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祛病大法(三)9. 要活就得動 因長期坐著或缺乏運動而生出來的病,不僅復雜,而且不容易治愈。因此,有養生經驗的老人經常說:"大動不如小動。"其實,小動不如微 動,"抱住健康"養生法的動就是一種微動,確切地說,是一種蠕動。 2007年夏天,一位教授來訪,老人家70多歲了,喜歡研究養生之道。閑聊的時候他說多年來有冠心病,心律不齊,住了5次院了。我跟他講 :"像您這種情況,養生要以動為主,活動活動嘛,要活就得動。"為什么呢?老人家在家里,兒女都有出息,很孝順,他在家無憂無慮,頤養天 年,很少出門活動。靜中無動,全身的肢體不能配合心臟行血,心臟的工作量就大了,能不犯冠心病嗎?形象地說,怡然自得的、健康的心臟面 對靜止不動的身體,好比勵精圖治的君王遇到慵懶的臣民,怎么都不聽使喚,無奈之際,他就躁動不安,心煩意亂,長久下去就會導致心臟出現 各種問題了,這也是養生不得法的一種表現。 我給他一個建議,把每天在家看電視的3個小時用來練習"抱住健康"養生法。老人回去后一練就上手,馬上找到感覺了。兩個月以后,他再 次登門,非常開心地說他的心臟已經恢復正常,全身都比以前舒爽多了。而且他老伴同時練習"抱住健康"養生法后,長期的失眠居然消失了,每 天都是一覺睡到自然醒。 現在的人,上班的時候坐在辦公桌前,出門有車坐,回到家里又一屁股坐進沙發看電視,一天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坐著,缺乏運動,身體的氣 血都淤滯了,很多病就是這么坐出來的。病人談病色變,醫生則是"談坐色變"、"談靜色變"。因長期坐著或缺乏運動而生出來的病,不僅復雜, 而且不容易治愈。一天到晚坐著的人,好不容易有了點養生的閑暇,為什么還要坐在那里看電視呢?他需要站著,需要運動,需要讓全身的氣血 動起來,讓肢體肌肉靈活起來。 "抱住健康"養生法的特殊之處在于,它看似不動,其實是不動之中有大動。這種大動又不同于跑步、跳繩等體育運動,對于那些身體虛弱、 津乏氣短的人來說,這樣的運動會增加內耗,傷津動氣,不增其益,反受其累。尤其是那些身患嚴重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炎等疾病以及隱匿 性疾病的人,這些劇烈型運動更是不可行的。因此,有養生經驗的老人經常說:"大動不如小動。"其實,小動不如微動,"抱住健康"養生法的動 就是一種微動,確切地說,是一種蠕動。 半年之后,這位教授已經把這種養生方法傳授給了上百人。有一次老人家非讓我和他一同向他所在單位的職工講授"抱住健康"養生法,而他 的講授居然像他講授專業課程一樣嚴謹: "兩腳平鋪于地,與肩同寬,全身很隨意地放松下來,慢慢地臀部往后靠,如同坐一個高凳,似坐非坐。這樣就站好了。接著,還有一些講 究:手要求掌心內凹,十個手指張開以后,里面的關節往里面夾,外面的關節往外面頂,虎口是圓撐的,腕關節不能僵死,兩個肩膀撐開;十個 手指之間要如同夾一根香煙,不能讓它掉下來;雙手如同抱一個氫氣球,用力輕了這個氣球就飛出去了,用力緊了這個氣球就爆了;用心體會這 種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感覺;頭呢,下顎稍微往回收一下,和脖子之間好像夾住一個乒乓球;同時,感覺頭上面有跟繩子吊著;腿稍微往前彎 曲一點,身體的全部重心落在腳掌的前2/3處,這樣,后腳跟就稍稍抬起來了,又不能完全抬起來,要像踩著一個螞蟻似的,不能讓它跑了,也 不能把它踩死。" 我驚訝于老教授講得如此細致、到位和準確。不過,大道至簡,初學者大可不必追求外形的極致而忽略了基本的原則。所以,當大家要求我 進一步闡釋的時候,我對大家說: 其實也不必太追求形式,只要你自己感覺舒服就是最好。如果累了,環抱的雙手可以舉高一點或者舉低一點,都沒關系;兩手還可以左右調 整位置,只要左手不放到鼻子右邊,右手不放到鼻子左邊就可以。基本的姿勢做出來后,你可以前后晃一下,如同在游泳池里,體會水和人激蕩 的感覺,幅度不要太大。眼睛似閉非閉,什么高興想什么。 如果有人感覺到手會發熱發脹,甚至里面有螞蟻爬的那種感覺,這就是中醫上說的"蟻行感",說明體內氣血的流動已經加快了。有人說,站 久了還會感覺后背發熱,這是怎么回事?我們都知道后背有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總督和統領人一身之陽氣,后背發熱,意味著陽氣被鼓動起來 了,氣血循行更為通達了。在這個普遍陰盛陽虛的年代,鼓動陽氣是養生的根本。 對于練習"抱住健康"法已經較長時間的人,我建議不妨把意念集中在尾椎骨尖上,慢慢地用尾椎骨尖畫小圓圈,以此帶動身體的微動,此時 ,我們可以感受到:十個手指的指尖有微微發麻的感覺,隨著身體的微動,這種感覺從手指傳向手臂,腿部、背部也會有相應的感覺。身體這樣 輕微?動著,感覺自己就像泡在溫泉里,像海藻一樣,隨著迂緩的水流飄飄蕩蕩,蕩蕩悠悠。在晃晃悠悠中身體四肢得到怡養,全身血液也像安 靜的溪水,周流而不息。 我練習"抱住健康"養生法已經20多年了,雖然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姿勢,但永遠不覺得枯燥,永遠感覺自己的身心是在進步。剛開始練的時 候覺得有些枯燥,但只要堅持一兩周,習慣了、接受了之后,就能很樂意地把它當做日常的功課來做。 其實,我們普通人對于養生大多只有皮毛的功夫,在沒有掌握內在的技術和要領之前,形和意都是必需的。形者養身,意者養心,養心在靜 ,養身在動。古人講"性命雙修",實際上講的就是我們現代的"身心鍛煉",通過性命雙修,方可益壽延年。"抱住健康"法就是要強你的身,收你 的心。安心在喜,不唯虛;養生在動,不宜靜。動非浮躁妄動,喜非刺激狂喜,能夠做到這兩點,我們就是養生的高人了。 10. "太極護身",生生不息 我們的神闕和命門兩個穴,就像太極陰陽圖的黑白點,而當我們把手自然甩起來的時候,就是在畫陰陽魚那優美的曲線了。因為手在每一次 拍打的過程中,力度是越來越大的,拍到穴位上的時候,力度達到最大,這種拍打的力量是有穿透力的,拍到穴位后還要往里面深透一些。這樣 一來,不就正好拍成一對陰陽魚了?練這個功法,我們的身體周圍就有一個左右轉動的太極,這不就是有太極護身了嗎? 前幾天,有一位朋友從武當山旅游回來,帶給我一個精美的太極圖護身符,說是可以保健延壽、保家平安。當時,我把這個圖拿在手里仔細 端詳:這么簡單的一個圖案,就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演化規律的模型,是古圣先賢智慧的顯現,至于它能否有護身的神秘力量,我也不知道。不過 ,既然是朋友的好意,我也就非常高興地收下了。 同時,我對朋友說:"你給了我一個護身的太極,我給你點什么呢?要不,我也給你一個護身太極吧。" "不用,不用,"他連忙說,"我家里還多的是,這次帶回來很多呢,各種各樣的應有盡有,你要是喜歡我還可以給你多拿幾個。" 我笑道:"不,你給我的是有形的太極護身符,我給你的是一個無形的護身太極,是一個小小的養生方法,你天天練,練久了,自然就有太 極護身了。" 我教給他的這個保健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如果把人體也比為太極的話,那么,人體前方的肚臍(神闕穴)就相當于人體太極的前方"魚眼" ,而人體后方和肚臍對應的位置,稱之為命門,相當于人體太極的后方"魚眼"。 前方的神闕(肚臍),是人體元氣的根本;后方的命門(在后腰與神闕相對的地方),則是人體的生命之門。所以,拍打這兩個要穴,可以 行氣通血,調和陰陽,激活人體的元陰元陽,祛病強身。 至于怎么拍打,就要看您怎樣順手了,不拘形式,您感覺舒服、順暢就好。 最初的時候,您可以先用一只手的手心拍打神闕,然后,再用另一只手背拍打命門。分開來拍打,以舒暢為度,就這么簡單。 當然,熟練的時候,您可以變著花樣來,甚至可以左右手的手心、手背輪流拍打神闕和命門。比如: 先把右手手心按在肚臍眼上,左手手背按在命門穴上,接著,上身右轉,帶動兩手甩動,右手往后甩,去拍命門;同時左手往前甩,去拍神 闕。手掌拍下,馬上隨著身子的左轉而彈起,右手往前甩拍神闕,左手往后甩拍命門。如此來回重復。不過,沒有必要拘泥于形式,拍打熟練了 ,您自然而然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拍打方法。 熟能生巧,養生也不例外,當你越練越自然,你就會把初看起來像是體育鍛煉的方法提升到健康養生的高度和實效上來。 那么,人體健康的"太極"何在? 我們不妨再把這個養生法練起來。我們的神闕和命門兩個穴,就像太極陰陽圖的黑白點,而當我們把手自然甩起來的時候,就是在畫陰陽魚 那優美的曲線了。因為手在每一次拍打的過程中,力度是越來越大的,拍到穴位上的時候,力度達到最大,這種拍打的力量是有穿透力的,拍到 穴位后還要往里面深透一些。這樣一來,不就正好拍成一對陰陽魚了?練這個功法,我們的身體周圍就有一個左右轉動的太極,這不就是有太極 護身了嗎? 朋友跟我一起認真地練著,仔細地感受著,忽然非常興奮,說:"我感受到太極啦,是用我手上的力量畫出來的!"他回去后,又給我打電話 ,說他前幾天因為旅途勞頓,腰有點疼,自從跟我一起練了太極養生功,回到家后,發現腰竟然不疼了,而且腰部微微發熱,非常舒服。他高興 得不得了,說:"這才是真正的太極護身。" 我說:"這個可不是護身符啊,我可不敢說它能招財進寶……" "不,"他打斷了我的話,"有了健康才能招財進寶,身體正氣旺盛自然全家平安。太極生萬物,健康才是真正的太極啊。" 11. 天地相合--來自于中醫不傳之秘的養容術 面容是一身之陰陽作用的產物,其中陽占主導,因為頭上以陽經為主,陰為其次。所以,練習這個養生方法,就是先通過上下門牙的相合端 正面容,在通過"真陽聚頂"后提升陽氣,最后通過"玉液還宮"來滋陰。這樣,已經端正的面容就在陰陽二氣的交互濡養下慢慢固定下來了。 幾年前,我去南方看望一位中醫同修。這位同修在那一帶頗有醫名,他的診室外面,總排著長長的隊。在他那里,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他每次對病人進行完望聞問切后,會對病人說:"我看看你的牙齒。"病人當然要照辦,于是呲著牙讓他檢查。"嗯,好,你現在把上下門牙對 上,對齊,然后把嘴唇合上,嘴唇兩角上翹,做出微笑的樣子我看看。"病人照辦。他看了看,高興地點了點頭,說:"好啦!"然后開方子。 這是什么檢查?我從沒見過,也從沒聽說過。到了晚上,我就問他。他笑了,說:"這不屬于診斷,這是我的一個小試驗。我是想證實一種 說法。你瞧,我這樣是不是更好看?"說著,他把自己的上下門牙對齊,抿嘴一笑,嘴角翹起。我一瞧,覺得還真好看一點了。他的臉本來是圓 中帶扁的,這下略微長一點,也略微方一點了,因為下頜骨稍微突出了一些,就彌補了他面部一些小小的缺陷。 朋友說,這是他從中醫古籍里找到的一個改變面貌的訣竅兒。人有上牙和下牙,古人云"上牙是天,下牙是地"。平時,我們上下牙相合的時 候,要么是上牙包住下牙,這叫天包地;要么是下牙包住上牙,這叫地包天。一般來說,天包地的人比較多,地包天的人比較少。如果我們用上 門牙頂著下門牙,讓它們對齊,這就叫"天地相合"。這個動作,會調整人的下頜骨,使人面容的下部端正飽滿,達到人們常說的"地角方圓"。 天地相合的時候,我們把舌頭抵住上齒的齒齦,嘴呈抿嘴微笑狀,兩個嘴角翹起,連帶頭兩側肌肉上提,用意念感受有一股氣匯集到頭頂百 會穴,這叫"真陽聚頂"。這樣我們的面容就呈現出最佳狀態了。只要我們在沒事的時候經常這樣做,保持這種狀態,久而久之,面容就會改變, 變得飽滿、方正。由于頭是諸陽之會,嘴角提起來后,全身的陽氣也會隨著被提起來,匯聚到百會穴,這又可以迅速提升人的陽氣,使人變得有 精神。由于舌頭一直是抵著上齒內齒齦的,所以過不久就會產生很多津液,等津液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徐徐咽下,體會津液灌溉五臟六腑并一 直滋潤到丹田的感覺,這叫"玉液還宮"。于是,這個動作在生陽的同時,又有補陰之功了。 相由心生,說得具體一些,可以說,人的面容是頭面上各條經絡的相互牽引、相互妥協的最終結果。說得更明白一些,面容是一身之陰陽作 用的產物,其中陽占主導,因為頭上以陽經為主,陰為其次。所以,練習這個養生方法,就是先通過上下門牙的相合端正面容,再通過"真陽聚 頂"后提升陽氣,最后通過"玉液還宮"來滋陰。這樣,已經端正的面容就在陰陽二氣的交互濡養下慢慢固定下來了。 "從你觀察的那些人來看,是否所有的人只要把上門牙和下門牙一對,天地相合,臉就會變端正嗎?"我問。 "基本上都是的。"朋友高興地說,"這種觀察,我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只有極少數人不行。因為臉型主要取決于下頜骨嘛。南方人的臉 ,普遍比較小,尤其是男性,臉小了就不太好看了,只要下頜骨這里稍微調整一下,臉型就變了。所以我每看到一個人符合這個規律,就會非常 高興。如果有些人照這樣做后面部改觀非常大,我就把這一招教給他,讓他變好看一點。結果有人打電話給我說,他忍著兩腮的酸脹,才堅持了 3天,就覺得自己變帥了,你說神不神?" 那一夜我高興得幾乎睡不著,幾次從夢中醒來都發現自己的上門牙和下門牙是對著的。倒不是因為學會了這么點中醫的不傳之秘,而是因為 今天的經歷讓我更堅定了這樣一個信念:人,是能改變自己的健康、命運、面容的,只要他有緣,只要他用心! 12. 胃口好,活得就好--然谷是開胃的大功臣 推拿然谷后,我們會很快感到嘴里唾液腺興奮,唾液分泌得多了。20分鐘后,人會產生饑餓感。這時候,可以吃東西了。不過這時千萬不要 暴飲暴食,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在傷心、生氣、緊張或者生病的時候都不想吃東西,感覺不到一點餓,這是一種病理反應,因為這個時候,人的脾胃功 能很弱,胃氣消耗也往往比平時更大。越不吃,脾胃更沒有東西可以運化成氣血,身體就會更受損,這時怎么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開胃,讓人 產生饑餓感。有了饑餓感,就說明腸胃已開始恢復了正常功能。 很多上班族沒有饑餓感,他們早飯一般不吃,中午12點吃午飯,晚上要么在家里要么去餐館跟朋友同事大吃一頓。飲食如此不規律,久而久 之,脾胃不出問題才怪。如何改變這種習慣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人產生饑餓感,使人到了該吃飯的時間就馬上想吃飯。只有讓饑餓感正常,腸 胃才能恢復應有的敏感。 此外,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暴飲暴食,吃多了,撐得不行,怎么辦?老人有病,小孩挑食,這也不吃,那也不吃,怎么辦?回答都是一樣 的:要趕緊想辦法讓他們的身體產生饑餓感! 然谷穴是人體產生饑餓感的要穴。在我們的腳內側,足弓弓背中部靠前的位置,可以摸到一個骨節縫隙,這就是然谷穴。 "然"字就是"燃" 的本字;"谷"表示這個穴的位置在足內踝前起大骨間,這個位置精氣埋藏得特別深。之所以叫"然谷",也就是有火在人體深深的溪谷中燃燒的意 思。這是前人的解釋,我認為是非常正確的,但我覺得還沒能解釋完全。因為,穴位的名稱具有多義性,應該把其所有的意義加起來,才能完美 地使用這個穴。 在我看來,然谷,也就是"燃谷",還有"燃燒谷物"的意思。谷物就是我們吃進胃里的食物,燃燒就是消化。然谷穴就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 胃里食物更好消化的一個穴。推拿然谷,可以讓人很快產生饑餓感,同時還能治療過度飲食后的不適,具有雙向調節的功能。總之,每天堅持推 拿然谷,能讓人的胃口長開、腸道常清。 推拿然谷是很有講究的:首先要準確地找到然谷穴,用大拇指用力往下按,按下去后馬上放松。當大拇指按下去的時候,穴位周圍乃至整個 腿部的腎經上都會有強烈的酸脹感,但隨著手指的放松,酸脹感會馬上消退。等酸脹感消退后,再按上面的方法按,如此重復10~20次。雙腳上 的然谷穴都要按。如果是自己給自己做,則兩個穴位可以同時進行。 為什么要用這種手法?我告訴您,針灸里有"補"和"瀉"的手法,推拿也一樣。一般來說,快速的、強烈的刺激為瀉法,柔和的、緩慢的刺激 為補法。一個穴位,用補法與用瀉法進行推拿,效果是不一樣的,甚至相反。我們對然谷這個穴,用的是瀉法。要把這個手法做對,才有明顯的 效果,不然,如果只是隨便按一按、揉一揉,效果雖說仍然會有,但就要大打折扣了。 還有朋友要問了,重復按10~20次,到底是10次還是20次呢?那就要看您是否按到火候了。當您感覺酸脹感越來越難以退去,最后再也不退 的時候,火候就算到了。這也是檢測您這套開胃推拿動作做得是否到位的一個標準,做得到位,10次就足夠了,做得不到位,20次以上恐怕也不 行。當然,即使沒到火候,效果總還是會有一些的。 推拿然谷后,我們會很快感到嘴里唾液腺興奮,唾液分泌得多了。20分鐘后,人會產生饑餓感。這時候,可以吃東西了。不過這時千萬不要 暴飲暴食,吃到八分飽就可以了。平常體弱多病的中老年人和素來胃口不好的孩子尤其要注意,"物壯則老",任何事情都不可過度,人生如此, 養生亦如斯! 13. 頸椎、腰椎有病,后溪穴百用百靈 堅持一天這樣做下來,肯定到了下班的時候腰不會酸、脖子不會累,眼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每天堅持這么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頸椎 輕松挺直,同時,你會發現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 以前,頸椎病是40歲之后人的專利,但現在不是了,20~30歲的頸椎病患者到處都是,我甚至見過得頸椎病的小學生!原因很簡單:伏案久 了,壓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調理,所以頸椎病提前光臨了。 陽氣不足,人就會未老先衰,這是當今生活中多數人面臨的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 當長期保持同一姿勢伏案工作或學習的時候,上體前傾,頸椎緊張了,首先壓抑了督脈,督脈總督一身的陽氣,壓抑了督脈也就是壓抑了全 身的陽氣,于是,久而久之,整個脊柱就容易變彎,人的精神也差了。 人的精神,不是被腦力勞動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錯誤的姿勢消耗掉的。 這一系列問題,都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過一個穴,也就可以全部解決,這個穴就是后溪。后溪是小腸經上的一個穴,把手握成拳,掌指 關節后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這個穴是奇經八脈的交會穴,通督脈,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臨床上,頸椎出問題了,腰 椎出問題了,眼睛出問題了,都要用到這個穴,效果非常明顯。它可以調整長期伏案或在電腦前學習和工作對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只要堅持, 百用百靈。 用這個穴位非常簡單,而且容易堅持。我們坐在桌子旁,把雙手后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即 可達到刺激的效果。 我們想想,當我們坐在電腦旁閱讀文件的時候,手是怎么放的?肯定是一手不離鼠標,一手仍在鍵盤上吧,保持這個姿勢不動,人都變僵了 。這時,不妨靈活一點,把手解放出來,讓雙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鍵盤上,來回滾動,揉一揉,每次刺激3~5分鐘,每個小時刺激一次就足夠 了。這是毫不耽誤時間的,因為這時候,眼睛該看什么還可以看什么。 大家可以試一下,堅持一天這樣做下來,肯定到了下班的時候腰不會酸、脖子不會累,眼睛在很大程度上能得到緩解。每天堅持這么做下去 ,首先是腰椎、頸椎輕松挺直,同時,你會發現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如果因為忙,總是忘記怎么辦呢?我建議,甚至可以定個鬧鐘,每隔一個 小時提醒我們揉動一下后溪穴。不管忙到什么程度,我想這么一點時間還是能抽出來的。因為,這是能真正拯救我們健康的好方法。 凡是到我這里來看頸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議他們這樣去使用后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這樣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頸椎、腰 椎要管用得多。有位30歲的白領對我說:"本以為骨骼已經定型,要終生駝背的,但最近感覺背明顯比以前直了。"我說:"當然,年輕人駝背不 是因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節一節的,是活動的,怎么可能隨便定型呢?關鍵是你背上氣機運行不暢,經脈阻滯,才出現駝背的跡象的,一旦這 個氣機通暢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來了!" 我還要特別把這個方法介紹給正在讀書的孩子們。現在的孩子很可憐,從小學到高中,小小年紀就承受這么沉重的學習壓力,我可不希望他 們一輩子都戴近視眼鏡,也不能讓他們在沉重的壓力下失去朝氣,成為小駝背。 我本人也和多數人一樣,每天平均在電腦邊工作的時間是11~12小時,但我到現在,視力沒有問題,頸椎也沒有問題,精神狀況一直很好。 其實我沒有獨門絕技,就是受益于后溪穴。 很久以前,我就養成了揉后溪的習慣,隨時隨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開車的時候,如果碰見路上堵車,或是紅燈亮了,也會把后溪放 在方向盤上來回滾揉幾次,特別舒服。這時候,別人在著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脈、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無窮;一不 起急,二不發火,精神振奮,這么一來,有時候居然覺得堵車也堵得很值! 14. 大藥逞神勇,承山滅頑濕 承山穴是我迄今為止發現的祛除困擾現代人健康的最大頑癥--人體濕氣的最好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紅豆粥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一次見識承山穴的神威,還是我在學校學中醫的時候。當時,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們的教室在地下室里,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問題出 來了,我感覺兩腿像灌了鉛似的,不想動,身上很疲倦,腦袋也感覺大了、木了,昏昏沉沉地抬不起來。一連好幾天都是這樣。一次下課后,班 上有個同學,是北京當時一位著名推拿接骨專家的孫女,她對我說:"你怎么啦,天天上課就睡覺?"我就把這種難受的感覺告訴了她,這位同學 很熱心地說:"我來幫你看看吧!"她讓我站了起來,蹲在我身后,把住我的小腿,雙手拇指各按住我小腿肚子下方正中的一個部位,猛然用力, 我當時感覺身上像觸了電似的,一陣劇痛,不由得大叫一聲!等緩過神來后,一下覺得自己頭腦清醒了,也有精神了,腿腳也利索了,一切毛病 消失于瞬間。我高興壞了,趕忙問這是什么絕技,她說:"沒什么啊,只是給你點按了一下承山。" 學醫后,結識了很多高人,再加上自己在臨床上的經驗,我慢慢悟出了承山穴的神奇。當時身上出現那些毛病,主要是因為一天到晚處在地 下室那樣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感受了濕邪,再加上學習任務重,心理的疲勞又帶來了身體的緊張。疲勞加上濕邪,人就喪失精神了,好比綿綿秋 雨中的樹,枝葉低垂,有氣無力。而承山穴正好有緩解疲勞和驅除濕氣的功效。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這里,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間。它為什么會有這些功效呢? 顧名思義,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們的人體,人站著的時候,小腿肚子會緊張,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個紐結,是最直接 的受力點。人體這一百來斤,全落在這一點上。山,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我們承受的壓力,每個人又要承受學習、生活、工作的壓力,這些壓力 對于一個人來說,都是無形的山,壓力在身上背久了,就會使人感到累,讓人疲勞不堪。這種壓力,承山穴最會幫人承擔,所以說,它是一個為 人扶危解難的穴位,無論我們遇到多大的"山",只要輕輕按壓承山,它都會挺身而出,義務幫我們承擔壓力,緩解疲勞。 我在臨床上經常用雙承山配雙肩井,治療由疲勞引起的腰酸腿疼,有很好的效果。下班累了的時候,我也會用這兩對穴位,為自己消除疲勞 。 承山穴是我迄今為止發現的祛除困擾現代人健康的最大頑癥--人體濕氣的最好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紅豆粥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為什么呢 ?承山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壓力最多的筋、骨、肉的集結之處,另一方面又是人體陽氣最盛 的經脈的樞紐,所以,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大多數人,只要輕輕一按他的承山穴,都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都是因為 體內有濕的緣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后,我們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就是膀胱經上的陽氣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濕邪,正隨著微微升高的體溫 向外逃逸。 另外,游泳的時候,一些人的小腿肚子會抽筋,這是因為人在水里感受了寒濕之邪,這時,只要趕緊揉一揉承山,抽筋的癥狀就會緩解或者 消失。 按壓承山穴,是有講究的。前面說的那位同學幫我按壓承山穴,手法相當狠,因為要用來幫我發汗、治病,所以不得不用這樣的重手法來一 鼓作氣,驅除病邪。但平時我們生活中用來驅除濕氣、緩解疲勞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如此了。承山穴按上去會非常的酸痛,如果手法重了,人會 受不了,所以,揉按承山的時候,我們開頭只能輕輕地按、輕輕地揉,以感覺到酸脹微痛為宜,慢慢地可以加重手法,千萬不要把別人或自己按 得劇痛難忍。誰都怕疼,在能保障效果的情況下,應該盡量把疼痛減到最小。 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既可以調動承山穴的能量,又沒有任何疼痛呢?當然有,那就是前面介紹過的"抱住健康"養生法。 很多朋友反映,自從堅持練習"抱住健康"養生法后,腿肚子變得有力了,精神變好了,大便也成形了。尤其是"大便成形"這一項,有人不解 ,說:"我還沒來得及熬您說的薏米紅豆湯喝呢,怎么體內的濕氣說少就少了呢?"我說:"'抱住健康'難道就不能祛濕氣嗎?" 我們練習"抱住健康"的時候,腳跟要稍稍抬起,重心要落在腳掌前2/3處,也就是涌泉穴上,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感受一下,受力部位是不 是偏于兩腿前外側和小腿肚子?兩腿前外側受力,鼓動了多氣多血的足陽明胃經,能促進人體氣血的通暢;而腿肚子所受的力,正是作用于承山 穴。所以,"抱住健康"也是在按揉承山穴,同樣能達到減緩疲勞,驅除體內寒濕的效果。 我們摸摸普通人的腿肚子,會感覺軟軟的,但如果練了一段時間"抱住健康",再摸他的腿肚子,你會發現變硬了,這就是"抱住健康"自動產 生的,小腿不一定會加粗,但是會變得結實。腿肚子硬實了,全身的抗疲勞能力、自動去寒濕能力也就強了,這是因為,那里有一個無怨無悔的 承山穴在辛勤工作著。所以,"抱住健康"的最高境界是不練而無時無刻不在練,因為人體在長期"抱住健康"時,體中不斷體會和調整,已經練就 了一套自我強大的自我調節功能,使人體無時無刻不在調動相關大穴的作用。 不要以為這個境界高不可攀。在練習站樁的日子里,經常摸摸你的腿肚子吧,哪天你發現它比以前硬實了,就說明你離這個境界不遠了。這 個境界就是古代平人的境界,成為平人、精神似仙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到那個時候,你再看看自己的身體是一個什么狀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