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歐陽河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職業教育學科組成員,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校企合作制度進一步創新的目標,是明確政府、行業、企事業單位、院校和師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權利與義務,將由學校主導、以感情聯絡為主的淺層次合作,轉變為由校企共同主導、以依法依規辦事為主的深度合作,保障職業院校每個學生都能夠到對口的企事業單位完成實習任務。
■利益部門的博弈,不僅減緩了校企合作改革政策的流速,還有可能改變校企合作改革政策的流向,使得改革舉措偏離民眾的利益和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需求。如何把校企合作制度進一步創新的需求,轉變為行政部門、行業企業以及學校的自身需求,也是促成這項制度改革創新成功的關鍵。
歲末年初,沿海發達地區如浙江等地又喊出了“技工荒”,很多企業都明確表示缺乏高級技工,每年培養近千萬各類技能型人才的人力資源大國卻多年面臨“技工荒”,這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沒有解決好有很大關系。當前,加強校企合作已成為職業教育領域的共識,然而常見的卻是校企合作的“單相思”:企業想謀求合作,卻往往遇到學校態度冷淡;學校想要“走出去”,又苦于沒有企業對接。
校企合作命題的提出,源于技能型人才培養必須從“做中學”?!白觥?,在教室里肯定不行,在實驗室里也不夠,還必須有一年半載,走出校門,到對口的企業、事業單位的工作現場去“做”。這種“做”,是由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合作完成的??胺Q世界職業教育制度經典的德國,成功之處在于“雙元制”,一元是學校,負責理論教學;一元是企業,負責實踐教學,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職業技術人才。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大多數的中專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高中,都是行業企業舉辦的。然而,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隨著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所辦的職校逐步地從企業“剝離”出來,行業部門舉辦的學校也交給了教育部門。原本由行業企業主導的校企合作,轉變為教育部門和學校主導,校企合作變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由于缺乏深度的校企合作,職校學生的實習不能落到實處。據麥可思調查,2009年,高職畢業生只有40%進行了對口的專業實習,36%的學生進行的是與專業無關的實習,24%的學生沒有進行任何實習。
為此,中央和地方都在大力提倡積極推進校企合作,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如訂單式培養、委托培養、專業共建、實習基地共建、“工學交替”、“2+1”產學合作等。但是,這些合作仍然是由學校主導、以感情聯絡為主的淺層次合作。從總體上看,企事業單位接收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仍然不高,學生到對口的企事業單位實習的保障制度尚未建立。
破解校企合作難題,單靠學校和教師去找企事業單位合作是不夠的,關鍵在于制度進一步創新。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制定校企合作的辦學法規,從制度上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在實踐層面,部分地市也進行了有益嘗試,如寧波2009年實施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取得了顯著成效。實踐證明,只有從制度層面和頂層設計上進行改革創新,才有可能破解校企合作難題。
校企合作制度進一步創新的目標,是明確政府、行業、企事業單位、院校和師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權利與義務,將由學校主導、以感情聯絡為主的淺層次合作,轉變為由校企共同主導、以依法依規辦事為主的深度合作,保障職業院校每個學生都能夠到對口的企事業單位完成實習任務。創新的難點是打破利益格局,保證相關方面的利益,創新的方式是國家層面出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
提倡行業企業指導和參與辦學,是校企合作有效的機制之一。目前,企業辦學困難重重,行業企業舉辦的學校,享受不了教育部門管理學校的同等待遇,部分學校不安于企業管理。此外,國家有關鼓勵行業企業辦學的政策,未達到宏觀調控的明顯效果,企業辦學的比例不升反降。要制定政策,扶持行業企事業單位舉辦職業教育,在院校審批、專業設置、招生計劃、項目安排等方面向行業企業舉辦的職業院校傾斜,讓企事業單位樂意舉辦職業教育,讓職業院校樂意接受行業企業的指導。凡是教育部門舉辦院校的政策、待遇,企事業單位舉辦的院校都能享受,甚至更加優惠。
對于企事業單位接收職教學生實習的事宜,應由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把企事業單位的學生實習基地建設作為教育事業來辦,納入政府的建設規劃和財政預算,其規模應與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的規模相當。企事業單位接收實習生實習,屬于公益性事業,其成本不應該由接收實習的企事業單位承擔。應建立一種利益相關方合理分攤實習成本的機制。地方政府應制定實習生生均實習成本,成本分攤宜以公共財政支付為主,學生支付為輔。公共財政支付的經費,應納入政府年度財政預算。與此同時,要創建接收實習生的企事業單位資格認證、質量監控和獎懲機制,保證實習的質量。任何實習單位,不能把實習生簡單地當廉價勞動力使用,更不能安排實習生從事與實習專業無關的工作。
此外,我國還存在著技能人才培養出來后不能對口就業這一突出問題,不但浪費國家和家庭有限的資源,而且給學生本人帶來很大損失。德國的現代學徒制,以及日本以企業內培訓為主的職業教育模式,不但人才培養質量高,而且較好地解決了人才培養與使用緊密結合的問題。建議借鑒這些國家的經驗,提高職業培訓和現代學徒制在職業教育中的比例,適當減少校企合作差、質量不高的職業學校,以提高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整體質量。
校企合作制度進一步創新,一方面要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取得共識;另一方面,還要打破目前既有的利益格局。利益部門的博弈,不僅減緩了校企合作改革政策的流速,還有可能改變校企合作改革政策的流向,使得改革舉措偏離民眾的利益和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需求。如何把校企合作制度進一步創新的需求,轉變為行政部門、行業企業以及學校的自身需求,也是促成這項制度改革創新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