗廠(后為上海第七毛紡廠),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公司(后為上海燈泡廠)、美光火柴廠,德商大華利衛生食料廠,挪威商斯堪脫維亞啤酒廠(后為上海啤酒廠),尤其是日商,先后開設19家紡織廠,有內外棉各廠和日華各廠等。華商有溥益紗廠、統益紗廠、阜豐面粉廠、福新面粉廠、申新紡織第二廠、申新紡織第九廠、美亞織綢廠、中華印刷廠、匯明電筒廠、永和橡膠廠、華生電器廠、寅豐毛紡織廠等。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地區逐漸成為輕紡工業集中之地。 隨著工廠的增多,20世紀20年代起,長壽路出現許多舊里工房,有養和村、統一里、九如里、永安里、裕慶里、鴻壽坊、大旭里(長壽里)、菜市弄、富源里、梅芳里、櫻華里(新華里)、德隆坊、福森里等。大多是磚木結構石庫門式二層樓房,排列緊密,無衛生和燃氣設備。附近還有許多棚戶區,其中較大的為藥水弄。19世紀末,有人在小沙渡西開設石灰窯,當地居民稱這一帶為石灰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美查公司將制造三酸的江蘇藥水廠遷此。這一帶工業的發展,吸引了大批從江蘇、安徽、山東逃荒的農民來此謀生,他們在周圍搭建棚屋居住,形成居民密集的小巷狹弄,此時因石灰窯已停業,居民們以藥水廠名改稱這一帶為藥水弄。抗戰初期,閘北、虹口地區大批居民,以這里屬租界范圍,紛紛遷入弄內,使居民倍增,地域日益擴大。解放前夕,共有4000多間草房,人口近1 6萬人,為上海較大的棚戶區之一。藥水弄內連水電設備也沒有,居民飲用蘇州河水,用豆油、煤油點燈,經常釀成火災,道路泥濘,沒有下水道,到處是垃圾、臭水坑,病疫時常發生,居民死亡率很高,更有眾多的流氓、惡霸危害鄰里。居民中間長期流傳著:“吃水不清,點燈不明,走路不平,出門不太平!”和“寧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窯”等民謠。日本侵略軍占領期間,1942年3月5日,有3個日本人在附近被人殺死,日本侵略軍遂把藥水弄層層封鎖了半個月。封鎖期內,居民餓死、病死、被打死約200人。流氓、惡霸不僅欺壓當地居民,還與盜匪等勾結做壞事,1946年紡織、面粉業資本家榮德生就曾遭匪人綁架,藏匿在梵皇渡后路(今萬航渡后路)13弄老公益里100號一座石庫門亭子間內,該處連長壽路1058弄福森里。后為上海第七毛紡廠車間。 原藥水弄解放后,人民政府逐步改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1985年7月,藥水弄改造工程開工,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于1995年改建完工,建成一座座新型大廈,命名為長壽新村。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發表后,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同年7月7日,位于長壽路西康路口普陀區的第一塊土地批租,建造維多利大廈(今命名為維多利廣場),此后又有多處土地批租,建造商住大樓。1996年10月,按照全市的規劃,長壽路拓寬工程開工,拆除了大批舊里工房,動遷居民2412戶、企事業單位205家,建造上海知音苑、陽光新苑、達安花園、西部俊國、上青佳園、秋水云廬、光明城市公寓、音樂廣場等幾十處新型住宅大樓,徹底改變了居住環境和市容面貌。此前,1995年,辟通了武寧南路。在長壽路西端南側,即武寧南路與萬航渡路之間,原有一條長壽支路,系1943年前筑,路上開了一爿浴身池浴室,便被人稱作“混堂弄”,這條路較短且窄,長189米,寬5~7米。由于建造大型居住區達安花園,該路已被湮沒。 1998年12月15日改建竣工的長壽路橋由于居民聚居,商肆日盛,今長壽路、西康路口一帶逐漸形成滬西的商業中心。1926年在路口建有一座鐘塔,人稱大自鳴鐘。此后,這一帶也習稱為“大自鳴鐘”,“大自鳴鐘”遠近聞名,西區人們上街購物,都說到“大自鳴鐘”去。1929年,長壽路有商店46家,1936年增加到111家,1949年發展到414家。解放初期,建立國營、合作化商業,私營商業、個體商業也有發展。1952年增至547家。1956年后,經過行業調整,小店合并,商戶減少。1978年為113家,但營業總面積由0.98萬平方米增加到1.36萬平方米。1990年商店又增至297家,營業面積擴大到3.19萬平方米,并形成一大批大中型專業特色商店。由于居民大多為工薪階層,這里自然成為一條大眾化的商業街。較大的商店有上海市第四百貨商店、恒大綢布商店、嘉羚時裝商店、長江日用雜品商店、紅花家用電器商店、同大昌文化用品商店、悅來節食品店、魁元齋清真食品店、金都酒家、聚興園酒菜館、西園點心店、白玉蘭小籠館、民康中藥店、長征藥房、西康菜場、金剛美發廳、天真照相館等。其中上海市第四百貨商店多次被評為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西康菜場、長征藥房和長江日用雜品商店,也多次分別被評為全國先進單位、市級先進單位和市模范集體;其他大多是區屬的名特商店。1996年,長壽路拓寬,拆除商業網點83家,上述商店大都已動遷他處,代之而起是一大批大型商家,如第一百貨滬西商廈、家樂福超市、亞新生活廣場、華園新四百店,中環、世紀、富麗等商務大廈,以及餐飲娛樂業和金融、通信業,商業起了新的變化。 長壽路是上海“三橫三縱”骨干道路網絡中東西向主干道之一,筑路以來,歷經改建,路面最寬22米,最狹僅10米,難以承受日益增長的交通壓力。1996年10月,開始拓寬,東起天目西路,西至長壽路萬航渡路口,全線改建,于1997年12月17日竣工通車,拓寬后路幅寬42~50米。設6快2慢8個車道,路中央建有4~6米不等的中央綠化隔離帶,有機動車、非機動車隔離護欄,9個港灣式公交停車點,機動車時速40公里。在拓寬中按照“邁向21世紀綠色商住街”的要求,進行總體構思,沿路擴建綠地面積10萬平方米,有12座雕塑佇立街頭。隨著沿路已建成的大型商廈、居民住宅、辦公樓宇、文化娛樂場所的投入使用,長壽路以“綠、美、亮、暢、潔”的清麗形象展現在大眾面前,尤以綠、商、住取勝,成為一條綠色商住特色街。在拓寬長壽路的同時,改建了蘇州河長壽路橋。長壽路橋建于1953年,是解放后上海建造橫跨蘇州河的第一座橋,車行道寬僅14.5米,隨著長壽路的拓寬,該橋成了東西向交通的“瓶頸”,亟需拓寬改建。改建于1998年12月15日完成,新建了南北復橋,各寬12.25米,形成三橋并列的獨特景觀,昔時交通堵塞現象得到緩解。 長壽路的拓寬改建得到國家建設部和上海市黨政領導的重視和關懷,通車之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寫來賀信,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和國家建設部副部長葉如棠分別題詞:“長壽路——邁向廿一世紀的綠色商住街”、“商住長廊、文明綠洲”。 如今,長壽路上有13、19、24、36、40、54、63、76、94、105、106、112、113、136、138、143、206、215、223、304、316、319、321、328、506、516、520、550、563、708、768、830、837、838、865、866、922、941等38條線路公共交通車輛和其他車輛穿梭運行,其中13、19、24、76、105、138、215、304、708、865路公交車是以此為起點站。入夜,彩燈通明,五光十色。漫步在這條大路上,令人回想起南唐李后主李煜的詞句:“恰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