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干:干支是大撓創(chuàng)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 天干之名傳說是得于古代天有十日,天干即十日之名,《廣雅.釋天》“甲乙為干。干者,日之神”。
甲(jia)乙(yi)丙(bing)丁(ding)戊(wu)己(ji)庚(geng)辛(xin)壬(ren)癸(gui)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yǎng)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guān),而太陽的循環(huán)往復周期,對萬物產(chǎn)生著直接的影響. 解釋: 天干及陰陽之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謂之天干,或謂十天干。其陰陽之分,以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 天干及五行屬性甲乙同屬木,甲為陽木,屬棟梁之木;乙為陰木,屬花草之木。丙丁同屬火,丙為陽火,屬于太陽之火;丁為陰火屬燈燭之火。戊已同屬土,戊為陽土,屬城墻之土;己為陰土,屬田園之土。庚辛同屬金,庚為陽金,屬于斧鉞之金;辛為陰金,屬于首飾之金。壬癸同屬水,壬為陽水,屬于江河之水;癸為陰水,屬于雨露之水。 天干與方位及季節(jié)配屬甲乙東方木,屬春;丙丁南方火,屬夏;戊己中央土,屬長夏;庚辛西方金,屬秋;壬癸北方水,屬冬。 天干與人體的關(guān)系天干配屬身體:甲為頭,乙為肩,丙為額,丁為齒舌,戊己為鼻面,庚為筋,辛為胸,壬為脛,癸為足。 天干配屬臟腑: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 天干化合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天干的化合是由二十八宿位于天體上的位置來決定的,以甲與己合化土為例,當五行土氣在天體上經(jīng)過心、尾、角、軫四宿時,恰是甲己方位,故甲己天干就合化為土,而逢甲逢己亦便是屬土的氣象運行主事。 十天干體象 十天干體象全編論
十二地支:每個人出生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宇宙間信息場,可以簡稱為“四柱八字”。 子(zi)丑(chou)寅(yin)卯(mao)辰(chen)巳(si) 午(wu)未(wei)申(shen)酉(you)戌(xu)亥 是什么關(guān)系?其基本含義是什么?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是機械循環(huán)? 答:陰陽五行學說范疇的五運六氣是從六十甲子中抽象出來的概念,就是說六十甲子其實是由陽五運六氣和陰五運六氣組成。其基本含義是指把陰和陽各自在木火土金水空間形成的溫熱燥濕涼寒氣化(氣化就是指事物內(nèi)部通過對有利和有害及其同一性因素的肯定、否定而形成的自我運動變化),用具體的符號表達出來,就屬于陰陽氣化的基本內(nèi)容,也就是六十甲子的基本含義。由于六十甲子表達的方式不同,事物的有別,具體的含義也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如人們最常見的六十花甲子表達的就是事物層次質(zhì)變的基本規(guī)律,在劉玉珍老師的相關(guān)教材中都有相應的探討。 事物的變化是隨著時空的推移而不斷發(fā)展的,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在這樣的動態(tài)時空形成的,人體生物節(jié)律學有關(guān)的相生相克就是就是其最好的佐證。所以,那些把陰陽五行理論的相生相克引向機械循環(huán)論的認識,恰恰是站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角度所形成(就是單純在抽象的五行范圍繞圈子),是那些半拉子唯物主義者沒有把握到陰陽五行理論真諦的表現(xiàn)。這也是把這一提問不安排在五行那個層面,而是安排在陰陽氣化規(guī)律形成后才來解答的道理。 陰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干地支與陰陽 —— 陰天干:乙、丁、己、辛、癸 陽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五行與干支 天干 地支 金:庚、辛、 金:申、酉 木:甲、乙、 木:寅、卯 水:壬、癸 水:子、亥 火丙、丁 火:巳、午 土戊、己 土:丑、辰、未、戌 二十四節(jié)氣 正月寅月:立春入節(jié)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雨水到驚蟄止。 二月卯月:驚蟄入節(jié)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節(jié)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谷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節(jié)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小滿到芒種止。 五月午月:芒種入節(jié)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節(jié)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潔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處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節(jié)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節(jié)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節(jié)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節(jié)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節(jié)之時刻,經(jīng)過中氣大寒到立春止。 時間與地支對照表 23 ─ 1點 子時 1 ─ 3點 丑時 3 ─ 5 點 寅時 5 ─ 7點卯時 7 ─ 9 點 辰時 9 ─ 11點 巳時 11 ─ 13點 午時 13 ─15點 未時 1 5─ 17點 申時 17 ─19點 酉時 19─ 21點 戌時 21─ 23點 亥時 八卦:“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互搭配組成六十四卦。八卦可以推 八卦知識——八卦的“卦”,是一個會意字,從圭從卜。圭,指土圭,開始以泥作成土柱測日影。卜,測度之意.。立八圭測日影,即從四正四隅上將觀測到的日影加以總結(jié)和記錄,這就形成八卦的圖象。八卦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爻,多是記述日影變化的專門符號。爻有陰陽兩類,陽爻表示陽光,陰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個天體運行和氣象變化,這些星象之學,古稱天文。地部指觀測日影來計算年周期的方法,用地之理了解生長化收藏的全過程。人部指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結(jié)合,以便按照這些規(guī)律進行生產(chǎn)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橫叫初爻,中一橫叫二爻,上一橫叫三爻。八卦代表八種基本物象: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總稱為經(jīng)卦,由八個經(jīng)卦中的兩個為一組的排列組合,則構(gòu)成六十四卦。 乾(qian)坎(kan)艮(gen)震(zhen)巽(xun)離(li)坤(kun)兌(dui) 先天八卦:相傳是遠古時期伏羲所創(chuàng),亦稱先天八卦。(后由河圖訴說來源) 先天八卦的演變: 太極就是一,是道,是天地未分時物質(zhì)性的渾沌元氣。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是生兩儀,一陰一陽就是兩儀,故《易;系辭說》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古人觀天下萬物之變化,不外乎由太極而生陰陽,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陽就是陽爻,用"—"表示,單為陽之數(shù);陰就是陰爻,用"--"表示,雙為陰之數(shù)。這就是構(gòu)成八卦的基本符號,是(陰陽)矛盾的形態(tài)和萬物演變過程中的最基本的陰陽二氣的基本符號。 一陰一陽這個兩儀又各生一陰一陽之象,也就是一分為二,生出四象,四象即少陽、老陽、少陰、老陰,是謂"兩儀生四象"。四象再各自生陰生陽(一分為二),生出八卦。即四象生八卦,也就是說在少陽、老陽、少陰、老陰這四象上,分別各加一陽爻或陰爻,“疊之為三”,即產(chǎn)生八種新的符號,如在少陰上加一陽爻,生成叫做離卦;在其上加一陰爻,生成叫做震卦,依次類推,生成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種八卦排列次序及其卦數(shù),就是先天八卦之數(shù),由左至右,稱做先天八卦橫圖。先天數(shù)的產(chǎn)生,是由渾沌太極,無形無象也無定位,只是一氣相生,陰陽次第相加,而自然造化一至八數(shù),故謂“先天”。先天八卦即天地對待(天和地對、男和女對)。以“氣終而象變”的說法而言,即事物走到終點(極端)則變向反面,所以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又顯得格外有哲理性。 按其所代表的東西的性質(zhì)兩兩相對,分成四時,每對都是二個性質(zhì)相反的東西,相對立的站在各一端,即陰陽相對,這四對東西交錯起來,就構(gòu)成了先天八卦方位圖。我們從圖中分析出陰陽相對的關(guān)系。 天地定位:乾南坤北,天居上,地居下,南北對峙,上下相對。從兩卦爻象來看,乾是三陽爻組成,為純陽之卦;坤是三陰爻組成,為純陰之卦,兩卦完全相反。 山澤通氣:艮為山居西北,兌為澤居東南,澤氣于山,為山為雨;山氣通于澤,降雨為水為泉。從兩卦爻象來看,艮是一陽爻在上,二陰爻在下;兌是一陰爻在上,二陽爻在下,兩卦成對待之體。 雷風相薄:震為雷居東北,巽為風居西南,相薄者,其勢相迫,雷迅風益烈,風激而雷益迅。從兩卦爻象來看,震是二陰爻在上,一陽爻在下;巽是二陽爻在上,一陰爻在下,八卦成反對之象。 水火不相射:離為日居東,坎為月居西,不相射者,離為火,坎為水,得火以濟其寒,火昨得水以其熱,不相熄滅。從八卦爻象來看,離是上下為陽爻,中間為陰爻;坎是上下為陰爻,中間為陽爻,兩卦亦成對待之體。 從八卦卦爻明顯看出,乾坤兩卦為純陽純陰卦外,震、坎、艮卦都是由一陽爻兩陰爻組成,而且爻畫均為五,為奇數(shù),為陽數(shù),故此三卦為陽卦。巽、離、兌三卦都是出一陰爻兩陽爻組成,而且爻畫均為四,為偶數(shù),為陰數(shù),故此三卦為陰卦。 先天八卦方位與先天卦數(shù)的排列形式,由乾一至震四,系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旋至巽五,由巽五至坤八又由上而下,其路線形成S形的曲線,這種運動方式稱為"逆行",從S的跡形運動中,由乾至坤是按先天卦數(shù)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列的,這種從上而下,先左后右,由少至多的數(shù)字排列方式,稱作“逆數(shù)”,反之,由坤至乾,從下面的開始,由下而上,先右后左,由多至少的數(shù)字形成倒行的方式,稱作"順數(shù)"。 按先天八卦乾坤、艮兌、震巽、坎離兩兩對待之本,每一對中都含有順逆、奇偶、陰陽,即陰中含陽,陽中含陰,陰陽錯綜交變,這就是先天八卦方位圖中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想,是八卦本著陰陽消長,順逆交錯,相反相成的宇宙生成自然之理,來預測推斷世間一切事物,數(shù)不離理,理不離數(shù)。 兩者二數(shù)也,二者均衡也,儀者“神”也,“神”者儀態(tài)萬千之謂,即過氣點穴之意也。先天八卦十分注重基本功的練習和身法、步法的協(xié)調(diào),踏肩墜肘、擰腰順膀、砸腰勁、掛頂勁,跺地如打樁,跨眼出腰眼回,擰腰旋轉(zhuǎn)緊靠身。使陰陽二氣,瞬間生能,瞬間發(fā)放,使整勁寸發(fā),老勁帶靈。故內(nèi)蘊太極虛實之玄,外呈兩儀八卦之機。 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起只是羽復習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義相同。 ps:漢朝時道家更由易經(jīng)中的陰陽,八卦,五行等創(chuàng)出無數(shù)的術(shù)數(shù)。 五行:五行代表五種元素,作為構(gòu)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xiàn)象相變化的基礎(chǔ),在佛教中稱做:地水火風空。 金(jin)木(mu)水(shui)火(huo)土(tu) 命:每個人均是獨一無二的,出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huán)境,按易學的說法就是命。 因果:佛家講因緣際會,三世因果。每個人的出生都是因果。“因”決定了你之所以這個特定時間特定環(huán)境出生的“果”。 天干與地支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shù)與回歸年的天數(shù)相符,設(shè)置閏月。據(jù)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xié)調(diào)陰歷和陽歷。 天干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shè)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shù)字般的單純,而且后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shù)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fā)現(xiàn)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chǎn)生陰陽合歷,發(fā)展出現(xiàn)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干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huán)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干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guī)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jié)果。中國歷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guī)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后,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后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為“河圖”。 河圖洛書 傳說: 相傳在伏羲氏時,伏羲氏教民“結(jié)繩為網(wǎng)以漁”,養(yǎng)蓄家畜,促進了生產(chǎn)的發(fā)展,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條件。因此,祥瑞迭興,天授神物。有一種龍背馬身的神獸,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負圖點,由黃河進入圖河(今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送莊鄉(xiāng)境內(nèi)),游弋于圖河之中。人們稱之為龍馬。這就是后人常說的“龍馬負圖”。伏羲氏見后,依照龍馬背上的圖點,畫出了圖樣。接著,又有神龜負書從洛水出現(xiàn)。伏羲氏得到這種天賜的用符號表示的圖書,遂據(jù)以畫成了八卦。這就是《易·系辭上篇》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后人在伏羲氏龍馬負圖處修建了負圖寺。以紀念伏羲氏開拓文明的功績。 據(jù)傳在黃帝時,黃帝體察民情,親自勞動,受到人民的愛戴。同時也感動了天神,于是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yè)。一天,天神告訴黃帝說,洛水里有龍圖龜書,你如果得到它,將會把天下治理的更好,于是黃帝便帶領(lǐng)眾頭領(lǐng),巡游于洛水之上。一日,時值大霧,隱約看見一條大魚被困于河灘上,黃帝非常同情這條大魚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解決方法,便命人殺五牲、祭天帝,并親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動,連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漲,大魚得以解救。大魚走后,黃帝在洛水岸邊得到了河圖洛書,即《河圖視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記載著人類所需的各種知識。這就是傳說的“洛書魚獻”。據(jù)傳,得書的地點在洛陽漢魏故城南,舊伊洛河匯流處。 唐堯時,堯帶領(lǐng)眾酋長東游于洛水。在太陽偏西時,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見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復隱。于是,堯便在洛水邊修了一個祭壇,選擇吉日良辰鄭重其事的將璧玉沉入河底。稍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著又飛起一團云霧,在云霧中有噴氣吐水之聲。一陣大風過后,云開霧散,風平浪靜,水上漂過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平坦處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并記錄著各代帝王興亡之數(shù)。此后,易理文字便在人間傳開。這就是傳說的“靈龜”。 傳說虞舜時,舜習堯禮,沉璧于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負圖書而出。接著一卷甲黃龍,舒圖書于云畔,將赤文篆字以授舜。這就是傳說的“黃龍負書”。 傳說禹時,禹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列于背,有數(shù)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冊府元龜*帝王部》也說“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為洪范,此所謂雒出書者也”。這是說,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于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有的說,此即《尚書》里的《洪范》篇,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 唐代詩人李矯在《詠洛》詩中有:“神龜方錫瑞,綠字重來臻”之句,一歌頌洛龜負書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龜書,可能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甲骨文”。 河圖以十數(shù)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shù);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shù)。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jié)構(gòu)分布為: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 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圖乃據(jù)五星出沒時節(jié)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zhèn)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qū)劃,由于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xiàn)于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 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制,這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于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見于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三月春分,木星見于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 五月土星見于中天,表示長夏濕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河圖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為四方形。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nèi),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為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nèi),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為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nèi),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為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nèi),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為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nèi),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 (其中,單數(shù)為白點為陽,雙數(shù)為黑點為陰。四象之中,每象各統(tǒng)領(lǐng)七個星宿,共28宿。)以上為《河圖》。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河洛魚宴圖 千年攪離昧; 蒼黃風雷起, 癡兒涌誰淚。 —— 灑家魯達 河圖之數(shù) 1,天地之數(shù):河圖共有10個數(shù),1,2,3,4,5,6,7,8,9,10。其中1,3,5,7,9,為陽,2、4、6、8、 2,萬物生存之數(sh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 3,五行之數(shù):五行之數(shù)即五行之生數(shù),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shù)。一、三、五、為 4,大衍之數(shù):大衍之數(shù)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shù)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shù)的用數(shù)。天地之數(shù)55,減去小衍之數(shù)5得大衍 5,天干交合之數(shù):河圖之數(shù)十,乃十天干之數(shù)也。交合之數(shù)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 6,六甲納音之數(shù):天地之數(shù)55加上五行之數(shù)5,合化為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shù)。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 7, 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黃道十二宮對照圖 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聯(lián)系,和西方的黃道十二宮也是相同自然規(guī)律的不同表述: 河圖洛書是《周易》的基礎(chǔ),雖然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但是天上的天體運動都是相同的。 :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為陽數(shù)左旋;二、四、六、八、十、為陰數(shù)左旋;皆為順時針旋轉(zhuǎn),為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zhuǎn),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為風為氣,地之形為龍為水,故為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為德為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土為中為陰,四象在外為陽,此內(nèi)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為陽,金水相生為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為靜,外四象為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為圓形,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陰土陽土各為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陽,金為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什么叫先天?人以天為天,天以人為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于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為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發(fā)為主。后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克相制,以滅亡為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為方為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之象、之數(shù)、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暫且論之。 怎樣來正確認識河圖洛書呢? 直觀地考察河圖洛書,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幅圖具有數(shù)字性和結(jié)構(gòu)對稱性這兩個明顯特點: 第一,數(shù)字性。數(shù)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圖書之中。“ ○ ”表示1;“● ●”表示2;……依次類推,河圖含有1~10共10個自然數(shù),洛書含有1~9共9個自然數(shù)。其中,由黑點構(gòu)成的數(shù)為偶數(shù),由白點構(gòu)成的數(shù)為奇數(shù),表達了數(shù)的奇偶觀念。因此,數(shù)字性是河圖洛書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 第二,對稱性。兩幅圖式的結(jié)構(gòu)分布形態(tài)對稱,具體表現(xiàn)在二個層面:其一,由黑點或白點構(gòu)成的每一個數(shù)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是對稱的;其二,整體結(jié)構(gòu)分布對稱。河圖,以二個數(shù)字為一組,分成五組,以[5,10]居中,其余四組[7,2]、[9,4]、[6,1]、[8,3]依次均勻分布在四周。洛書,以數(shù)5居中,其余8個數(shù)均勻分布在八個方位。 進一步分析,河圖洛書還包含著豐富的數(shù)理關(guān)系,下面分別論述。 1、等和關(guān)系。除中間一組數(shù)(5,10)之外,縱向或橫向的四個數(shù)字,其偶數(shù)之和等于奇數(shù)之和。 縱向數(shù)字:7、2;1、6 7+1=2+6 橫向數(shù)字:8、3;4、9 8+4=3+9 并得出推論:河圖中,除中間一組數(shù)[5,10]之外,奇數(shù)之和等于偶數(shù)之和,其和為20。 2、等差關(guān)系。四側(cè)或居中的兩數(shù)之差相等。上(7—2);下(6—1);左(8—3);右(9—4);中(10—5),其差均為5。 1、等和關(guān)系。非常明顯地表現(xiàn)為各個縱向、橫向和對角線上的三數(shù)之和相等,其和為15。 2、等差關(guān)系。細加辨別,洛書隱含著等差數(shù)理邏輯關(guān)系。 ①洛書四邊的三個數(shù)中,均有相鄰兩數(shù)之差為5,且各個數(shù)字均不重復。 上邊[4、9、2] 9-4=5 下邊[8、1、6] 6-1=5 左邊[4、3、8] 8-3=5 右邊[2、7、6] 7-2=5 顯然這個特點與河圖一樣,反映出洛書與河圖有著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②通過中數(shù)5的縱向、橫向或?qū)蔷€上的三個數(shù),數(shù)5與其它兩數(shù)之差的絕對值相等。 縱向 |5-9|=|5-1|或9-5=5-1 橫向 |5-3|=|5-7|或5-3=7-5 右對角線|5-2|=|5-8|或5-2=8-5 左對角線|5-4|=|5-6|或5-4=6-5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數(shù)理關(guān)系和對稱性是河圖洛書圖的基本特點,河圖洛書包含著基本的自然數(shù)之間“和或差”的算術(shù)邏輯關(guān)系,盡管兩者有所差別,但是它們表示的數(shù)理關(guān)系有相似共同之處,有內(nèi)在的必然聯(lián)系。 推導河圖洛書 用純數(shù)學的方法來推導或證明河圖洛書的形成過程。 中國文字的起源告訴我們,漢字屬象形文字,書畫同源,中國原始古人擅長以畫圖方式來表達對事物的認識。現(xiàn)在,不妨用原始的、簡單的作圖方法來尋找1~10這10個自然數(shù)之間的數(shù)理關(guān)系。 1、 按對稱分布方法作圖,采用窮舉法,以數(shù)5為母體居中,數(shù)1、2、3、4均勻分布在四周的組合圖式有以下3種: 1 1 1 | | | 2—5—4 3—5—4 3—5—2 | | | 3 2 4 A—1 A—2 A—3 如圖所示,這些圖式可以看作是表示了1~5這5個自然數(shù)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2、 當以上圖式中的各數(shù),加上5時,就表示了6~10這5個自然數(shù)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其圖式為: 3、 把上述對應圖式兩兩重疊,就表示了1~10這10個自然數(shù)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其圖式為: 整理C系列圖式: ①C—1圖式 縱向 6+8≠1+3 橫向 2+4≠7+9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shù)之和不等于偶數(shù)之和。 這個圖式體現(xiàn)不出數(shù)字之間的運算規(guī)律性,故舍去。 ②C—2圖式 縱向 6+2=7+1 橫向 8+4=9+3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shù)之和等于偶數(shù)之和,故保留。 7/2 | 由C—2圖式Þ 8/3—10/5—9/4 | 6/1 此圖式即為河圖。 ③C—3圖式 縱向 6+4=1+9 橫向 8+2=7+3 即其縱向或橫向的奇數(shù)之和等于偶數(shù)之和,且這兩個方向的奇數(shù)或偶數(shù)之和也相等,均為10。所以這個圖式還可以進一步演化。 1 6 83 1 6 由C-3圖式Þ 8 10 / 5 7 Þ 10 / 5 7 3 2 4 9 4 9 2 舍去10Þ 8 1 6 Þ 4 9 2 3 5 7 3 5 7 4 9 2 8 1 6 最后一個圖式即為洛書或九宮圖。 由此可見,河圖洛書同出一源,是數(shù)學邏輯推理的結(jié)果,洛書較之河圖表達的數(shù)理關(guān)系更為豐富、高級一些。河圖洛書以圖示方式表示出最基本的自然數(shù)之間的“和差關(guān)系”,本質(zhì)上表現(xiàn)為數(shù)學思想。 河圖推演出新—人面圖 一、由河圖可以推演出一個數(shù)字與圖形完美結(jié)合,且酷似人面的圖形。——人面圖。 圖外輪廓為梯形,構(gòu)成圖形的線段均為整數(shù)。梯形有象征凸凹兩部分結(jié)合而成。梯形的下邊長9厘米,上邊長8厘米,腰邊長為13厘米,圖形內(nèi)部三橫的長度為3厘米,兩豎的長度為4厘米。把每條線段的長度加起來其之和正是60厘米。 該圖,形似人面,凸凹結(jié)合的線條恰好處在人類五官的位置;將人面圖與嬰兒的面部比照(如圖二),就能直觀這種聯(lián)系。因此圖案就命名為人面圖。 二、河圖推演人面圖過程。 將河圖順時旋轉(zhuǎn)90°(如圖四),河圖中的數(shù)字用線段的長度來表示,即可推演出人面圖。過程如下: 圖四的上邊是8個黑點,圖一人面圖的上邊長8厘米長的線段;圖四的下邊是9個白點,圖一人面圖的下邊長9厘米的線段;圖四8個黑點下面是3個白點,圖一人面圖內(nèi)的三段橫線長度均是3個厘米;圖四9個白點的上方是4個黑點,圖一人面圖內(nèi)的兩豎線長度均是4厘米;圖四的左邊是6個黑點右邊是7個白點兩數(shù)加起來是13,圖四內(nèi)1個白點、2個黑點、10個黑點三個數(shù)加起來合亦為13.圖一人面圖的腰邊長均為13,與河圖的對應關(guān)系13=6+7,13=1+2+10;但是連接人面圖中兩根3厘米長的橫線即得到一條2.5厘米長的隱線。因此可以得出人面圖是從河圖推演出來的。人面圖是圖形與數(shù)字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是今世的"河圖"。 三、河圖建筑。 河圖有了線的形體(暨人面圖)之后,按照人面圖可施工一處建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