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溝是一堵無形的墻
當前,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最棘手的恐怕就是代溝的問題。所謂代溝,即兩代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在一些問題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會影響兩代人之間正常的感情溝通。年齡不同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觸的人事各異,故此思想方法和行為也有差別。如果這種差別不加以改善而讓它擴大,兩代人之間便會形成一堵無形的墻,誤會便容易產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世代隔閡,我們通俗的說法就是“代溝”。
人們常常說,代溝是時間的痕跡,變革的腳步。這么說來,出現代溝也是自然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代溝畢竟是困擾交流與溝通的難點,而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見和歧視的可能性。在孩子尚處于青春期的時候,代溝問題顯得尤為嚴重,孩子的自我意思識加強了,父母卻還沒有做好準備,已有矛盾就顯得異常尖銳。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通常表現為傳統和現代、保守和激進、現實和理想、控制和自由等。由于思想觀念的不同,不管是穿衣打扮,業余愛好,交友隱私等方面都受到來自父母各方面的限制,他們就感覺與父母談心很費勁,沒有一點談得來的話題,就這樣,孩子就會逃避父母,有時會因矛盾而發生爭吵,把壓抑在心中的怒火發泄出來,互不尊重,甚至會產生仇恨,久而久之,不但“冷戰”持續,還會在親子之間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那么,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的代溝為什么那么突出,比例又為什么有如此之高呢?有心理學家指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渴望擺脫父母的管束,父母的榜樣作用已開始削弱,但某些方面仍然需要依賴父母,因此,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常常出現疏遠和沖突,于是,代溝就越來越深了。
毋庸置疑,代溝的危害對家庭來說是十分大的,但親子之間出現代溝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作為父母,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如何去化解彼此之間的代溝,應如何推倒這堵無無形的墻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溝通、溝通、再溝通。
2、有代溝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溝通
“代溝”是孩子與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如何消除它,得靠互相的溝
通與理解。那么,在家庭中,究竟怎樣才能使父母與子女之間很好地溝通呢?我想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嘗試,或許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是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和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沒有疑慮、沒有孤獨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態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這就很容易產生矛盾。
二是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孩子
父母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于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原本是出于“愛和善意”,卻因為忍不住一時的激動,愛和善意就常常被這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所以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盡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么看自己。
三是重新和孩子親密接觸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都會經常和孩子有一些親密的舉動,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這種行為就變得越來越少。我曾經讀過一篇題目為《你擁抱過嗎,耳語過嗎》的文章,文章說: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
四是傾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
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后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么怎么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于說完了以后,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么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么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
己就醒悟了。
可見,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但是不要認為溝通惟有用嘴去說就行,其實溝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
總之,有代溝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溝通。在溝通中不僅可以和孩子總結自己的成功與失敗,還可以表述自己的計劃與展望,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生動的人生教育,反過來也是對父母自身的鼓勵。更有助于代溝的化解,隔閡的消除。
3、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
平等,不僅存在于大人之間,大人與孩子之間也需要平等。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即使是剛剛學步的孩子,也都有這種渴求。要做到平等地對待孩子,父母首先就要拋棄那種居高臨下與孩子談話的姿態,而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
和顏悅色,避免用命令、訓導式的口氣,應該是父母與孩子講話的最佳方式之一。有些父母對朝夕相處的孩子,雖傾心關愛,但與其談話的內容仍離不開“訓導”這根軸心。
其實,這種訓導對孩子是不公的。孩子需要適時指點,但需要的并非只有居高臨下的訓導。父母、老師在孩子面前是長者形象,孩子要尊敬師長,但現實中尊重孩子的父母與師長卻不太多。這種單向的尊重,無形中使孩子永遠處在附屬地位。
在生活中,要想與孩子處在平等的地位,就應學會與孩子共同討論,那就是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或不應滿足時,千萬不要粗魯而簡單地拒絕:不行!不準你去!或者父母提出的要求,兒女不同意時,我們也不應簡單地采用命令方式:這事已經決定了!
大人和孩子之間需要平等,特別是交流時要平等。只有平等,才能讓孩子的個性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充分得到展現。在平等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是獨立的、有主見和意志堅強的。他們的思想是自由的,有獨創精神的。
生活中,由于我們許多的父母成天忙碌于工作崗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缺少溝通與交流,矛盾也就出現了。從而,導致了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無暇顧及,孩子內心的苦惱,父母也無從了解。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的直接管束應該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平等、開誠布公的交流。如果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能夠跟父母討論他對某一事物的手法,那么他就會在他這個躁動不安的年紀里,找到一種被他人認可的自信。相反,如果缺乏有效的交流,那么他們就很容易陷入思想的困境中。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只做居高臨下的訓導,而應該將自己和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應當尊重孩子,與他們交流而不是訓導。如果家長以平等的。像與朋友談話的口氣,來與孩子交談,而不是對他們訓話,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會接受父母對他的教育。
首先,我認為,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不要有“老子為大”、“我的話就是圣旨”等一些錯誤的思想,而是要以一種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與孩子進行交流。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把你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一樣,將心中的煩惱告訴你,將心中快樂告訴你。
其次,父母與子女間的這種的密切關系是需要長期,有意識培養的。當孩子們開始方問:“爸爸你為什么不高興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煩?”的時候,做家長的就該認真考慮一下是否該與孩子認真談一談。那么談多少,怎么談?
如果我們一語搪塞說:“沒有什么,很好。”或“不關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們就等于將一顆關懷他人的心擋在門外,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如何不關我們的事,正是父母不讓孩子有愛心和責任心,日后我們也就沒有理由抱怨我們的孩子不關心父母。
4、代溝的化解,需要雙方的理解
當孩子逐漸長大,知識面、接觸面增大,他開始學會自己觀察、思考,對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時覺得有些事情沒有必要跟父母說,這樣父母就會缺乏對孩子的了解,覺得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理解自己,于是對孩子的怨言也就多了起來。作為孩子呢,他同樣也會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對自己的想法置之不理。
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如果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諒彼此的心境就不難解決了。家長的理解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它是使家庭教育步入和諧的一個重要前提。許多家長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其實他們又何嘗理解孩子!他們是按自己的想法為孩子提前準備的,孩子想什么家長根本不管。正是這種互相的不理解才造成了代溝的加深和溝通的難度。
做子女的視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動輒跟父母頂嘴發脾氣,有的封閉自己疏離家庭,有的甚至離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愛無從入手,看著自己親手撫育、一點一點長大起來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無論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實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對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卻不知怎樣去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長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雙親。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這在親子之間,本來應該沒有問題,但事實并不是沒有問題。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
當然,這并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嬌寵孩子。如前面這個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夠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至少不會做出“臭罵前來邀請女兒的同學”這樣過于傷害女兒自尊心的行為來!
父母應該知道: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愿意與父母溝通。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因為他們再不是那個兒童期的孩子了。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沖突馬上就減少了。
另一方面,作為子女要多體諒父母的苦心。當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時,要多和父母溝通,告訴父母你想要的是什么,如何才能讓你開心快樂。也要理解父母和學校的適當約束是十分必要的,不能從心理上排斥。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有時候有的孩子又不能有所節制,就需要父母和學校給予適當的約束,只是需要講究策略,讓孩子們從心理上接受。
創造一個生命并不難,但養育一個生命卻非常的艱難。父母的偉大,就在于竭盡全力把你培養成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有益于社會的人。
所以,無論是是父母還是子女,都要把溝通上的理解和尊重努力做到更好,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父母對孩子尊重信任,孩子多體諒父母的苦心,多想想父母的付出是因為愛,是為自己好,這樣就應該容易接受父母的愛了。在互相理解的心態下再進行溝通就沒有什么障礙了。
5、不做嘮叨家長
愛嘮叨的父母的確不少。當然,大多數孩子都不喜歡聽父母嘮嘮叨叨,有的愛說爸爸媽媽得了“滴咕病”,有的更與父母頂撞,鬧得大家心里不愉快。但是,我們是否認真想過,父母為什么愛嘮叨呢?而我們又該怎樣對待愛嘮叨的父母?
父母關心子女的功課雖然是正常而應該的,但如果經常在他身旁督促,或嘮叨不休,給孩子最大的“幫助”是干擾孩子的讀書情緒,令他覺得像是罪犯般被人監視著一舉一動。
事實上,不少父母為了減輕孩子沉重的功課壓力,都很愿意協助孩子做功課。通常最常見的是坐在孩子的身旁看著他寫字,一會兒提醒他字要寫得端正、一會兒又說那個字寫錯了;或者孩子專心計數時,一會兒端茶,一會兒又說“太累”了,這種做法,只會惹孩子反感,使他們坐立不安,無法專心讀書。
從孩子方面來說,假若挨罵變得像家常便飯般的輕松平常,久而久之,他對任何的責罵與感到無動于衷,起不了作用,同時他也會因此而喪失了自信心,甚至連說話都表達不清楚。而父母的責罵與勸告以后也變得沒有效。沒有耐心的母親,常常會嫌孩子做事慢吞吞,又做不好,由于看不順眼,便不停地嘮叨。嘮嘮叨叨地罵孩子,會使孩子不愿意接近父母,父母也會覺得這孩子不可愛。對于精神散漫,無法專注于書本的孩子,再多的嘮叨和督促都不能奏效,反而會令情況惡化。
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要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返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生活中,許多家長往往對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總希望孩子事事順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順心就不停地說教,翻來覆去,便成了嘮叨。嘮叨一般總是指責的多,批評的多,報怨的多,有時甚至諷刺挖苦,孩子當然不愛聽,甚至會感到厭煩、反感。嘮叨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要求,見什么說什么,想到哪里說到哪里,讓孩子無所適從,還會有損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作為父母,嘮叨讓人厭煩,易招致怒氣,那么對于孩子的一些行為究竟應該怎樣去糾正呢?
一是要學會尊重孩子,正確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狀態。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心理狀態會不同程度地有所暴露。父母這時就要善于把平時對孩子的了解與他在談話中的外部表現聯系起來,細心觀察孩子的神情、言語、注意力和習慣動作的變化等,從而正確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狀態。
二是要學會交流。
當孩子怠惰、不專心讀書,父母說教無效時,不妨停止語言的勸誡,改為行動,施以適當的處分,讓他反省自己的過失。父母看到孩子有悔意就不要再過多加以指責。有過親身教訓后,孩子會改進的,父母還是少嘮叨為妙。因為嘮叨不是教育孩子,多半是家長為自己的辛勞找平衡。有些母親對丈夫也是嘮叨個沒完沒了,其結果自己在家里辛辛苦苦,一天忙到晚,卻在丈夫、孩子面前毫無威信,孩子稍大一些,就會看不起經常嘮叨的母親,這是做母親的失敗,也是許多母親的悲哀。其實,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對孩子的毛病、缺點,找適當的時機,認真而親切地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適,應當怎樣做才好。
6、允許孩子和父母爭辯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子女回嘴、反駁、頂撞等。面對這種爭辯,做父母的該怎么處置呢?明智的做法是給子女爭辯的權利,認真地聽取爭辯。這樣做,主要的好處有兩個:其一,從孩子的爭辯中,做父母的可以了解其發生某種錯誤行為的背景、條件以及心理動機等,針對性地進行有成效的教育;其二,讓孩子爭辯,也就為做父母的樹了面鏡子,父母通過聽取子女的爭辯檢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說的是否在理,發現不妥之處可以及時調整。孔子就此說過:“父親有敢于爭辯的兒子,行為就不會無禮。”
孩子爭辯的時候,往往是他們最得意的時候。這時候也是孩子最來勁兒、最高興、最認真的時候,對他們的大腦發育是有好處的。并且這樣還可以營造家庭的民主空氣,增加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研究發現,這樣的孩子具有很強的交際能力和其它方面的能力,對將來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因此父母應該樹立一種觀念,要允許孩子爭辯,這不是什么丟面子的事情。父母認為如果允許孩子爭辯,孩子就會不聽話,不尊重自己,與自己為難,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父母與孩子爭辯,對兩代人都有好處,因此父母要善于研究學習,讓爭辯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當然,讓孩子爭辯是應該遵守規則的,也就是說,不允許他們胡攪蠻纏,隨心所欲,而是在講道理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孩子違反了爭辯的規則,父母自然應該回以制止。值得提醒的是,父母是規則的制定者,所以在制定規則的時候要從實際出發,合乎孩子的情況,合乎一般的道理,否則,這種爭辯就是不平等的。
給孩子爭辯的權利,這對許多做父母的來說并非輕易能做到的,他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往往是只能我說你聽,哪容子女爭辯。所以,給子女爭辯的權利,需要做父母的克服自以為是,唯我是從,只準說是,不準說不的單向說教的思維定勢,換上尊重孩子,鼓勵爭辯,勇于自以為非,善于雙向交流的思維方式;改變輕則呵斥,重則棍棒的粗暴行為,養成重科學,講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規范。
因此,家長應為孩子的爭辯創造一種寬松、平等的氛圍。在爭辯的過程中,家長應循循善誘、以理服人,莫以為孩子與父母爭辯是對父輩的不敬。
7、正確對待青春期追趕時髦的心理
孩子需要大人的指導,也需要自己決定一些事。比如,父母常常為孩子的穿著和發型煩心,但專家們說,只要不出格,最好讓孩子們自己去體驗。只有這樣他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時候該穿什么衣服,什么樣的衣服和發行更適合自己。
當然,父母在孩子的穿著問題上存在一定的擔心也是十分正常的。
青春期孩子伴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比較“愛美”了,愛打扮自己了。青春期之前,父母怎么打扮他們都可以。但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他們在關心自己內心世界的同時,也把一些興趣和時間用在如何打扮自己以及別人是怎樣打扮上面。在穿衣、發型等裝飾上,表現得比較“時髦”,尤其在外表上,特別引人注意;喜歡得到別人贊揚以及不甘心落于人后的愿望,是根深蒂固的。尤其對于女孩子來講,把興趣用在外表形式打扮上,是有其特殊的心理功效的,那就是:吸引異性的注意;引起同伴女子的羨慕。每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她們就感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對此,家長應認識到:
一是青春期的孩子在追求美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執傾向。他們愛美愛打扮是很自然的,無可厚非。但由于少男少女們對美的本質認識還較膚淺,在追求美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執傾向:盲目節食減肥保持苗條體形,穿著打扮上過分追求成人美,追隨時尚、刻意修飾、矯揉造作,也就失去了少年純真、健美和青春氣息。
二是針對孩子的愛美心理及對美的認識上的偏差,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情趣,使他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要使孩子明白美是寄寓在和諧、統一、協調、相宜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