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教案】后《赤壁賦》

     蘭武華 2011-03-01

    《后赤壁賦》教案

    一、導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風月引發了宋代著名作家蘇軾“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極度自由之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作者時隔三月之后重游舊地寫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賦》。看一看,這一次作者又會有什么樣的感觸。 二、文章串講 文章不長,總共三個小節,首先請一位同學把課文讀一遍,其他同學認真聽,同時思考每一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正音、評價) 我們說過,古文的學習,首先應該理清文章的大意。請一位同學把第一小節串講一下。和我們平時的要求一樣,讀一句,譯一句。 注意關鍵字:望(既望、晦、朔)坂  薄  諸 (“是歲——不時之須”)分析:對話的文字非常口語化,生活化,扣住題目來看,主要寫重游赤壁前的情況,是誰先主動提出——蘇軾(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興(舉網得魚),更有婦助雅興(以待不時之需)真是天時、地利、人和,于是蘇子和友人攜酒與魚欣然成行。(板書:起雅興而游樂) 讀這部分時我們的語調應該是歡快的。(齊讀這一部分) (“江流——不可復識”)分析:舊地重游,作者聽到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的小了。為何如此?水落石出。點明季節,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來,因而山顯得更高了,月亮因為遠顯得小了。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幾個月,江景山色已經再也認不出來!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蒼蒼”,為何時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變化呢?一個是季節變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在前賦中我們講過1080年(宋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隔兩年作者寫下了這兩篇文章。黃州并不是世外桃園,蘇軾在這里過得并不舒心,轉眼又是一年,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北歸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樣,我也是塵滿面,鬢如霜,縱使相逢應不識了! 想象一下,面對如此景色,他還會不會“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當然不會,那么他做了什么?我們一起看第二小節。(男生齊讀) 分析:這一次作者不在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為了解憂,而是親自登上了赤壁,作者沒有李白“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好運,只能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披:分開。《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向立。) 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攝、履、披、踞、登、攀一系列反映此行的路程是十分兇險的,看到的景象是十分險峻,陰森的。這里的描寫和作者在《石鐘山記》的描寫有相似之處。我們看屏幕: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且笑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本來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復識而登山排解,卻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卻更加讓人壓抑。聯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環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陰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更可悲的是這一次夜游,作者沒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湊趣的友人并沒有隨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我們戲言“不怕無人喝彩,就怕無人應彩”。苦悶難奈的蘇子惟有縱情長嘯,可惜只有山谷回應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了”!作者既悲且恐,游興全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同樣是任小舟自由漂流,卻和前文中“縱一葦之所如”形成鮮明對比。 好,從爬山到回到舟中,這一小節寫了重游的經過(板書:歷幽景而恐),作者的感情也由樂轉悲(板書:悲) 我們再把第二小節齊讀一下,感受作者心情的變化。 本是乘興而來,理應興盡而返,如今卻是興味索然,難道真要“醉不成歡慘將別”嗎?一起看第三小節。(女生讀) 好,文章開頭兩句,承接上文,有兩個字既概括了環境,又點明心理特征——寂寥! 接著寫了幾件事?(討論學生回答)明確:1、夜逢孤鶴2、夢會道士 概括的很好,在我國傳統意象里啊,鶴帶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為作者所偏愛,蘇子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相處來宣發內心棄世的幽情。作者是如何逢鶴的?忽然有一東來的孤鶴振翅橫江掠過小舟西去。身處如此險峻的赤壁,這只在暗夜獨飛孤鳴的鶴是孤獨的,棄世而自尊的,可以想見苦悶無人可訴的蘇子對于此時飛過的鶴是倍感親切的。在作者看來,鶴和我都不屬于這個地方啊!那么作者寫這些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一系列形象化的詞寫鶴正是為了下文寫夢做一個鋪墊 之后作者寫了夢中會道士,作者詳盡的描寫了夢的場景,那么請問這和上文的寫鶴有什么內在關系呢? 師概括:我們說鶴和道士的形象是聯結的,正如莊周夢蝶,分清是莊周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化為莊周不重要,鶴化為道士還是道士化鶴也不重要,關鍵是作者對鶴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歸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隱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無論對夢還是對鶴作者的描寫感覺都是很真實的。但結尾卻是“開戶視之,不見其處”,何也?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都是為官的,很顯然他是想有所作為的。他還有個號是什么?東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這里取的。而我們剛才講他對道家又有了迷戀。這看起來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統一體,其實這恰恰正是一個人思想的真實體現。自己夢醒后開窗尋找,夜色茫茫,不僅僅不見孤鶴和道士,連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負也同樣不可求啊!作者以此結尾,真是一筆雙關,意味深長啊。不過相比而言,我更喜歡前賦中“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自在和曠達! 三、拓寬閱讀: 文章這種借物抒懷的手法在蘇子另外一首詞中也有類似的運用。 卜算子.空江孤鴻影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學生分析) 總結分析:詞前的小序告訴我們這個作品也是寫于黃州,黃庭堅的《山谷題跋》說他“語意高妙,似非吃人間煙火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則不能到。詞中有一個和孤鶴相同的形象“孤鴻”,鴻也是我國古代志向高潔,超脫塵世的象征,作者借物比興,人似飛鴻,飛鴻似人,自己和孤鴻一樣無處停留,不僅僅是寂寞沙洲冷,更重要的“有恨無人省”啊! 四、賦文的發展 由此可見,本文的抒情表意帶有強烈的自我色彩,蘇子一生得意時少,失意時多,這篇文章是作者坎坷遭遇及曠達性格的生動自白。 文章講到這里,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異夢來抒情,可以說更象一篇游記,但題目里有一個明顯表示文體特征的字——賦。學習《赤壁賦》時我們講過,賦起源于漢代大賦,蘇子的前賦就是以“主客問答,抑客揚主”的傳統藝術表現方式來寫的,到了后賦,雖然仍有主客相答的影子,但已經趨于淺表,沒有任何精神上的交流,而且語言更加散體化,這是蘇軾對賦從漢大賦到魏晉駢賦再到唐之律賦,轉而變成散文賦的一大貢獻。他的文賦既有散文的靈活自然,又有詩歌的情韻意境,登上散文詩的高峰. 五前后賦的比較 好,蘇子的前后《赤壁賦》我們都學過了,雖然地點相同,時間間隔也很短,但我們說兩篇之間還是有差異的,討論一下,概括出來。(提示:我們可以試著從寫景或是抒情等某一方面入手) 前                                          后 秋景   水月禪境    清幽,明亮的            冬景    山鶴幽情     陰森,險峻 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淺表性 地點   江中游                                      山上游 說理議論                                    敘事記游 物各有主,風月永寸,最后一覺天明,心曠神怡  道士化鶴,氣氛神秘, 心情曠達                                    暴露作者消極矛盾的心情   六,同學們說的很好,課后我們可以在周記中繼續交流。通過前后文的比較,我們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我們再把文章齊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文體特征以及作者感情的變化。預備——開始! 下課! 板書:起雅興而游    樂       歷幽景而恐    悲       逢孤鶴而夢       夢道士而驚    悟  

    《后赤壁賦》教案及譯文

     
     
    一導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風月引發了宋代著名作家蘇軾“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極度自由之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作者時隔三月之后重游舊地寫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賦》。看一看,這一次作者又會有什么樣的感觸。 


    二、文章串講 


    文章不長,總共三個小節,首先請一位同學把課文讀一遍,其他同學認真聽,同時思考每一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正音、評價) 


    我們說過,古文的學習,首先應該理清文章的大意。請一位同學把第一小節串講一下。和我們平時的要求一樣,讀一句,譯一句。 


    注意關鍵字:望(既望、晦、朔) 坂  薄  諸 


    (“是歲——不時之須”)分析:對話的文字非常口語化,生活化,扣住題目來看,主要寫重游赤壁前的情況,是誰先主動提出——蘇軾(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興(舉網得魚),更有婦助雅興(以待不時之需)真是天時、地利、人和,于是蘇子和友人攜酒與魚欣然成行。(板書:起雅興而游 樂) 


    讀這部分時我們的語調應該是歡快的。(齊讀這一部分) 


    (“江流——不可復識”)分析:舊地重游,作者聽到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的小了。為何如此?水落石出。點明季節,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來,因而山顯得更高了,月亮因為遠顯得小了。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幾個月,江景山色已經再也認不出來!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蒼蒼“,為何時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變化呢?一個是季節變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在前賦中我們講過1080年(宋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隔兩年作者寫下了這兩篇文章。黃州并不是世外桃園,蘇軾在這里過得并不舒心,轉眼又是一年,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北歸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樣,我也是塵滿面,鬢如霜,縱使相逢應不識了! 


    想象一下,面對如此景色,他還會不會“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當然不會,那么他做了什么?我們一起看第二小節。(男生齊讀) 


    分析:這一次作者不在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為了解憂,而是親自登上了赤壁,作者沒有李白“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好運,只能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披:分開。《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向立。) 


    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攝、履、披、踞、登、攀一系列反映此行的路程是十分兇險的,看到的景象是十分險峻,陰森的。這里的描寫和作者在《石鐘山記》的描寫有相似之處。我們看屏幕: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且笑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本來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復識而登山排解,卻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卻更加讓人壓抑。聯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環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陰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更可悲的是這一次夜游,作者沒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湊趣的友人并沒有隨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我們戲言“不怕無人喝彩,就怕無人應彩”。苦悶難奈的蘇子惟有縱情長嘯,可惜只有山谷回應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了”!作者既悲且恐,游興全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同樣是任小舟自由漂流,卻和前文中“縱一葦之所如”形成鮮明對比。 


    好,從爬山到回到舟中,這一小節寫了重游的經過(板書:歷幽景而恐),作者的感情也由樂轉悲(板書:悲) 


    我們再把第二小節齊讀一下,感受作者心情的變化。 


    本是乘興而來,理應興盡而返,如今卻是興味索然,難道真要“醉不成歡慘將別”嗎?一起看第三小節。(女生讀) 


    好,文章開頭兩句,承接上文,有兩個字既概括了環境,又點明心理特征——寂寥! 


    接著寫了幾件事?(討論 學生回答  )明確:1、夜逢孤鶴2、夢會道士 


    概括的很好,在我國傳統意象里啊,鶴帶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 為作者所偏愛,蘇子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相處來宣發內心棄世的幽情。作者是如何逢鶴的?忽然有一東來的孤鶴振翅橫江掠過小舟西去。身處如此險峻的赤壁,這只在暗夜獨飛孤鳴的鶴是孤獨的,棄世而自尊的,可以想見苦悶無人可訴的蘇子對于此時飛過的鶴是倍感親切的。在作者看來,鶴和我都不屬于這個地方啊!那么作者寫這些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一系列形象化的詞寫鶴正是為了下文寫夢做一個鋪墊 



    之后作者寫了夢中會道士,作者詳盡的描寫了夢的場景,那么請問這和上文的寫鶴有什么內在關系呢? 


    師概括:我們說鶴和道士的形象是聯結的,正如莊周夢蝶,分清是莊周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化為莊周不重要,鶴化為道士還是道士化鶴也不重要, 關鍵是作者對鶴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歸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隱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無論對夢還是對鶴作者的描寫感覺都是很真實的。但結尾卻是“開戶視之,不見其處”,何也?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都是為官的,很顯然他是想有所作為的。他還有個號是什么?東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這里取的。而我們剛才講他對道家又有了迷戀。這看起來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統一體,其實這恰恰正是一個人思想的真實體現。自己夢醒后開窗尋找,夜色茫茫,不僅僅不見孤鶴和道士,連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負也同樣不可求啊!作者以此結尾,真是一筆雙關,意味深長啊。不過相比而言,我更喜歡前賦中“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自在和曠達! 


    三、拓寬閱讀: 


    文章這種借物抒懷的手法在蘇子另外一首詞中也有類似的運用。 


    卜算子.空江孤鴻影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學生分析) 


    總結分析:詞前的小序告訴我們這個作品也是寫于黃州,黃庭堅的《山谷題跋》說他“語意高妙,似非吃人間煙火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則不能到。詞中有一個和孤鶴相同的形象“孤鴻”,鴻也是我國古代志向高潔,超脫塵世的象征,作者借物比興,人似飛鴻,飛鴻似人,自己和孤鴻一樣無處停留,不僅僅是寂寞沙洲冷,更重要的“有恨無人省”啊! 


    四、賦文的發展 


    由此可見,本文的抒情表意帶有強烈的自我色彩,蘇子一生得意時少,失意時多,這篇文章是作者坎坷遭遇及曠達性格的生動自白。 


    文章講到這里,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異夢來抒情,可以說更象一篇游記,但題目里有一個明顯表示文體特征的字——賦。學習《赤壁賦》時我們講過,賦起源于漢代大賦,蘇子的前賦就是以“主客問答,抑客揚主”的傳統藝術表現方式來寫的,到了后賦,雖然仍有主客相答的影子,但已經趨于淺表,沒有任何精神上的交流,而且語言更加散體化,這是蘇軾對賦從漢大賦到魏晉駢賦再到唐之律賦,轉而變成散文賦的一大貢獻。他的文賦既有散文的靈活自然,又有詩歌的情韻意境,登上散文詩的高峰. 


    五前后賦的比較 


    好,蘇子的前后《赤壁賦》我們都學過了,雖然地點相同,時間間隔也很短,但我們說兩篇之間還是有差異的,討論一下,概括出來。(提示:我們可以試著從寫景或是抒情等某一方面入手) 


    前                                                      后 


    清幽,明亮的  水月禪境    秋景                           冬景  山鶴幽情       陰森,險峻 


    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淺表性 


    地點江中游                                                山上游 


    說理議論                                                  敘事記游 


    心情曠達物各有主,風月永寸,最后一覺天明,心曠神怡        道士化鶴,氣氛神秘,暴露作者消極矛盾的心情 



    六,同學們說的很好,課后我們可以在周記中繼續交流。通過前后文的比較,我們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我們再把文章齊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文體特征以及作者感情的變化。預備——開始! 


    下課! 


    板書:起雅興而游  樂 


          歷幽景而恐   悲 


          逢孤鶴而夢 


                       悟   


    夢道士而驚


     
    《后赤壁賦》譯文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選自《四部叢刊》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涌。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后赤壁賦》教案   知識目標: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賦》的異同和聯系。 能力目標:1、體會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養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內道”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1、本文寫景語句的鑒賞          2、詩人情感的變化軌跡          3、道士化鶴的寓意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準備:1、布置學生復習《前赤壁賦》 2、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詩人去世前兩個月所寫,就其政治事業而言,這話當然是自嘲。但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說,他的蓋世功業確實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后在貶所六年。雖說蘇軾早就名震文壇,貶至黃州后且因畏禍而不敢多寫詩文,但黃州時期仍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賦》,詩如《寒食雨二首》,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都創作于此時。) 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蘇軾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前后《赤壁賦》都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一個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個寫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僅相隔三個月,這兩篇同名賦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聯系呢?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學習第十四課《后赤壁賦》。 二、賞析課文 ㈠、齊讀至“復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釋義。 皋gāo  坂bǎn  行xíng  鱸lú 從:使跟從,譯為“帶領” 坂:山坡,斜坡 樂:以之為樂 行:走 已而:不久,一會兒 何:怎么辦 薄:迫近 舉:撒 顧:可是 謀:商量 諸:兼詞,相當于“之于” 須:通“需“ 1、在復游赤壁之前,詩人寫了“夜游黃泥坂”這樣一個輕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這件事寫得頗有波瀾。請找出文中能顯示情節變化波瀾的動詞。 顧→樂→嘆→謀→游 (初到黃州,蘇軾寓居城東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來到了黃州,便遷居到城南江邊的臨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闊,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難。后蒙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荒地數十畝,讓其開墾耕種糧食,才基本解決了生活問題。他還在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繪有雪圖,故取名為雪堂。堂前屋后廣種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時之需,并將雪堂自比為陶淵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黃州的東坡,遂自此取號為東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樣的美景令詩人“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①、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 ②、讓學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這四句所寫之景。點一到兩位學生朗讀所寫語段。 “直譯”到“描述”,對作品的鑒賞層面從意讀上升到了美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飛躍。只有對作品的語言進行想象、還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這其實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也是很多學生缺乏也未能給予重視的一種審美能力。 白描式的寫景語言,質樸清新,語淡而意豐。寥寥十六字,便逼真地寫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環境之清空,靜謐寧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廣東的學生對霜沒有生活的認識,有必要說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國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的詩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時節,秋蟲鳴叫,繁霜出現,草木凋零的景象。“嚴霜殺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結成,而是二物同一氣,都是水氣凝成,凝成物若暖則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華為冰晶則是霜。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的詩說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詩人楊萬里也在詩中也贊美霜后色愈濃“荒荒瘦日作秋暉,稍稍微喧破曉霏,只有江楓偏得意,夜搖霜水染紅衣”。可見霜的出現可帶來美景和好的旅游季節。)   3、主、客、婦三方的對話 要特別提一下“以備子不時之須”。與友人一起飲酒賞月,進而詩歌相和,本來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況此酒乃賢妻所備?在患難之中,能有這樣一位懂得體貼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蘇軾是位什么樣的人呢?蘇堤和東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聞名遐邇,而蘇軾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們可以一窺一二。這些類似便條、日記的小文,記錄了他作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樂。而最令人動容的,當屬《二紅飯》:
          “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余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饑,用漿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令庖人雜以小豆做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樣二紅飯也。”
         這篇小品文寫于被貶黃州時,當時蘇軾由于政治上堅持己見遭貶斥,連累了妻兒。甚至連工資也沒有,他把所有的錢都吊在屋頂以防浪費,每天只用一吊。生活異常艱苦,有時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饑。蘇軾也親自耕種大麥,和著粳米做飯,當然很難下咽。小兒女為此調笑說像嚼虱子。于是他設法改進工藝,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為二紅飯。在艱苦的環境下,一家人沒有怨言沒有責難,有的只是其樂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閏之,一位能夠懂得,體貼詩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稱“二十七娘”。她是蘇軾的知已。不僅能夠詩情畫意的生活,在患難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烏臺詩案”中,王閏之“幾怖死”,哭得死去活來,蘇東坡也萬箭鉆心、卻“無一語之”,只回頭“顧老妻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王閏之聽后“不覺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東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東坡與王閏之的感情極為篤厚,當此生離死別之時,尚能以曠達態度處之,說明他們間的理解是極深的。 黃州的日子令蘇軾成熟起來,也讓他有了充分的時間思考自省,從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到:“他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其實,他并不是一個人。醫治詩人傷痛最好的心靈補劑,恰恰是來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個細細體味生命的平臺。)     4、學生甲朗讀第一段 良宵、貴賓、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興而為。 時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樣一番妙境呢? ㈡、齊讀第二段,正音、釋義 巉chán棲qī鶻hú馮píng劃huà悄qiǎo凜lǐn 斷:阻隔 曾:才,剛剛 攝:提 上: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上 履:踐踏,踩 巉巖:險峻的高山,此處指赤壁 披:撥開 蒙茸:茂盛的草叢 踞:蹲坐 危:高 焉:相當于“之”,譯為“我” 悄:憂愁樣子 肅:恐懼的樣子 凜:恐懼的樣子 1、來到赤壁首先進入詩人一行視線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四句寫景句子,你 最喜歡哪句,為什么?(先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而后學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師小結。) 《前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狀景寫情,字字如畫。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賦的清幽。它不僅展現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遺世獨立的美態,而且充溢著濃濃的憑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歷史情緒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2、由此詩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既有對人生短促、年華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 詩人由此生發了下小舟、登高山,與大自然和而為一的沖動。 3、學生翻譯“予乃攝衣而上……俯馮夷之幽宮” 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體會該語段句式參差所造成的特殊表達效果。 該語段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攝”、“履”、“披”、“踞”、“登”、“攀”、“俯”,寫登山以六字句開頭,間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節奏呈“緩→急→緩”的變化。節奏由急而緩,暗示著登頂行為已結束,也預示著詩人情感的進一步變化。 4、詩人為何會“劃然長嘯”? 融入自然后情緒轉為激昂(平靜的樂→激昂的樂),以嘯聲抒發內心感慨。 5、詩人又為何會“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見景物“巉巖”、“蒙茸”、“虎豹”、“虬龍”、“危巢”、“幽宮”,色彩 是陰暗的,“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營造的是陰森恐怖的氛圍。與自然和而為一后,詩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而深感個體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賦》所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高昂的情緒陡然低落,轉為高處不勝寒的憂懼、傷感。 6、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 從流飄蕩,表現出詩人什么樣情感變化? 隨遇而安的態度,感情又轉為平靜。 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     7、小結: 詩人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情感經歷的變化: 江山不可復識→劃然長嘯→凜乎不可久留→聽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變化:平靜的樂→激昂的樂→悲→平靜   第二課時 三、齊讀第三段,正音、釋義     裳cháng  縞gǎo  戛jiá  翩piān  躚xiān  揖yī  俛fǔ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裳:古人穿的下衣 縞:原指白絹,此指白色     西:向西飛,方位名詞作動詞     羽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羽毛做的衣服     翩躚:形容輕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頭,和“仰”相對 疇昔:過去,以前 寤:睡醒,與“寐”相對 戶:泛指門 1、該段共三層: ①、江中見鶴    ②、夢中道士化鶴 ③、不見其處 2、如何理解道士化鶴這一情節所傳達的詩人的情感? 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正如金圣嘆所說:“前賦特地發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身現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要讀懂此段,應引導學生對前后二賦進行一個比較,深入地把握蘇軾“外儒內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那夜半飛鳴而過的孤鶴,那夢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為方外之禽,一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鶴化道士抑或鶴本道士所化?如莊周夢蝶,一片迷離恍惚。見鶴本為生活真實,在《為楊道士書帖》中,蘇軾曾追憶此事:“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自西南來,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為何祥也?”而見道士則在夢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實生虛,虛虛實實,營造出一種恍惚奇幻的氣氛,含蓄地傳達出他企望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與前賦“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脈相承的。 (蘇東坡被貶謫黃州,某天與幾個朋友在江上飲酒說話,不覺已經入夜,看江天一色,風露浩然,他有所觸動,填了一首《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下闋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闋為: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寫完之后,與客人們高聲唱了幾遍,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傳,很多人就嚷嚷:蘇東坡已經把冠服掛在江邊,坐一條小舟長嘯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隱居去啦!郡守徐君猷聽了是又驚又怕,擔心真的走失了這個罪人,急急忙忙趕到蘇宅察看,卻見大蘇先生還酣睡未醒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時興起說說罷了。然而這事傳得非常邪乎,連遠在東京汴梁的宋神宗都聽說了,也將信將疑的。) 3、學生乙朗讀第三段 四、朗讀全文 五、總結前后赤壁賦的不同與聯系。(先學生說,教師小結) 1、景物不同:清幽的秋色,江與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2、起興不同:預先計劃;對美景陡起游興 3、游蹤不同:人不離舟;舟游、山游、舟游 4、抒情方式不同:主客問答,自發議論;記游后以道士化鶴結尾 后賦用道士化鶴印證前賦,抒發超脫的情懷。 六、小結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靜心情,夢境的空靈等,鮮明地表現出視覺、聽覺、動態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隨景物的轉換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若不是心中真實感觸,必然無法達到這樣的境地。而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文字呈現,可見蘇軾文學修養的不凡。 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教師可有感情地朗誦蘇軾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以結束對本課的學習: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 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五、解決課后練習第四題 六、布置預習 賞析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后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游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游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游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游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自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節外生枝"地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里,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里,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只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后,在結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游后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于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后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里呢?quot;
    文中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夸張與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真摯的感情。巧用排比與對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樂感。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但總的來說,后賦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不及前賦。神秘色彩,消沉情緒與"賦"味較淡、"文"氣稍濃恐怕是遜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二、課外閱讀指導   課外自讀《后赤壁賦》,結合“練習”第四題,指導學生將《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進行比較閱讀。   提示:兩賦寫于同一年,中間相距三個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賦所寫,限于舟中,后賦則主要寫岸上;前賦字字秋色,后賦句句冬影;前賦主要談玄說理,后賦則側重敘事寫景;前賦主調曠達樂觀,后賦略為虛無縹緲。兩賦同是蘇軾得心應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評點甚多,不無借鑒之處,茲轉錄數條如下:   《古文觀止》評語:“前篇寫實情實景,從‘樂’字領出歌來;此篇作幻境幻想,從‘樂’字領出嘆來。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與前賦同一機軸,而無一筆相似。”   李扶九評語:“后篇亦寫客、寫歌、寫風、寫月、寫樂、寫酒、寫肴,—一與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還在;此篇有登岸一舉,半夜即歸,則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實情;此篇忽鶴忽道士,奇幻極矣,乃神似《南華》(《莊子則,非襲其貌也;至前篇說悲處,在客口中;此篇悲則公自言矣。”   以上兩段從同與不同兩方面分析了兩賦的特點,李評較詳。   林西仲評語:“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見《古文筆法百篇》)這里說的是兩賦相輔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至于兩賦的高下,前人也有評論,元代文學家虞集說:“陸上衡(陸機,晉文學家,著有《文賦》)云:‘賦體物(體味研究事物)而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賦》已曲盡其妙,后賦尤精。于體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未有道主化鶴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園學古剝》無獨有偶,據黃州的同志說:“陳毅同志生前參觀黃州‘東坡赤壁’中的‘二賦堂’時,對后賦備加贊賞,認為后賦超過前賦,看來這后賦更著力于意境的創造,寫得含蓄、深沉,比前賦由議論‘化妝’的主客問答或許略高一籌,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吧!” (見《東坡文論叢》,第39頁) 探究活動 前、后《赤壁賦》中的修辭及其比較   前、后《赤壁賦》中,有相當多修辭辭格的運用,使得兩篇作品意象更加鮮明,描寫更為深刻。其中所用的修辭方法計有:譬喻、設問、對偶、象征等等。請針對這些辭格在文章中運用的情形,及其與全篇的關系,加以比較。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 精品人妻二区中文字幕| 成人午夜在线观看刺激|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 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 欧美午夜片欧美片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成人XXX视频|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 99视频30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麻豆国产传媒精品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成人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少妇色欲AV一区二区| 久久午夜色播影院| 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影院|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亚洲综合色AAA成人无码| 久在线精品视频线观看| 五月丁香啪啪| 隔壁人妻被水电工征服|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乱码无人区一区二区| 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99 | 一本大道中文日本香蕉|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合集| 亚洲韩欧美第25集完整版| A男人的天堂久久A毛片| 男人狂桶女人出白浆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玩弄漂亮少妇高潮白浆|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美脚玉足脚交欧美|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极品| 肉大捧一进一出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 亚洲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