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古代針灸治療常見病特點(三)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即指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稱貝耳麻痹。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數小時或1~2天 內達高峰。病初可有下頜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癥狀為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眉,眼裂閉合不全,試閉眼時,癱瘓側眼球向上外方轉動,露出白色鞏 膜,稱貝耳現象。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歪向健側,因口輪匝肌癱瘓而鼓氣或吹口哨時漏氣,因頰肌癱瘓而食物易滯留于病側齒頰之間。病變在鼓索參 與面神經處以上時,可有同側味覺喪失。 祖
國醫學認為本病常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侵脈絡,使該側氣血痹阻,脈絡失于濡養,導致肌肉弛緩無力,受對側牽拉,而成歪斜。病因以邪
風為主,次為風寒,風熱,或可見風邪與痰瘀相雜者。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因風寒導致面神經血管痙攣,局部缺血水腫,使面神經受壓,神經營養缺乏,甚至引起神
經變性而發病。也有因皰疹病毒感染而引起(亨特面癱)。 近年來,郭堯杰,顧杰,劉立公等運用計算機對自《黃帝內經》起至清代末年為止的62本針灸古籍進行檢索統計,結果顯示古代針灸治療本癥共涉及81個穴位,總計266穴次。 常用穴位及其頻次為:地倉27、頰車25、水溝15、合谷13、承漿12、聽會11、內庭7、足三里6、列缺5、太淵5、迎香5、沖陽5、百會5、二間4、禾穋4、承泣4、大迎4、翳風4、上關4。 常用經絡及其頻次為:胃經90、大腸經38、督脈31、膽經29、肺經13、任脈12、膀胱經9。 常用部位及其頻次為:頭面162、手背23、足背16、臂陽12、腿陽11、臂陰9、手掌7。 [郭堯杰,顧杰,劉立公. 面癱的古代針灸療法特點分析.中國針灸,1999;(4):245]
《針灸甲乙經》:“口僻,刺太淵,引而下之。” 《圣濟總錄》:“風口喎,灸列缺二穴。” 《針灸逢源》:“口噤先須申脈詳,頰車合谷與承漿,喎斜添入地倉穴,不效翳風聽會良。”《針灸甲乙經》:“喎僻,水溝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載,內庭主治“口喎齒齲痛”;沖陽主治“偏風口眼喎斜”; 《循經考穴》曰,合谷主治“凡一切頭面諸癥,及中風不語、口眼喎斜”。 《百癥賦》曰:“太沖瀉唇喎以速愈”。 《玉龍歌》曰:“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喎左瀉右依師正,喎右瀉左莫令斜。” 《普濟本事方》:“灸中風口眼喎斜不正者(家藏方),右于耳垂下麥粒大灸三壯。” 《儒門事親》:“過東穎一長吏病此,命予療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喎,灸以地倉,俱效;茍不效者當灸人迎。” 《衛生寶鑒》治“風中脈口眼喎斜,”灸“喎陷中二七壯”。 《瘋門全書》:“灸承漿穴七壯,灸瘡愈再灸,再愈,三灸之后,服二圣散。” 《肘后備急方》:“治中風口喎僻者方,銜奏灸口吻中橫文間為火熱便去艾,即愈,勿盡艾,盡艾則太過。” 《備急千金要方》:“治卒中風口喎方: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氣,一頭內大豆一顆,并艾燒之令燃,灸七壯,即差。” 《肘后備急方》治本證,“灸手中指節上一丸,喎右灸左也”。 《備急千金要方》曰:“中風口喎,灸手交脈三壯”。 《醫心方》:“《范汪方》治中風中人僻噤方……兩手叉于頭上,隨僻左右灸肘頭三四壯”。 《奇效良方》曰:“治中風口眼喎斜,用橡斗盛蒜泥,涂合谷穴”。 《醫學綱目》載:“治中風口喎,用巴豆七枚去皮研爛,涂手心”;該書又載:“以白酒調和桂末涂其弛者”。 《備急千金要方》云:“喎僻者,與伏龍肝散和雞冠血及鱉血涂(患部),干復涂”。 《東醫寶鑒》治本證,“外用南星、草烏各一兩,白芨一錢,白僵蠶七枚為末,姜汁調涂喎處"等等。 這些古代經驗可供當前臨床治療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