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第十講 心(附:心包絡)(17-10) “閃閃星1978的個人圖書館”整理&收藏,http://www.cxbdf.cn/userhome/2206147 心、肝、脾、肺、腎被稱為“五臟”,加上心包絡,應稱“六臟”,但習慣上將心包絡附屬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稱為“五臟”。 五臟具有化生和儲藏精氣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時又各有專司,且與軀體官竅有著特殊的聯系。 心居于胸中,膈膜之上,圓而尖長,形似倒垂的未開蓮蕊,有心包絡圍于外。 心在五臟中居于首要地位,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對生命活動起著主宰作用,故《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脈和主神志兩個方面,這兩方面的功能是由心氣、心血、心陰、心陽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1、主血脈。心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脈中運行,依賴于心臟的推動作用而輸送到全身。脈,即血脈,是氣血流行的通道,又稱為“血之府”。 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它推動血液在脈管內按一定方向流動,從而運行周身,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 中醫學把心臟的正常搏動、推動血液循環的這一動力和物質,稱之為心氣。另外,心與血脈相連,心臟所主之血,稱之為心血,心血除參與血液循環、營養各臟腑組織器官之外,又為神志活動提供物質能量,同時貫注到心臟本身的脈管,維持心臟的功能活動。因此,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脈管內正常運行。 2、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稱心藏神。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對生命活動的高度概括,如整個人體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反應等,無不包含在神的范圍內。而心主神志之神,是指狹義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 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屬于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但是,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各臟腑生理活動的反映,因此把神分為五個方面,分別與五臟相應。故《素問》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然與五臟都有關系,但主要還是歸屬于心的生理功能。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動的發源地。 “心主神志”與“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也有密切的聯系,這是因為,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心的氣血充盛,心神得養,神志活動才能正常,表現為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應迅速,能與外界環境協調統一。若心有病變,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異常。 二、心的附屬功能 1、在志為喜。藏象學說認為,外界信息引起情志變化,是由五臟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憂、恐稱作五志,分屬于五臟。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心理功能和精神情志與“喜”有關。喜,一般說來,對外界信息的反應,屬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脈等生理功能。但是喜樂過度,則又可使心神受傷。從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狀況來分析,又有太過與不及的變化。一般說來,心主神志的功能過亢,則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則使人易悲。但由于心為神明之主,不僅喜能傷心,而且五志過極,均能損傷心神。 2、在液為汗。由于汗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而血又為心所主,故有“汗為心之液”之稱。 3、在體合脈,其華在面。脈是指血脈,心合脈,即是指全身的血脈都屬于心。心氣的強弱,心血的盛衰,可從脈象反映出來。心合脈,成了切脈的理論根據之一。 中醫學認為,內在臟腑的精氣盛衰、功能強弱,可以顯露在體表組織器官上,稱為榮華外露。五臟各有其華。心其華在面,是說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氣血的盛衰,可以顯露于面部色澤的變化上。若心的氣血旺盛,則面色紅潤有光澤。若心臟發生病變,氣血受損,則常在面部有所表現。 例如,心的氣血不足,可見面色晄白、晦滯;心血瘀阻,則面部青紫;如血分有熱,則面色紅赤;心血暴脫,則面色蒼白或枯槁無華。 4、在竅為舌。在中醫學理論中,用來說明臟腑與體表官竅之間的內在聯系,亦屬于中醫學整體觀念的一部分。竅主要指頭面部五個器官,即鼻、目、口、舌、耳,包括七個孔竅,習慣上稱為五官七竅。另外,前陰和后陰亦稱為竅,故又有九竅的說法。五臟六腑居于體內,官竅居于頭面、體表,但臟腑與官竅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這種聯系不僅表現在生理方面,而且在病理方面,也相互影響。 心開竅于舌,是指舌為心之外候,又稱舌為心之苗。 舌主司味覺、表達語言。心的功能正常,則舌質柔軟,語言清晰,味覺靈敏。 若心有病變,可以從舌上反映出來。故臨床上常通過觀察舌的形態、色澤的變化,來推論心的病理變化。 例如,心血不足,則舌質淡白;心火上炎,則舌尖紅赤,甚至舌質糜爛生瘡;心血瘀阻,則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熱入心包或痰迷心竅,則可見舌強語謇。 三、心的生理特性 1、心為陽臟,而主陽氣。心居上焦,屬陽臟而主陽氣。如心的陽氣旺盛,既能溫煦人體,又能推動血液運行,營養全身,維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運化,腎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水液代謝等,均依賴于心陽的溫化作用。 2、心與夏氣相互通應。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緊密聯系著的統一整體,五臟分別與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通應。 心與夏氣相互通應,是與心為陽臟而主陽氣的特性相一致的。 心的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反應最強。 如果心臟有病,適逢夏季自然界陽熱之氣滋助,則能病情緩解,特別是心陽虛衰患者,在夏季自覺癥狀多有減輕。 [附]心包絡 心外面有一層包膜,稱“心包絡”,簡稱“心包”,亦稱“膻中”,為心臟的外圍組織。其經絡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而成為表里關系。在生理功能方面,心包能通行氣血,保護心臟免受傷害。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稱為“心主”。 由于心包裹護心臟,為心之屏障,所以中醫學認為邪氣傷心時,必首先傷害心包。故溫病學中,將外感溫熱病中因熱邪引起的神志昏迷、譫語等神志癥狀稱為“熱入心包”、“痰蒙心竅”。這些癥狀實際上是心臟的疾病。因此,一般認為心包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它是附屬于心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