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闡述董氏奇穴的學術特色
來源: 互聯網 作者:虛空 謹銘 發表日期: 2011-1-7 21:33:42 閱讀次數: 26 查看權限: 普通文章
氏奇穴是一種療效高,應用容易的針灸之學。在董師景昌于1975年去逝后之16年間,我曾在國內多所醫療機構及學校講授董氏奇穴,并應邀赴日本、新加坡、美國多次傳授此一濟世之學,國際遠自歐洲、南非、中東前來學習者亦不乏人。關于董師之學術思想,個人曾于1978、1981年兩度在臺灣三軍總醫院講授奇穴時曾提及大致有下列幾項:一、穴位分布有一定脈絡可循,二、穴位命名易于了解穴性及實用,三、董氏針法不拘補瀉,操作簡易而療效更著,四、董師之治療注重五行及臟象學說,五、董師善于用針刺調理脾胃,六、董師善用棱針刺血治療重病,七、董師注重時間節令與針刺之配合,以提高療效,八、董師執常通變,對于十四經穴尤其精通熟稔。
事實上,董氏奇穴仍有許多精彩高深的內涵,這需要使用者自己去深入鉆研,長久玩味,方能領悟體會,在拙著《針灸經緯》的許多章節中,可以尋出脈絡并得到印證。這里我再次簡單的補充幾點初談董氏學術思想未及提出的幾點特色如后:
針刺的深淺關乎療效極大,古書中不乏記載,董氏奇穴中亦經常提及深淺不同的主治有別,例如:大間及小間穴之手術部份指出:『五分針,正下一分治心髒,二至二點五分爲肺分支神經』。地士穴之手術:『針深一寸治氣喘、感冒、頭痛及腎虧。針深一寸五分治心髒病』。地宗穴之手術:『針深一寸治輕病,針深二寸治重病』。這些隻是列舉其一以示全部。可以說董氏奇穴全部穴位,無不貫徹深淺之理。
(一)根據病位: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膚宜淺刺;病在骨、病在臟腑宜深刺。有時治外感表癥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肓點刺出血即爲淺刺之例。同一穴位之深淺主治亦有別,在前述之大小間、地士,均巳舉例說明,其要旨爲治近宜淺,治遠宜深。又如最常用之足三里穴,董師常說:針五分一寸治腿部病,針寸半二寸治腸胃病,治心髒病氣喘病至少宜二寸以上,頭面病則宜二寸半以上,臨床應用確有至理。 (二)根據病性:一般熱癥,虛癥宜淺刺:寒癥、實證宜深刺:新病宜刺淺,久病宜刺深。董師治療較輕較短之病,常以手指顏面較淺部位之穴道針刺;對久病重病則以小腿大腿部位較深之穴位為主;熱病在較淺穴位(背部)及井穴點刺,寒癥久病則在腿部、肘部血管或肌肉較厚部位深刺久留或點刺。 (三)根據四時節令:一般春夏宜刺淺,秋冬宜刺深,董師治療疾病不隻遵行春夏刺淺,秋冬刺深之理,在選穴處治方面亦有不同,充分體現了董師對時間治療學的認識,此在『董氏奇穴及其學術思想淺探』(以下簡稱『淺探』)一文之第七項中已有詳述,不再多贅。 (四)根據體質:一般肥胖、強壯、肌肉發達者宜刺深;削瘦、虛弱、肌肉脆薄及嬰兒宜刺淺,董師亦遵循此原則進針,對體力勞動者進針較腦力勞動者通常稍深。 (五)根據穴位:董氏奇穴用穴多以四肢爲主,肥厚部份可稍深,其餘部份宜稍淺。穴分天地人三部,局部刺淺,再遠入中,最遠入深。軀幹胸背概以棱針點刺爲主,頭面部穴位多以淺針直刺或臥針平刺爲主。絕無危險,且療效高。 總之,董師針刺論深淺,雖據病位、病性、體質、節令、穴位而定,但總以穴淺宜淺,穴深宜深;治遠宜深;新病宜淺,病久宜深爲要。取穴多在四肢,強調甯失之深,勿失之淺,如蚊蠅之叮咬難期收功。由於深針有透穴作用,加強了經脈間之聯系,并擴大了針刺之主治範圍,且由於一針多穴,合乎精簡原則,不但減輕進針之疼痛,又能加強刺激量,提高針刺效應,最爲董師所樂用,但不論深淺,又必以得氣爲度。 二、注重留針取效 留針是指進針以後,將針留置於穴位內,以加強及持續針感及其作用,從而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是否需要留針,留針時間長短,必需因人、因病、因時、因穴及視『氣』而定。:(一)因人而異:根據體質、年齡不同而決定留針與否及時間長短。體質壯實、肌肉豐滿者,受邪較難,得之則邪深,刺宜深刺久留。體質瘦弱、皮薄肉少者及兒童則應淺刺疾出,不宜留針。(二)因病而異:根據病程、病位、病性而定;久病邪氣入深及病邪在陰分、營分、屬寒、屬虛者(久病雖實則宜棱針點刺出血)宜深針久留;初病邪氣表淺或病在陽分衛分,屬熱屬實者應淺刺而不留針。(三)因時而異:根據天時季節而定:春夏人之陽氣在表,宜淺刺少留或不留,秋冬陽氣在裏,應深刺而留針。同理下午晚上針刺,一般較上午及中午留針稍久。(四)因穴而異:穴位淺、氣浮在外宜淺針不留,穴位深可稍留久,但必須注意由于“熱病則頂針,寒病則吸針”,寒病久留為防針被吸入,必須多留一部分針體在外,以免發生滯針彎針(長時留針,體位異動有可能發生彎針)。董師針刺多采舒適之臥位,并在四肢穴位進行留針,絕無彎針、亦不怕吸針,是較安全的針法。 留針時間多久爲宜,目前較通行者有兩種說法:(一)據靈樞五十營篇所言:“二十八脈,…。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氣行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指出氣血運行一周,需時二刻,一晝一夜爲一百刻,則二刻爲零點四八小時,爲廿八分四十八秒。(二)據靈樞營衛生會篇所言:“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營衛一晝一夜在人體運行五十周,以廿四小時一千四百四十分計算,即廿八分四十八秒循環一周。從上述兩點看來,留針至少宜超過廿八分四十八秒,目前爲求計算方便,一般留針三十分是合理而適宜的。 董老師治療一些寒病痛癥多以留針四十五分鍾爲準,每隔十五分鍾捻針一次以行氣。有測痛試驗指出:針刺合谷可使全身皮膚痛閾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四十~五十分鍾達最高點。此正與董師之經驗不謀而合,足見董師之留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針法講求對應 標幽賦說:『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董師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針右,右病針左,絕不在局部針刺,其治病常采對應取穴,效果卓著。董師常用之對應取穴法有下列八種: (一)等高對應;即在痛點對側相等部位施針,左側病痛可取右側等高點,右側病痛也可取左側等高點,例如左曲池痛可針右曲池。這與物理學說之共振理論,有其相合之處,推廣應用治療內科病也可不采用雙側同穴針刺,而采用單側或雙側異穴針刺。 (二)手足順對:將上肢與下肢順向并列,以肘對應膝爲中心對應,可有下列對應:即肩對髖、上臂對大腿、肘對膝、下臂對小腿、手對腳。如髖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澤(肘後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髖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個人常以小節穴治腳踝痛,即系此一對應之運用。 (三)手足逆對:將上肢與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對應:即肩與足、上臂與小腿、肘與膝、下臂與大腿、手與髖。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療,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董師常取手上靈骨、後溪等穴治療坐骨神經痛,個人亦常取支溝、外關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應用。 (四)手軀順對法:上肢除與下肢有對應關系外,與軀幹亦有對應關系,將上肢自然下垂與軀幹呈順向并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即上臂與胸(或背)脘,肘與臍(腰),下臂與下腹(腰骶),手與陰部。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陰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療(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部穴位施治)。董師以大間等五間穴治疝氣即與此一原理有關。 (五)手軀逆對法:將上肢與軀幹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對應關系:即手(腕)與頭(頸),前臂與胸(背)脘,肘與腰),臂與下腹(或腰骶),肩與陰部。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如用內關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悶等),下腹有病可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穴位施治)。董師以肩部之天宗、雲白等穴治婦科陰道病及目前行之手針以手指治頭病都與此一原理有關。 (六)足軀順對法:下肢除與上肢有對應關系外,與軀幹亦有對應關系,將下肢與軀順向并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即大腿與胸(背)脘,膝與臍(腰),小腿與下腹(腰骶),足與陰部。如胸背有病可針大腿,下腹有病可針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臨床常以大腿部位之駟馬治肺、三通治心,個人常以門金治經痛,大敦、隱白治崩漏,以及複溜治腰骶痛,三陰交治下腹病等等,其運用皆與此一原理相合。 (七)足軀逆對法:將下肢與驅幹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對應關系:即足與頭、踝與頸項、小腿與胸(背)脘、膝與臍(腰)、大腿與下腹(腰骶)。如胸脘有病可針小腿,下腹有病可針大腿,反之胸脘及下腹亦能治大小腿病。董師亦以正筋、正宗治頸項不適,個人常以臨泣治偏頭痛,陷谷治陽明頭痛,腕骨治后頭痛,都與此一對應法有關。(八)頭骶對應法:除了手與腳及手腳與軀幹的對應外,頭面與尾骶亦形成一種對應。例如臨床以骶部之長強治癲狂之腦病;以頭部之百會療脫肛就是常見的例子,董師亦常以通宵穴治頭痛,也是此原之運用。 上述各種取穴,董師經驗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爲主,此正合乎對取以平衡,遠取以疏導之作用,療效甚高,常有立竿見影之效。 四、穴位互應全體 在中醫天人合一學說中認為每一個局部均與全體相關,每一個局部均能反應全身,也皆能以之治療全體,因此有掌針、眼針、耳針、足針、頭針等多種針法的發明。當然最重要的是體針,體針雖以十四經絡應五髒六腑,但若將手臂足腿每一部份再予區分,每一部份仍能各自治療全身疾病。這種事實充分反映了人身整體相關。全息論的出現深化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按生物全息論,人體任一肢節都是整體的縮影。都有與整體相應的穴位,例如第二掌骨側,這里的穴位從指根向掌根歧骨,對應有頭、頸、上肢、肺、肝、胃、十二指腸、腎、腰、下腹、腿、足等各部位穴位,第五掌骨側也有這樣的對應。在各個節肢及其它較大的相對獨立的部份中,都有著與第二掌骨側相同的穴位分布規律,各節肢的各穴分布都遵循著與第二掌骨側同一比例:頭穴和足穴連線的中點是胃穴。胃穴與頭穴連線的中點爲肺穴。肺穴與頭穴連線分爲三等分,從頭穴端算起的中間兩個分點依次是頸穴和上肢穴。胃穴與足穴的連線分爲六等分,從胃穴端算起的中間的五個分點依次是十二指腸穴、腎穴、腰穴、下腹穴和腿穴。上述穴位隻是具有代表性的點,其它穴位可以以這些穴位爲參考點得出。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與全息律亦有極相似之處,董師強調任一局部皆能治療全身疾病,董師雖將全身區分爲十二治療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獨立治療全身疾病。臨床施治時,常藝術化的由病人決定針手或腳而治療病人。同類性質作用的穴道在手及腳皆有分布,例如指五金、手五金、足五金;指駟馬、足駟馬即是顯例。再如一個穴組本身即常蘊有全息意味。例如靈骨、大白并用爲董師溫陽補氣要穴,治病之多,幾乎全身無所不包,療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擬。大白位置與三間相符,系大腸經腸經俞穴,雲骨穴在合谷後叉骨前,兩穴合用涵蓋俞原所經之處,若以全息律而論,大白主上焦,靈骨主下焦。又大白、靈骨皆以深針爲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論縱橫,此二針皆涵蓋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再如五虎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爲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五虎穴董師原治全身骨痛,按此五穴之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全息意味,五虎一常用於治療手指痛、手掌痛及腱鞘炎;五虎三用於治療腳趾痛,(五虎二則用於加強五虎一、三之作用);五虎四用於腳背痛:五虎五用於治療腳跟痛。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之一些主治全身病變的穴組,例如駟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黃、明黃、其黃之治肝系疾病;腎關、人皇、地皇之治腎系疾病,若以位置而論,中間一針爲中焦,則其上針爲上焦,下針爲下焦,因此在治全身病變時,三針不可缺一。 董師的倒馬針法常兩三針并列,雖說因并立加強了治療作用,但何嘗不是藉著全息作用,全體互應的結果。 五、定穴合乎正經 董氏奇穴雖名之爲『奇穴』,但董老師常說其奇穴爲『正經奇穴』,其原著亦稱『董氏正經奇針學』,亦即其穴位之分布與十四經有密切關系,若非對十四經穴有極爲深刻之認識,斷難發現如此多之奇穴,在『淺探』一文中曾提及董師對十四經穴的一些特殊心得,在其原著書後亦附有『董氏對十四經穴主治病癥之修訂』可資參考,這裏再舉幾個奇穴中的例子,與各位說明:董師常用肝門穴治肝病,中醫認爲肝病多濕,小腸爲分水之官,小腸之原穴腕骨即爲治黃要穴(通玄指要賦、玉龍歌、玉龍賦),肝門穴位於手臂腸經中央,即合經絡,又合全息治中焦肝病之理,其效顯著,自無疑義。又如正筋,正宗之治療頸項,即合對應(詳見七七部位正筋之說明)又與膀胱經有關,治療頸項病當然有奇效。再如搏球之治背痛;其門、其正、其角之治痔瘡:天黃、明黃、其黃之治肝病:下三皇之治泌尿、脾胃、婦科病包含三陰交穴在內;人士、地士、天士及曲陵穴等之治氣喘感冒與肺經有關:門金之治腸胃病變與胃經有關等等,真是不勝枚舉,這些皆足以說明董氏奇穴是以十二正經爲基礎發展起來,而又兼顧對應全息,因此效果更爲突出。 六、小結 董師之針灸醫術,浩如翰海,深若淵壑,并不只前述“淺探”一文之八項,及本文所述之五項,其它如精通掌診、重視辨證論治,往往治療不同病患,所針部位相同,而收效良好;取穴靈活機動,雖有定穴并無定點,常就病變反應取穴;用針精要,反對一病多針,要求一穴多病,臨床從不超過六針,用針常在二三針內,然每能在之所至,立起沉疴,令人嘆服。總之,董師景昌幼承祖學,專攻針灸,醫術精湛,超邁前賢,個人得以入其門下,并承厚愛,盡授絕學,無限感念,僅就所學知識,舉其犖犖大者于前,雖不能概括董師學術精華之什一,但已足見董師學術之博大微奧。堪稱當代針圣而無愧。 近幾十年來,中國針灸迅速傳遍世界,美國針灸界近幾年亦有長足的進步,但董氏奇穴這塊瑰寶,仍有待各位去發掘琢磨,擴大流傳,使其為世人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