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屬“牙”的 其實,政府是屬“牙”的。有點堅硬,有點光滑,不太規則。 老百姓喜歡把政府叫“衙門”,以訛傳訛講了1000多年,實際上應該是非常形象的“牙門”。從很早以前到唐朝,人們總是把政府官員辦公的地方叫做“牙”,政府的大門當然叫“牙門”,但流傳來流傳去,卻成了“衙門”,到宋朝人們就不太知道“牙門”這個詞了。而“衙”是指皇宮,根本不是一般理解的政府機構。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用“衙門”來命名政府機構,直到明朝才出現了第一個例外,它把皇宮中不同職司的太監工作的地方合稱“二十四衙門”;清朝也有一個例外,在西方列強逼迫下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為“總理衙門”。 “牙”的本義就是牙齒。《呂氏春秋·恃君》:“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衛。”《荀子·勸學》:“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牙”為什么與政府扯在一起了?春秋戰國時期,或者更早一些時候,尚武精神非常時髦,將軍們特別喜歡被人稱贊為國王的“爪牙”,經常把猛獸的爪或者牙擺放在自己指揮部的顯眼位置,后來干脆畫到自己的旗幟上,立在軍營門口,叫“牙旗”。所以最早的“牙門”是軍營的大門。當時很多政府官員都是武將出身,官署門口還總是放上一兩個如狼似虎的武士,就像現在政府門口的武警戰士——標準的“爪牙”——“牙門”的稱呼自然而然地就延伸到政府官員的辦公地點來了。那些不是武將出身的文官也喜歡威武一些,增強震懾力,并不反對人們把自己的辦公地點也叫做“牙門”。因此,大約從南北朝開始,“牙門”就已經成了政府機構的代名詞。 當時誰也不會預料到“牙門”莫名其妙地成了“衙門”。不過“衙門”也頗有講究,頗能說明一些問題。“衙”作名詞是皇宮,衙門里邊的人可不一個一個的都是小皇帝。“衙”作動詞是在馬路正中間走,衙門里邊的人可不一個一個的都是小霸王,根本不懂得避讓,過去是黃土鋪路、清水灑街、鳴鑼開道,“肅靜”、“回避”的牌子一路高舉;現在是警車開道、色盲駕車、聾子鳴笛,更是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至于法律上關于“靠右走”的規定,那是咱老百姓的事。 收到一個短信,描述了政府的“質地”: 你跟它講道理,它跟你講政策; 你跟它講政策,它跟你講法律; 你跟它講法律,它跟你講政治; 你跟它講政治,它跟你講國情; 你跟它講國情,它跟你講接軌; 你跟它講接軌,它跟你講文化; 你跟它講文化,它跟你講老子; 你跟它講老子,它跟你裝孫子; 你跟它裝孫子,它說你是傻子; 你真的是傻子,它跟你講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