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歪斜,又稱口僻,歪僻,俗稱吊線風,是一種以一側(或有雙側)面部出現口眼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在《內經》中尚稱為“口歪”。 歷代醫(yī)家多將其歸屬于“中風”或“偏風”等,直至宋明,醫(yī)家已逐漸認識到本病與中風所出現的面癱有所不同,如明·樓英在《醫(yī)學綱目·口眼歪斜》中指出:“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歪斜,亦有無半身不遂之癥而歪斜者”。 本病證的病因病機,多由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脈絡,氣血痹阻而致面部足陽明經筋失于濡養(yǎng),肌肉縱緩不收。 針灸治療口眼歪斜,首見于《內經》,《靈樞·經筋》篇指出:“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右方”系指:“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等均有記載,宋·王執(zhí)中在《針灸資生經》中,專辟“口眼歪”一節(jié),對口眼歪斜的臨床癥狀和取穴,有較細的介紹,如“地倉,治偏風口歪,目不得閉,失音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翳動不止。病左治右,右治左”(《針灸資生經·第六》)。至明代《針灸大成》,無論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還是組方取穴,在傳統(tǒng)水準上已趨于成熟。 現代西醫(yī)學之面神經麻痹與本病證相同。 【辨證分型】 起病突然,每于睡眠醒來時發(fā)現口眼歪斜,面部感覺異常,耳后隱痛,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口角下垂,脈浮緊或浮緩,苔薄白。若病程延久,兼見患側面肌跳動,自覺發(fā)緊,或癱瘓肌攣縮,口角反歪向病側,此為肝血虧損,筋脈失養(yǎng)。 【治療】 1.治則:散風通絡。 2.處方:翳風、承泣、四白、地倉、頰車、四白、合谷、陽白,肝血虧損加三陰交、太沖。 3.方義:翳風,有祛風通絡止痛之效,尤適于耳后痛者;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屬循經遠取,該穴為治療面癱之驗穴;面部諸穴,重在疏調局部經氣。如病久損及肝血加足三陰之交及足厥陰之原調補肝血,濡養(yǎng)筋脈。 4.治法:每次取3~5穴,針刺為主,早期淺刺,予輕瀉法,后期以透穴法,平補平瀉,刺激量稍大。針后用隔姜灸,每穴3~7壯,以局部出現紅暈為度。另可用葦管灸法,即以五寸長之竹管插入耳內,外以面塞四周,竹管頭灸艾炷3~7壯,右灸左,左灸右。如為肝血虧虛者,面部穴可行透刺,用補法,亦宜艾條溫灸。 【古方輯錄】 《針灸甲乙經·卷之十二》:口僻,刺太淵,引而下之。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承泣、四白、巨髎、上關、大迎、顴骨、強間、風池、迎香、水溝,主口歪僻不能言。頰車、顴髎主口僻痛。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卒中風口歪,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氣。一頭內大豆一顆,并艾燒之令然,灸七壯。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針灸資生經·第六》:上關、下關,治偏風口目歪。翳風,治口眼歪斜。 《普濟方·卷四百十九》:治風中脈口眼歪斜。其狀向右者,謂左邊脈中風,宜灸左,左灸右。炷如麥粒,各二七壯,頻灸取盡風氣。穴聽會、頰車、地倉各二穴。 《神應經·鼻口門》:口歪眼歪:頰車、水溝、列缺、太淵、合谷、二間、地倉、絲竹空。 《針灸大成·卷九》:口眼歪斜:頰車、合谷、地倉、人中……復刺后穴:承漿、百會、地倉、瞳子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