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設計猶如戴鐐銬的舞蹈,要在繁瑣的工藝制約下表現美麗,難度是很大的。由于琺瑯釉的制約,不能有大面積的塊面,否則易于崩裂,紋樣要以很多邊線切割,有金屬線邊的維護,琺瑯釉才會穩定。又如繁多的金屬絲裝飾使生產制作很費時間,為了提高制作效率,就要設計一些重復性的圖案,使手工生產中實現局部性批量操作。單個紋樣的形式是整個設計的核心。好的單個紋樣無論采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抑或散漫鋪排,都不會有單調感。” ![]() “景泰藍制作工藝復雜,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景泰藍有一百多道小工序,六道大工序,這不可能一個人都會,所以我們是找了一個團隊在做。我們做了很多個了,但是最 后能過關的不多,今天拿的這個與原物有百分之九十九相似,稍微做舊一點兒基本可以亂真,這個東西是不能批量生產的,做這個很難,投入的時間了精力都超出我們的想象。” 明代景泰藍以“宣德”、“景泰”時期為代表,風格渾厚有力,自然豪放,簡樸典雅。作品大部分為宮廷所有,也有作寺廟的祭器。所見到的景泰藍,以宣德年間的制品為最早。這個時期的景泰藍風格特征已形成。釉料多呈藍色,如天藍、寶藍等色,另外還有淺綠、深綠、紅色或白色等。一般大件的器物,銅活渾厚,鍍金燦爛。 故宮內藏品多有款識,如在器型的底足內,書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的楷書體或篆字款識,與當時的漆器填金刻款、青花瓷器款以及“宣德爐”款相近似。掐絲琺瑯纏枝蓮象耳爐,就是這一時期的優 秀作品。 ![]() 國內現存明朝的景泰年間的景泰藍器物甚少,吳林將明朝稱為景泰藍的“成器”時代。清朝康雍乾三代,景泰藍的制作登峰造極,工藝亦比明朝有很大提高。內廷造辦處景泰藍作坊越辦越大。清中期以前,景泰藍成品及其制作工藝均不得外傳出宮,吳林將清三代稱為景泰藍的“成峰”階段。 收藏提示收藏景泰藍,除了認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選擇上應以人物、動物為首。從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 開始,景泰藍出現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藍使用的主要顏料為琺瑯色料,偽造者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它色料代替。偽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銅胎,并用銅絲掐成各種圖案,接著將普通顏料研磨后填入灼燒,燒成后鍍金,再用細石將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后還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層杏干粥,使其生銹。數十天后把表面的銹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顏色和光潤程度可與舊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細觀察,便能分辨真偽。 ![]() 景泰藍這個奇特名字的由來在我們剛才的講述中揭開了謎底。但是這簡單的景泰藍三個字,卻還有一個謎團尚未解開,那就是有著多種色彩的景泰藍,為什么偏偏要稱作“景泰藍”而不是“景泰綠”或是“景泰黃”呢,是因為這個工藝品以藍色基調為主。景泰藍是一個外來的文化,這個外來文化是波斯文化傳給我們的,波斯文化的主色調就是藍色。我們過去沒有這樣的文化看到這個東西非常驚奇,他是成品進入中國,這是她的第 一個階段,第 二個階段就是技術進入中國,我們喜歡這個商品,就會學這門技術我們自己來燒。在古代運輸成本是非常大的一個成本,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考慮這個成本。我們今天考慮運輸成本是非常低的,但是在古代這個成本是非常高的。 景泰藍學名叫銅胎掐絲琺瑯,用作原材料的銅絲,要壓成約一張紙厚的、扁平的細條,還要經歷百轉千回的工藝手法。就算要彎成一片指甲蓋大小的簡單花紋,都要用鑷子折幾個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