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首要環節,有著重要的意義。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性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預習作為學生學習常規之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預習是一種學習的心理準備過程。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培養學生預習習慣和提高預習能力正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數學知識是連續的、不間斷的,新舊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特點決定了數學學習是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可見課前預習是必不可少的。 可能有 在20世紀90年代,江蘇洋思中學創設的“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證明了放手讓學生先學是可行的,學生能自主試學,甚至可以學得很好。由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明確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其中的“學會認知”就應該從學會預習入手。 目前,我旗正在實施“以學定教,同案協作”課堂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前預習尤為重要。沒有課前預習,就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習的預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學生學沒有自學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導學案”中課前預習中的學習內容。“以學定教,同案協作”課堂教學模式無法開展。所以課前預習的好壞,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與否,是課堂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 一、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的新知識處于有準備的心理狀態,學生預習按教師提供的提綱或“導學案”進行預習,自己通過預習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還弄不懂,這樣帶著問題走入課堂和漫無目的的去學習,效果明顯會增加。通過預習,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將一些簡單易懂、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進行了內化,并有了困惑和疑問,在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討。給學生更充分探討的時間,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學習具有針對性,為掌握新知識作好心理方面的準備。學生在預習時,對自己不懂的內容都做了標記。上課時,就會主動的和同學進行交流、研討;教師在批閱學生的預習作業后發現學生較集中、較典型的問題,教學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師生、生生間進行交流、探究,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預先掃清學習障礙,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梁,拉近學生對新知的認識距離,為上課時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探究做好的充分準備。 二、課前預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前預習是讓學生自己去根據教師提供的預習提綱或“導學案”進行自學,通過自學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校教師能教給學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碼的知識。大量的新知識靠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的去探索,根據需要去自學。因此,學生從小就培養自學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預習正是過渡到自學的必要步驟。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寫道:“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說明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在現代信息社會里就好象文盲一樣,而學會學習的基本途徑是善于自學。再加上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不斷增長,知識陳舊率不斷提高,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掌握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變成了現階段各學校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預習,是小學生最常見的自學形式。所以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是提高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預習是學習的個體一種獨立的探索活動。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學習方法,自主探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預習不再是單純為掌握知識和技能而設置的學習活動,而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發展得更好。預習作為一種傳統教學方法,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應該繼承并將之發揚,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通過預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培養自學能力的舞臺。預習時學生會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分析新知識,這個過程正是在鍛煉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自學能力將逐步提高。 三、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性格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合作學習已成為新型的學習方式,但學生的獨立自主性也不容忽視。讓學生通過預習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識,須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是事事要靠別人,自己也行!這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現在有的孩子生活在甜蜜罐里,父母很少讓學生獨自去做一件難事,總代替操辦,孩子缺乏自我意識,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我們不妨放手讓學生去自學,讓孩子在預習中體驗挫折、快樂,這對健全他們的人格有一定的作用。 四、課前預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對教師所講解的內容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學生會因為前面的知識還沒有完全理解再學習后面的知識,感覺難度很大,而逐漸失去興趣。要求課前預習以后,這部分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與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學習的知識,有了一些成功感,這種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就會積極參與課堂上的交流、探究,對學習與自己便有了信心。長期堅持,自然不再覺得數學難學,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自由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興趣也就越高”可以說,真正有質量的預習,不僅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在數學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培養和提高。預習,在新課程新理念下應該賦予新的內涵。我們應該把預習看作是對課堂教學的準備,它是學生帶著自身的經驗和背景來預習,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而這些體驗和感受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過預習在課堂上可能會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內容。 其實在素質教育下的今天, 老師十分重視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課堂表現十分活躍,但他們只是一味依賴教師去被動學習,其自主學習性很差,他們的預習習慣也很差,大多數學生只有在老師布置下,才敷衍了事地去預習一下。而且老師所謂布置預習,也就是那么一說,缺乏預習方法的指導和預習習慣的培養,小學數學教學如何開展預習,如何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顯得十分重要。我旗開展的“以學定教,同案協作”課堂教學模式中的課前,正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預習的空間,學生按“導學案”進行預習,能提高學生的數學預習能力,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預習,在新課程新理念下應賦予新的生命。它作為課堂教學前一種學習者獨立自主的探索學習活動,不僅僅是讓學生做好了學習的心理準備,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獲得重要的數學知識與學習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初步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了使預習能達到促進學生學習、獲得全面發展的目的,同時也能使預習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