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東海一粟 發表日期: 2006-12-19 22:55 復制鏈接
老銀加工,工藝流程 一、澆鑄成形,鏨刻細部鑄造方法來自青銅工藝,唐代以后,在金銀飾上運用便越來越少。鏨刻要使用得各種形狀的鋼制鏨子,將紋飾鏨刻在坯料表面或背面。鏨花工藝有陽鏨、陰鏨、平整鏤空型等數種。云南銀飾的明代傳世品中,有相當部分是澆鑄、鏨刻結合制成的。 二、錘鏨為主,鏨刻、鐫鏤為輔云南銀飾中此種最多。有的是從成形到紋飾都全用錘鏨,有的是錘鏨之后焊接成形,有的是錘鏨之后以銀環銀鏈綴成整件飾品。有的銀飾造型屬立雕、圓雕、也是錘鏨后再焊接成的,細部刻畫以鏨刻和鐫鏤完成。 三、花絲工藝加鑲嵌、點翠或琺瑯用銀絲編織、堆壘、掐花、攢焊,做成各種平面或立體的圖案紋飾,統稱為花絲工藝。它可以用較少銀料制成較大體積的飾品,并且十分精致玲瓏。往往同時使用鑲嵌、鎦金、點翠或琺瑯等工藝。清代云南銀飾中有許多這種類型的飾品。 銀器制作過程: 1、化銀:先用秤稱出所用銀料重量,將大塊銀料砸碎放入坩堝置于爐上熔化。當鼓風爐呈白熱化程度時,銀開始熔化,用長柄鉗夾坩堝澆鑄銅模。 2、鍛打:趁銀料未變冷時,開始鍛打,將銀坯按理想成型。 3、下料:比照設計好的銀飾圖稿下銀片,銀片要比圖稿略大,留出一定的加工余量如果是特殊形狀,要將其展開成平面來加工。 4、粗加工初步捶打出銀飾大的凹凸 5、做鉛托:鉛托的作用是托住和固定需要加工的銀片,以便進一步的制作。把粗加工銀片反面向上置于砂箱中,將已熔化的鉛液注入其中,冷卻后即成。過去是用松香做托 6、精加工:這道工序包括了錘鏨、鏨刻、鐫鏤等工藝。是整個工藝中最關鍵的地方云南的許多銀匠師傅把這道工序叫“雕花”。雕花所用的工具是一把小錘和若干支鏨子,鏨頭有尖、圓、平、月牙形、花瓣形等多種,根據需要選用。加工時左手握錘,象畫家運筆一樣,心手相應,雕出一組組生動有致圖案。銀飾做工優劣,關鍵就在此時,雕刻細微處,盡顯出匠人的精心和準確。 7、焊接:需要焊接的銀飾,在接口處掛上焊藥,放入爐火中加溫片刻就焊上了。焊藥的配料、爐火的溫度與加溫的時間長短,都與焊接質量密切相關。 8、酸洗:經過反復的捶打與中溫,銀飾表面會發黑或沾上雜質。因此需要酸洗。酸洗液由硝酸和硫酸配成,把銀飾放入酸洗液中一涮。迅速取出后用清水漂洗。此道工序時間掌握十分重要,浸入酸洗液的時間太短,雜質洗不干凈。會影響銀飾的光澤。浸入時間過長,酸洗液會腐蝕銀飾,同樣破壞色澤與光潔度。漂洗晾干后,一定要挑晴天,天氣越晴爽,晾曬出銀飾色澤越漂亮。 此外還有鑲嵌、點翠、琺瑯等工藝。鑲嵌所用的材料,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翡翠、綠松石、孔雀石、瑪瑙、琥珀、水晶、珍珠、象牙、等十余種。 點翠的工藝過程:制好銀飾基本形成的胎具,按圖案要求,將銀絲粘在銀胎上,燒焊牢固,然后反復做燒霉、酸洗、刷洗等去油污工序,再將彩色鳥羽(一般是藍、綠兩色)用膠水填入銀絲框成的圖案中,最后打磨、拋光,點翠銀飾往往是鍍金的,工匠們知道藍與金是最燦爛的。 制造銀器的主要工具:熔銀爐、風匣、手錘、手鉗、多功能成套鏨切工具,工作臺案、虎鉗、噴槍、焊槍、噴燈、坩堝、量具、鋼卷尺、角尺等。此外,還有各種用途的燒鑄銅模、多功能銼刀、大小鐵皮剪、圓規、角度尺、長柄絲狀紫銅刷、平頭砧子等。 制造銀器的主要原輔材料:廢舊銀制品、銀面、紫銅、焊鍋、膠土、焦炭、皂角石灰、白磯、硼砂、鋸木面、壞水、干子土等。 表金工藝的劃分 1.鎏(鎦)金工藝:用金子裝飾器物的一種方法。把溶解在水銀里的金子用刷子涂在器物的表面,晾干后,用炭火烘烤,再用瑪瑙軋光,全部工序一般需要重復三次。 2.蘸金工藝:把物體在已溶解在水銀(汞)或三水(一份濃硝酸和三份濃鹽酸的混合物)中的金液里,蘸一下就拿出來。這是最簡捷的一種表金方法。 3.泥金工藝:把用金屬粉末制成的顏料涂飾在器物的表面。 4.鍍金工藝:用電解或其他化學方法,使金子附著到金屬或別的物體表面上,形成一層薄金。 5.貼金工藝:在器物上貼上金箔。 6.包金工藝:將金或銀等捶成薄片,包覆於胎體上,再以鎚敲打密實,使凹凸紋理一如胎體表面即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