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總穴歌頭項尋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頭面合谷收。
新四總穴歌
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溝。
十總穴歌
三里內關穴,胸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切;
腰背痛相連,腎俞昆侖穴;
頭項若有病,后溪并風池;
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胸脅。
回陽九針歌
亞門、營宮、三陰交
涌泉、太溪、中脘接
環跳三里合谷并
1.申脈(膀胱):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脈,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配腎俞穴、肝俞穴、百會穴治眩暈。指壓按摩療法治療怯寒癥、增進耐性的指壓法等。
2. 昆侖(膀胱——火穴):腳踝外側,在外踝頂點與腳跟相連線的中央點,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散熱化氣。配風池穴治目眩。使頭腦清晰的指壓法。
3. 太溪(腎經——土、原):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清熱生氣。配然谷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穴治腎脹;配支溝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錐刺。治療手腳冰冷、穴道刺激療法治療掉發等。
4. 太白(脾經——土、原):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后下方凹陷處,脾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蒸升。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穴道指壓法治療濕疹。
5. 大敦(肝經——木、井):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肝經的溫熱水液由本穴外輸體表,生發風氣。 配內關穴、水溝穴治癲、狂、癇和中風昏仆;配膻中穴、天突穴、間使穴治梅核氣。緩解焦躁情緒的指壓法等。
6. 太沖(肝經——土、俞):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沖行,燥濕生風。配大敦治七疝;瀉太沖、補太溪、復溜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配合谷為開四關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貧血、羸瘦;配間使、鳩尾、心俞、肝俞治癲狂癇。增強性能力的指壓法。
7. 行間(肝經——火、滎):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后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肝經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生風化火。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壓;配太沖穴、合谷穴、、風池穴、百會穴治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氣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穴道指壓法治療假性近視。
8. 涌泉(腎經——木、井):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散熱生氣。配然谷穴治喉痹;配陰陵泉穴治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配水溝穴、照海穴治癲癇。配太沖穴、百會穴治頭項痛。 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后的復原 、 穴位按摩治療膀胱炎 、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9. 足臨泣(膽經——木、俞):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運化風氣,冷降水濕。配三陰交穴治痹證;配三陰交穴、中極穴治月事不利。穴道指壓法治療肋間神經痛、去除穿高跟鞋的倦累感等。
10. 高血壓點:腳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橫紋中央。慢慢的吐氣,用兩手的大拇指強力按壓此處6秒鐘。在兩腳的穴位各做3次。一天請做10次。每月不間斷的做此指壓法一年,無論多高的血壓,亦可有很顯著的療效。
11. 委中(膀胱——土、合):腘橫紋中點,膀胱經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分清降濁。配大腸俞穴治腰痛。按摩療法治療骨折傷痕等后遺癥、增強性活力的指壓法等。 (此穴不可補或灸)
12. 復溜(腎經——金、經):小腿里側,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與跟腱間,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再次吸熱蒸發上行,補腎益氣。 配后溪穴、陰郄穴治盜汗不止;配中極穴、陰谷穴治癃閉。增強記憶力的穴道刺激法、摩擦腳踝可使精力充沛。
13. 承山(膀胱):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運化水濕,固化脾土。配大腸俞穴治痔疾。穴道指壓療法治療小腿痙攣。
14. 三陰交(脾經):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足三陰經氣血在此交會。將足三陰經氣血重組后再行分流。配足三理治腸鳴泄瀉;配中極穴治月經不調;配子宮治療陰挺;配大敦穴治疝氣;配內關穴、神門穴治失眠。穴道指壓法治療不孕癥、治療月經痛、治療妊娠惡阻等。
15. 陰陵泉(脾經——水、合):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脾經氣血在此會合。排滲脾濕。配肝俞、至陽治黃疸;陰陵泉透陽陵泉治膝痛。穴道療法治療膝蓋疼痛、治療糖尿病等。
16. 陽陵泉(膽經——土、合):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膽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降濁除濕。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門穴、膽俞穴、至陽穴治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脅痛。按摩治療慢性胃炎、胃痛。
17. 血海(脾經):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化血為氣,運化脾血。配三陰交穴治月經不調;配曲池穴治癮疹。穴道指壓法治療更年期障礙。
18. 梁丘(胃經——郄穴):膝蓋骨右端,約三個手指左右的上方。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泄,并屯積胃經經水。指壓按摩療法治療怯寒癥。
19. 解溪(胃經——火、經):小腿與足背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流四方。寒則逆經而刺,熱則循經而刺。配陽陵泉穴、懸鐘穴治下肢痿痹。指壓法治療手腕或腳脖子扭筋。
20. 陰谷(腎經——水、合):大腿內側,膝蓋關節內側5厘米左右上方。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匯合并形成大范圍的水濕云氣,除降濁氣。配照海穴、中極穴治癃閉;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門穴治寒疝、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治療出汗多汗。
21. 尺澤(肺經——水、合):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肺經濁降的陰液在此匯聚而成小澤,并循肺經的地部渠道運行。配太淵穴,經渠穴治咳嗽,氣喘;配孔最穴治咳血,潮熱;配曲池穴治肘臂攣痛。治療喉嚨痛、鼻塞。(灸勝補)
22. 內關(心包——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前臂掌側,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注入體內,疏導水濕。配公孫穴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滿支腫;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脘痛、嘔吐、呃逆;配外關穴、曲池穴治上肢不遂、手振顫。配患側懸厘穴治偏頭痛;配建里穴除胸悶。穴道指壓法治療風濕疼痛、治療月經痛 等。
23. 曲池(大腸——土、合):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于此,轉化脾土之熱,燥化大腸經濕熱,提供天部陽熱之氣。 配血海穴,足三里穴治癮疹;配手三里穴治上肢不遂;配太沖穴、大椎穴治高血壓。穴道刺激療法治療糖尿病 、治療老人斑皮膚粗糙等。
24. 神門(心經——土、俞):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心經體內經脈的氣血由此交于心經體表經脈,補益心氣。配內關穴、心俞穴治心痛;配內關穴、三陽交穴治健忘、失眠。25. 合谷(大腸——原穴):手背第1、2掌骨間。大腸經經氣在此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推動天部層次的氣血運動,向天部層次輸送水濕云氣。 配太陽穴治頭痛;配太沖穴治目赤腫痛;配迎香穴治鼻疾;配少商穴治咽喉腫痛; 配三陰交穴治經閉,滯產;配地倉穴頰車穴治眼歪斜。穴道指壓法治療扁桃腺疼痛。
26. 孔最(肺經——郄穴):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肺經的地部經水由此滲入脾土,將肺經冷降的水液分潤脾土。 配肺俞穴尺澤穴治咳嗽,氣喘;配魚際穴治咳血。治療哮喘、穴道刺激法治療喉嚨疼痛。
27. 列缺(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任脈。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肺經經水在此潰缺破散,溢流四方,將肺經經水分穴流于任脈、大腸經。任脈不通則向內直刺多提插捻轉,表里不通則橫向外刺,本經受阻則循經而通。配合谷穴治傷風頭痛項強; 配肺俞穴治咳嗽氣喘。
28. 陽池(三焦——原穴):腕背橫紋中,三焦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之氣,生發陽氣,溝通表里。配合谷穴、尺澤穴、曲池穴、中渚治手臂拘攣。治療手腕或腳脖子扭筋。
29. 太淵(肺經——原穴、土、俞):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肺經經水在此散而化為涼性水濕,散化肺經地部水濕,向天部輸送肺氣。配尺澤穴,魚際穴,肺俞穴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穴治無脈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