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日本大地震牽動著全世界的目光。其中一個與電力行業密切相關的話題是核泄漏。局面一旦失控,其破壞力和影響力有可能超過此前的 9 級地震及海嘯,東京電力公司也因此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而發生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應急電源失效。這讓我們必須去反思,我們的防災系統是否可靠?最后的屏障應該用什么鑄就?
我沒有專門研究過日本的電力系統,但日本社會是我所見過的最為精致的社會。這個民族對完美的執著,足以給所有過客留下深刻印象。而核能的高危特性也會讓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日本人,花費最精巧的心思去防范。但事故還是在大災之后發生了,我們除了感嘆天威難測,是否還應反省,日本的準備還有什么不足?
或許,日本錯就錯在對精巧的過分迷信上。如果把現代社會比做一架高速運轉的計算機,我們使用的所有“程序”其實都基于一個叫做現代工業的操作系統上。如同人機無法完成直接對話,沒有這個操作系統,人與自然之間就難以完成對話。我們可以用 TEXT 作為 WORD 的后備,也可以用光影魔術手代替 PHOTOSHOP ,但前提是 WINDOWS 或者 MAC OS 還在。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員,我們是如此地依賴現代技術所鑄就的社會平臺,甚至我們的防災體系,其實也建立在這個平臺有效運轉的基礎上。正如福島核電站的冷卻系統,此前準備了多路電源,還有柴油發電機做后備。事實卻證明了,這些積聚了人類機巧的現代裝備,在地震和海嘯等極端狀態下不堪一擊。在那種環境下,電網有可能崩潰,柴油發電機即使不遭遇海嘯浸沒,也需要柴油的不斷供給,而供給的渠道,在那種情況下完全有可能斷裂。
這個由能源、通訊、交通、機電等系統相互交織而成的現代化平臺,各要素間相互依賴。在極端情況下,不能獨立支撐。而這個平臺,已經讓我們如此習慣,如此信任,以致于讓我們失去了從原點思考和行為的能力,也讓我們自以為是的以為,靠多重的現代裝備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對平臺之外借助自然力的笨辦法不予考慮。一旦這個平臺瓦解,系統的自組織能力就會大幅降低,不但不利救災,且有可能導致福島核電類似的次生災害失控蔓延。
電力行業不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產業,也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自動化程度高。這種系統在防災設計上,尤其應有從原點思考的規劃,從原點行為的能力。如果通訊瓦解了,我們用什么方式召集?如果交通阻斷了,我們如何運輸?哪些東西是人背肩扛可以勝任的?如果抽水蓄能的那盆水傾覆了,我們靠什么黑啟動?大巧若拙,在一些關鍵部位,設置不依賴于任何人工能源的應急措施,多方面借助自然之力,才有可能是最為可靠的。